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P家GF系列的畫質是否好過G3和GH2?(已補比較圖)

GF系列的畫質是否好過G3和GH2?

初看到這個提問的人或許會以為我太沒見識了

可能你會想:最初階的GF系列畫質怎會好過旗艦的G3和GH2

其實我是想用畫素來探討這個問題,
C家的5D2因為是FF,畫素密度低,畫質表現令人稱許已是事實,
同家的APS-C 1800萬高畫素機型反而有不少人詬病畫質表現不佳

同理下,
M43片福的GF系列是1200萬畫素
G3和GH2是1600萬畫素,

如果以RAW檔解圖來比較,
是否因為GF系列1200萬畫素的畫素密度低,
因此畫質更勝畫素密度高的G3和GH2?
且低光源下雜訊更少??

如果同時有GF3和G3或GH2的人能用同一顆鏡頭比較驗證看看,那就太好了!!




------------------------------------------2011.11.06更新

感謝提供連結,

我選擇了GF3、G3、GH2、E-P3、5D2等幾台機子下載RAW檔,

並用PS預設值解圖,全圖再縮成640*480上傳至此
再裁切原圖中央的部份來給大家比較看看(裁切的大小也是640*480)

全圖
GF3(原圖約1200萬畫素)
P家GF系列的畫質是否好過G3和GH2?(已補比較圖)

G3(原圖約1600萬畫素)
P家GF系列的畫質是否好過G3和GH2?(已補比較圖)

GH2(原圖約1600萬畫素)
P家GF系列的畫質是否好過G3和GH2?(已補比較圖)

5D2(原圖約2100萬畫素)
P家GF系列的畫質是否好過G3和GH2?(已補比較圖)

E-P3(原圖約1200萬畫素)
P家GF系列的畫質是否好過G3和GH2?(已補比較圖)


中央原尺寸裁切圖
GF3(原圖約1200萬畫素)
P家GF系列的畫質是否好過G3和GH2?(已補比較圖)

G3(原圖約1600萬畫素)
P家GF系列的畫質是否好過G3和GH2?(已補比較圖)

GH2(原圖約1600萬畫素)
P家GF系列的畫質是否好過G3和GH2?(已補比較圖)

5D2(原圖約2100萬畫素)
P家GF系列的畫質是否好過G3和GH2?(已補比較圖)

E-P3(原圖約1200萬畫素)
P家GF系列的畫質是否好過G3和GH2?(已補比較圖)


個人就以上資料初步覺得:
5D2實至名歸
GH2和5D2差不遠
GF3表現不差


你認為呢?


2011-11-05 22:51 發佈

wjesse wrote:
GF系列的畫質是否好...(恕刪)


GH2規格比較特殊,好像比一般M4/3片幅在大一點點
不用蒐集七龍珠,健達出奇蛋,一次滿足你三個願望
wjesse wrote:
GF系列的畫質是否好過G3和GH2?

初看到這個提問的人或許會以為我太沒見識了

可能你會想:最初階的GF系列畫質怎會好過旗艦的G3和GH2

其實我是想用畫素來探討這個問題,
C家的5D2因為是FF,畫素密度低,畫質表現令人稱許已是事實,
同家的APS-C 1800萬高畫素機型反而有不少人詬病畫質表現不佳

同理下,
M43片福的GF系列是1200萬畫素
G3和GH2是1600萬畫素,

如果以RAW檔解圖來比較,
是否因為GF系列1200萬畫素的畫素密度低,
因此畫質更勝畫素密度高的G3和GH2?
且低光源下雜訊更少??

如果同時有GF3和G3或GH2的人能用同一顆鏡頭比較驗證看看,那就太好了!!


我覺得你說的或許不無道理...

不過感光元件製程會進步,
此外...就我所知...
M43的鏡頭研發規格都是以M43自己的標準在研發製造...
在公布MTF圖表的時候,也都是採用更高標準的20線和40線來表示...
(一般APSC好像是10線30線)
大概也是因為這樣...
M43的鏡頭解像力在光圈全開的時候才能維持一定的水準吧...

好像曾聽版上前輩說過Pana在當時M43問世的時候,
曾表示M43的鏡頭更利於開發,
個人猜想或許成像圈比較小,鏡片面積也比較小,
所以可以投注更多心力,將鏡頭做得更精緻,鏡頭素質的標準也因此可以提高吧。

所以我想說的重點是...
也許M43鏡頭在GF系列的1200萬畫素還沒全壓榨出來...
因為從GH2、G3解raw的表現來看,
搭配萊卡鏡、20mm的畫質還是很優秀呢...

以上純屬個人推測,僅供參考,無意筆戰,
希望有更懂研發方面事物的大大不吝指教。(例如aztec1234大大或擁有GH2的吉諾、土香...大大)
因為我進入M43的時間並不長,對於那些4/3時代的歷史並不是太熟悉...
只是提供一個思考方向...

聽說以前43時代...
O家有一些ZD鏡頭結合了直射光的理念,被日本專家評價為非常高級的鏡頭,
但結語是「很可惜沒有能夠徹底解放這些鏡頭畫質的機身」...
M43系統和43系統的前後關聯性應該滿大的,或許也可以從這種角度去看~~
而感光元件也是會隨著時代進步的~~

僅供參考,無意筆戰。
先說一下,我手上有G1跟GH1
細節的部分,GH1的那片為錄影特化的Sensor的性能比G1那一片12M好多了
等效ISO的雜訊約差一級左右,低ISO的細節也是GH1比G1好
這是在4比3模式大家都是12M的畫數密度時的差距
G3跟GH2沒有用過,不過從DXO來看
拉高畫數使他們SNR數據沒有GH1好,但是還是比最原始那一片12M好
而較高的畫數理論上會讓細節的表現更加優異
所以要說GF的低畫數在畫質上會不會有優勢??
這只能在同樣製程(像是GH1 VS GH2)下才看的出來
當不同製程時,12M那片先天體質就較差了,低畫數密度並沒有讓它在畫質上超越G3、GH2
我覺得 我只是感覺
G3
GF2 GF3
GH2
這幾個在ISO感光度上各有一點差異上
畫質大概算沒什麼太大的差異了

用好點鏡頭 畫質的提升才顯著
我只有GH2的資料:
最高解析度: 4608 x 3456
等效像素: 16.1 MP(megapixels)
Sensor photo detectors: 18.3megapixels
Sensor size: 18.89 x 14.48 mm (2.73 cm^2)
最後得到像素密度為: 6.6~5.7MP/cm^2

有GF1的人也可以算算看,應該約為5.8~5.3 MP/cm^2,GH1約5.1~4.3 MP/cm^2,基本上像素密度愈小,pixel size愈大,對感光(ISO)愈有利,例如FF約3 MP/cm^2,一般小DC約40 MP/cm^2,但是反過來說,像素密度愈大,解像力卻會提升(同片幅下),對畫質也是有正向的影響。

這是小弟的理解,有錯請指正。

小弟也是從GF1升級上來,兩個機器的sensor屬於不同世代,因此有些差異可能不光只是pixel density所影響的。

基本上這個問題可以用dpreview的圖來看,不好意思,請將測試相機分別設成GF1,G3,GH2等,因為他們都用同一顆鏡頭(Olympus 50mm F2.0 Macro)拍測試照,變動的因素就只剩下sensor了。

不過...不管什麼相機,專心拍照比較重要,這些資訊所呈現的僅是眾多因素裏面的其中一項。


pana身兼感光元件供應商與相機系統廠
定期都在更新感光元件世代,沒有萬年用同一棵的情形

而且PANA也算是有sense的廠商,沒有因為衝畫素感光不良被批過
但是在DXO裡面GH1卻是排名最高的,第二才是GH2
和版上朋友的經驗似乎不太一樣
不知道有沒有人比較過GH1和GH2呢
吉諾0408 wrote:
基本上這個問題可以用dpreview的圖來看:...(恕刪)



感謝提供連結,

我選擇了GF3、G3、GH2、E-P3、5D2等幾台機子下載RAW檔,

並用PS預設值解圖,全圖再縮成640*480上傳至此
再裁切原圖中央的部份來給大家比較看看(裁切的大小也是640*480)

全圖
GF3(原圖約1200萬畫素)


G3(原圖約1600萬畫素)


GH2(原圖約1600萬畫素)


5D2(原圖約2100萬畫素)


E-P3(原圖約1200萬畫素)



中央原尺寸裁切圖
GF3(原圖約1200萬畫素)


G3(原圖約1600萬畫素)


GH2(原圖約1600萬畫素)


5D2(原圖約2100萬畫素)


E-P3(原圖約1200萬畫素)



個人就以上資料初步覺得:
5D2實至名歸
GH2和5D2差不遠
GF3表現不差


你認為呢?





呵呵...接下來講話要很小心...

dpreview的studio shot測試裡,5D2是用EF 85mm F1.4作為測試用鏡頭,而m43一律都是用Olympus 50mm F2.0 Macro,然而小弟只有找到後者的MTF

可以看到F2.8時中心到邊緣銳利度超優,F4.0來到了破表的境界,很少有鏡頭能有如此表現,因此若跟5D2比多少參雜不同鏡頭銳利度的表現,基於以上理由,小弟不是很敢下結論。

倒是m43都用同一顆Olympus微距鏡,互相比較應該沒有什麼不妥,不過不代表買了GH2+14-140mm或G3+14-42mm能跟測試圖有一樣驚人的銳利度表現,因為鏡頭不同。

總之可以看出新世代的sensor畫素密度雖提高,但感光表現反而進步,或許在製程或color filiter array方面有所改進,同時解像力也更好(因為解析度變大,可看到G3,GH2畫面細節比較多),我想光以這兩者來看就可以確定GH2,G3以後的sensor總體表現比起GF系列的sensor好。其他就要請真正的專家來解說了。

GH2的color filiter array對綠光最敏感,是紅跟藍的兩倍,因此綠色的高ISO表現最好。

結論是,很多實拍圖其實都參雜了鏡頭的特性,如果不仔細看拍攝的資訊,經常會忽略鏡頭的影響,除非大家都用同一顆鏡頭,比較才有依據,這就是為什麼不同廠牌的機子畫質(RAW)比較往往有很大的爭議性。
一不小心看到我的ID被點名

其實DXOMark對GH1的測試有一點是有爭議的,
就是其實GH1機身會對RAW輸出作少量的雜訊抑制,就算你設定NR-2也是一樣,
在DXOMark網頁上,可以看看GH1在SNR 18%的圖形,ISO1600左右曲線還會翹起來一點再往下降,
很明顯作過NR處理才會有這種曲線

另外DXOMark的SNR計算方式不同於一般的認知,
你看到的其實不是一般所想的"高ISO雜訊表現"
http://www.dxomark.com/index.php/Publications/DxOMark-Insights/Canon-500D-T1i-vs.-Nikon-D5000/RAW-noise-analysis

DXOMark的計算方式很詭異,它預設了感光元件的Pixel Pitch大小會影響到SNR有多少,
它們其實是這樣假設的,
GH1的Pixel pitch = 4.4um --> 受光面積就是4.4um x 4.4um
GH2的Pixel pitch = 3.8um --> 受光面積就是3.8um x 3.8um
所以它們認定兩者之間的SNR差異為"GH2要比GH1差20log(4.4/3.8) = 1.27 dB"
當量測出來的SNR比這個差異小,就代表SNR比較好,反之就代表比較差

但是呢,畫素密度愈低,單顆畫素的面積愈大,也就是DXOMark認為的Pixel Pitch愈大,
"不代表噪訊比愈低"

這個概念僅限於CCD感光元件,
CMOS感光元件要另外看待

原因在於,CCD感光元件每個畫素的受光面幾乎就是全部,
但CMOS不是,把金屬繞線占用的面積扣掉後,光二極體的受光面積不見得有多大,
金屬繞線的面積會占多少,製程決定了很大部分

所以對CMOS感光元件來說,不同世代的製程比較很沒有意義,
像GH1的14MP CMOS image sensor,跟GH2的18MP CMOS image sensor,
製程不同,光二極體受光面積GH1不見得比GH2大,
尤其是GH2可能採用的是32nm + 45nm的製程,GH1出生的年代應該是用90nm製程

DXOMark並沒有把這個因素算進去,這導致一個問題,
Pixel Pitch比較小的感光元件一開始已經被DXOMark認定比較差,
所以除非碰到像GF1的感光元件有很大的量測差異,否則像GH1這種差異小的,
怎麼量測怎麼計算都不會贏...

==

而且GH1的感光元件有個大問題---Fixed Pattern Noise,
每個畫素裡的ADC不一致造成的同步雜訊,所以GH1在高ISO下會有橫紋,
而且拍RAW檔用後製也消不掉,GH2倒是改善了這點,
但DXOMark並沒有把這個放在評分裡

==

另外有個概念可以講一下,一般ADC的有效位元數可以代表其噪訊比好壞,
對感光元件來說,每個畫素都是一個ADC,先不考慮每個畫素之間的一致性
ISO 3200之下,GH2可以表現出14.1位元的色階,
GH1則是只能表現出13.6位元的色階

知道ADC的SNR = 6.02*N + 1.76這個公式的人,也許可以換算一下,
從ADC的SNR來看,GH1的SNR真的有比GH2好嗎?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