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加簽名: 附加簽名
附件上傳:
返回頁面: 原文內容 文章列表
發文確認: 我已閱讀過並同意遵守討
1. 光圈
2. 焦段
3. 「鏡頭(或說感光元件/底片)與主體」及「主體與背景」的距離
左邊是25mm f1.4, 右邊是 14-42mm也定在25mm f4.9

上面的比較圖說明的是光圈大小的差異,其餘拍攝條件不變
焦段越長,景深越淺,長焦段,俗稱長鏡頭
上圖的主體與背景,即黃色的文心蘭與藍色的花瓶,大約20公分
大光圈的鏡頭在這樣的距離下,拍出來能有如左圖的結果
小光圈的鏡頭在這樣的距離下,拍出來就是如右圖的結果
鏡頭不變下,唯一能做的
就是靠近主體,並讓主體遠離背景*
同時在A模式下保持最大光圈值(f最小)
*有時因環境限制,要讓主體遠離背景不容易
二、銳利
1. 準焦
2. 縮光圈
3. 機身及主體相對靜止不動 (會這樣說是因為地球在自轉、並繞太陽公轉)
4. 機身內的銳利化設定 (多少有點幫助)
要準焦或正確對焦可以(1)手動對焦(MF):練習、(2)自動對焦(AF):機身對焦準確,或(3)AF後再MF
快門越快,自然是越容易定住主體,但夜拍在長曝下(例如一秒)也可以有銳利的表現,
所以我不認為快門是決定銳利的必要條件,重點是:不動
因為淺景深要開大光圈,而銳利卻是要縮光圈
所以,準焦之後,如果要成像銳利,又要淺景深
對於光圈不大的鏡頭,在光圈調大(能不能全開要看鏡頭能耐)的情況下,
只有拉大主體與背景的距離才有可能拍出淺景深
左圖在光圈全開的情況下,景深太淺,會發現有幾朵花已經小糊了
拍人像開大光圈,對焦在人眼的情況下,很可能鼻子稍糊,而耳朵就大糊了
參考看看,有錯請大大們不吝指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