GH2與DP2M的縮圖銳利度測試

這是一時興起的小實驗,原本只打算看智慧型手機與銳利度王者DP2M之間的差距,Happyspirit大很阿殺力的加入GH2進行大亂鬥,為感念Happy大的義氣,分享給P家版友作為參考。

文章圖片使用M01圖床,實因為M01上能提供的圖片大小有限,文中提到Flickr銳化參數的部份,以及原始的測試圖檔,小弟備存在這裡,想進一步了解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
感謝Happyspirit兄二話不說大力相助,提供這三張測試照片,分別是採用Foveon X3的Sigma DP2 Merrill (DP2M),採用一般常見的Bayer排列live MOS的Panasonic GH2搭配20mm F1.7餅乾鏡,以及具有Ultra Pixel感光元件的智慧型手機HTC New One,這三台性格迥異的相機正好讓小弟實驗縮圖情況下不同感光元件所呈現的差異,由於每台相機的自動白平衡有些許差異,使用的鏡頭也不同,因此我們將重點放在畫面的中心部位的清晰度,也就是理論上最能夠呈現照片解析力的地方,以下是這三張圖片,經過「一般銳化」過程,也就是我們先前所使用Flickr銳化參數所得到的成品(見「探討網路照片奧秘」一文)。

GH2與DP2M的縮圖銳利度測試
DP2M測試照,原始圖檔的尺寸為4704x3136(3:2)。

GH2與DP2M的縮圖銳利度測試
GH2測試照,原始圖檔的尺寸為4976x2800(16:9)。

GH2與DP2M的縮圖銳利度測試
HTC New One測試照,原始圖檔為2688x1520(16:9)。

裁切出中心部位後,我們先來看1:1檢視的部份:

GH2與DP2M的縮圖銳利度測試
DP2M 中央以1:1呈現,未經縮圖與銳化。

GH2與DP2M的縮圖銳利度測試
GH2 中央以1:1呈現,未經縮圖與銳化。

GH2與DP2M的縮圖銳利度測試
New One 中央以1:1呈現,未經過縮圖與銳化。

為了方便比較,我將縮圖銳化的中央裁切部位放在一起,圖中所指的「一般銳化」為先前提到的Flickr銳化標準參數:

-unsharp 1x0.55+1.5+0.002

而「加強銳化」的參數為:

-unsharp 1x0.72+1.5+0.002

這裡我們分成兩階段測試,如下圖
GH2與DP2M的縮圖銳利度測試
先裁切出中央花樣的部份,然後再縮圖銳化至800px

GH2與DP2M的縮圖銳利度測試
先將原圖縮圖至800px,然後裁切出中央花樣的部位。

最後我們將套用加強銳化參數的GH2與New One照片與一般銳化的DP2M照片放在一起做為總結。

GH2與DP2M的縮圖銳利度測試
DP2M測試照,一般銳化,以800px呈現。

GH2與DP2M的縮圖銳利度測試
GH2測試照,加強銳化,以800px呈現。

GH2與DP2M的縮圖銳利度測試
New One測試照,加強銳化,以800px呈現。

這些測試雖然不能稱得上定性與定量,不過至少能為以下的問題提供些思考方向:

1. 感光元件的差異,在縮圖下是否可以分辨得出來?
2. 縮圖銳化的效果,有沒有可能遠大於鏡頭與感光元件,以及片幅的差別?
3. 為什麼要縮圖?
4. 是否有不後製的數位照片存在?

歡迎大家分享想法。

-------------------------------
必須澄清的是,筆者並不是「頂級器材無用論」的信奉者,例如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發現,即使清晰度藉由銳化過程達到相似的等級,部份照片的高光以及暗部細節其實喪失很多,並不利於進一步的後製與還原影像資訊,筆者認為對於高階器材正確的認知,或許不是在於畫質的保證,而是「更高的後製寬容度」,這也是目前主流觀念裡經常產生誤解的地方 ― 不管我們使用了多少位元的AD轉換,使用了多高的位元紀錄色階,使用多銳利的鏡頭與多精細的感光元件,最後的成品總是會遇到必然的限制,就是縮圖與降低位元(動態範圍),有如湖泊有大有小,但是他們最終都只有一樣大小的出水口,因此不是所有資訊都得以保留,甚至我們可以說,愈豐富的原始Raw資料,在轉換成JPG並縮至可以觀看的照片尺寸的過程中,損失的資訊量其實是愈大的。諸如GH2或是DP2M將近1600萬畫素的JPG照片,若以300dpi輸出,能印刷至A3尺寸,遠大於正常照片所需的解析度,在我們縮圖至能夠正常觀看的大小時,其實捨棄了將近80~90%以上的畫素資訊;真正能夠完整保留的,反而是照片的構圖、故事性、以及光線的運用,就這點就足以讓人重新思考所謂的畫質在數位攝影裡所代表的意義。

Have Fun~
2013-07-13 10:02 發佈

OASYS wrote:
這是一時興起的小實驗...(恕刪)


謝謝 O大(和 H大),長知識了。
「愈豐富的原始Raw資料,在轉換成JPG並縮至可以觀看的照片尺寸的過程中,損失的資訊量其實是愈大的。」

拍過幾次 RAW,
除了檔大,
P 家所附的 S 軟體也用不順,
還是繼續用 JPG,
在拍前盡量調整白平衡至實際色調,
後製也輕鬆不麻煩。
(上傳 flickr 僅有縮圖,沒有銳化)




OASYS wrote:
這是一時興起的小實驗...(恕刪)


銳度度其實意義並不大,反來是畫面細節的資訊量比較重要...
畫面模糊可以靠後製銳化或是機身設定讓畫面感覺更清晰,
問題是少掉的細節並不會因為銳力化處理而無中生有,
所以很少人在比什麼夠不夠銳,因為意義不大,
反來是在比解像力,至於銳力度其實則是反應鏡頭的於細節表現的對比能力,
但是解像力才是畫面細節資訊量多寡的表現能力.

一般新手其實常常會把銳利度跟解像力(細節表現的能力)兩者混淆.

後續應該就會有人對此做更多解說了.

erspicu wrote:
銳度度其實意義並不大...(恕刪)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與sharpen(銳化)其實都與圖形的Gaussian Blur的程度有關,這就是為什麼在-unsharp參數裡,我們包含了可以控制高頻與低頻的銳化參數,也就是說,坊間流行的MTF-50與網路照片的縮圖銳化,一個是測量高低頻週波響應(解像力?details?,sharpness?中文小弟不是很清楚怎麼翻比較好),一個是操作高低頻Gaussian Blur,兩者的基本原理其實是如出一轍喔!

解像力(?)的測試,尤其是MTF-50,是會受到感光元件畫素的影響的--高畫素的A機身+銳利度低的鏡頭,其MTF-50可能會贏過低畫素的B機身+銳利度高的鏡頭,也就是說,這個是等同於1:1像素之間的比較。這可以說是連論壇老手都會產生的盲點,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他人分享高階相機的照片,清晰度卻遠低於低階的DC,原因是忽略了真正影響照片最後觀看品質的其實是縮圖銳化的過程,在第一步縮圖階段,就已經捨去了大量的細節與資訊。

其實這篇只是網路照片奧秘(上)(中)(下)的下篇....,前兩個部份在文章連結裡,但這裡不能隨便發表廣告性質的文章,所以低調...有問題可以儘量討論~

PS.其實我最想請問的是,大家分得出文章中縮圖下,誰的清晰度比較好呢?歡迎提供見解。
M43親子與生活紀錄: https://www.facebook.com/M43Happiness
縮圖之後,DP2M的細節還是最優,抱枕的第三象限部份的布料質感表現較佳。

不過應該用盲目測試比較排除人為印象…
OASYS wrote:
這是一時興起的小實驗...(恕刪)


好實驗 +5 俸上

OASYS大大真的是太客氣了,因為我一開始以為您是要對 new one 進行銳化參數的抓取,如果早知道OASYS大要進行分享我就拍些花花草草等,這樣大家比較好透過文章目的,比較縮圖之差異性~

ps : sorry..


erspicu wrote:
銳度度其實意義並不大,反來是畫面細節的資訊量比較重要...
畫面模糊可以靠後製銳化或是機身設定讓畫面感覺更清晰,
問題是少掉的細節並不會因為銳力化處理而無中生有,
所以很少人在比什麼夠不夠銳,因為意義不大,
反來是在比解像力,至於銳力度其實則是反應鏡頭的於細節表現的對比能力,
但是解像力才是畫面細節資訊量多寡的表現能力.

一般新手其實常常會把銳利度跟解像力(細節表現的能力)兩者混淆.


其實OASYS大的意圖,透過首文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至於實驗可為輔助、驗證進而分享。

在目前強調高畫質與高畫素的當下,一張照片的檢視差異,在不同的人士上,會有不同的評判方式,就如erspicu大將焦點關注於畫面細節的資訊量,但往往一般人在檢視一張網路分享照片時,並不會將檢視重點聚焦於細節的多寡,而是在最適合自己觀賞的圖片比例下,感受照片給你的第一眼感覺,但一般基本需求較不可免的是,必需於檢視比例下為清晰的感受。

在這基本需求的成立下,我們可以發現網路圖床會有不同清晰度的檢視情況,而這也是各圖床在縮圖質量上進行拿捏的結果。清晰度既然是基本需求,所以我們會進行比較,進而來研究如何獲取觀賞者所需的檢視需求。


OASYS大的實驗,使用 DP2M (以高解析著稱)、GH2 (本版的M43片幅機種) , New HTC One (智慧型手機) , 這三種全然不同的感光元件與鏡頭,不及者在銳化與縮圖的強化下(如以目前我們使用的 mobile01圖片寬度640觀賞來說),在清晰度上是可以較為接近的。也因此照片觀賞者,可以不受清晰度不足的影響,好好感受照片細節外的其他體驗。


也由於實驗在縮圖加持下,將三台機器拉近了對比,這可能讓人衍伸更多不同應用之想法,

而實驗結果亦突顯了銳化與縮圖等相關參數對於檢視的影響性,實為不錯之分享~



我的基礎功 隨手拍出喜歡的照片^^

OASYS wrote:
Modulation...(恕刪)


解析度.解像力.銳利度

其實這三者都有相關影響程度,不過這三者又都是不一樣的東西.

簡單來說銳利度是鏡頭對於細節表現的對比能力.
解像力是鏡頭對於細節表現資訊呈現量.

還沒縮圖前各鏡頭銳利度不同,不過縮圖後銳利度取決於軟體縮圖的處理參數和演算法,
至於手機的話本身也有韌體後製過.

就算可以把圖縮圖的很銳很銳,細節還是一樣不會多跑出來.

所以這種比較,要注意中間過程,而不是最後出來的結果,否則意義會有很限.

參考
http://store.sony.com.tw/dslr/class_column_1_2.asp

網路上對此其實也有些分歧的說法,但是各論調就請自行判斷,
相關關鍵字可以GOOOGLE看看.
erspicu wrote:
解析度.解像力.銳利...(恕刪)


這裡提供一點小小資訊,一個主流的1920x1080解析度的螢幕約為207萬畫素,也就是說,即使利用了最大的螢幕範圍,一個1600萬畫素的照片無論如何還是有將近1400萬畫素看不見的,即使是1:1檢視,也只有207萬範圍的一角能呈現,也就是說,在LR/PS,ACDCEE,windows的照片預覽,光影魔術手看到的照片,由於縮圖方式不同,其實都是不同的東西(都是後製過的)。解像力再豐富,都是1:1下的事,在那樣大量捨去像素的縮圖情況下,因為1:1解像力好就會生出更多東西其實是有諸多疑點的(這裡不討論高光與暗部喪失的訊號),也是這個實驗想請大家一起來研究的,就像11EV動態的Raw轉成JPG,並不會真的超越JPG 8EV限制。在影像最後完成的階段存在許多無法突破的限制。

分享貴在隨緣。歡迎大家繼續討論。
M43親子與生活紀錄: https://www.facebook.com/M43Happiness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