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ympus標榜「直射入光」的光學設計,據說這樣會有比較好的邊緣畫值。但是我在網路上找了好久,都沒有看到實際的比較或是實驗的結果。請問版上各位「直射入光」的實際效果究竟如何呢?

在各大論壇, Oly家總是特別容易吸引這種文~
momo5210 wrote:
直射入光效果被Oly...(恕刪)
Olympus E1, Leica M6, D Summilux 25mm, Summicron 50mm, FL36, Vivitar 285HV*2
就是因為片幅 & 鏡片距離sensor的問題, FF若也要來搞直射光, 廣角鏡做不出來
否則就是重新打造一個鏡後距100mm的接環規格, 然後廣角鏡體積都比現在放大一倍
micro 4/3因為鏡後距才20mm, 不可能搞直射光了
看看這張, panasonic G1 + 14-45的圖
這張是RAW的, 沒有經過變形與暗角修正
暗角其實還蠻明顯的
http://www.imaging-resource.com/PRODS/DMCG1/DMCG1VFAWLdcr.HTM
panasonic最近特別喜歡玩機身修正, 就是olympus所謂的"小聰明"
不過隨著FF DSLR逐漸普及降價, APS將逐漸小型化開闢新市場, 這會壓縮到olympus的市場定位
我認為olympus的直射理念撐不久了

加上「對有關垂直入射光的要求。在此也要再說明一下。
假如光線不從正上方直射進入,就無法達到"深井"的底部。
就是要求垂直入射光的理由。
可是實際更關係到許多的問題。
例如週邊解析度,
及畫像色彩詮釋部分,
例如Olympus的藍色對藍天深度的描寫。
能抽出那樣的顏色,就是在於將理想的光線引導入感光元件上」
「雖然常聽到"感光元件尺寸小畫質差"這種觀念,
不過,好的畫質只產生在好的鏡頭所生成的好的成像。
多數的製造廠朝向135格式前進,
不過,週邊的光量劣化,MTF劣化,色差等應該會成為相當的問題」
「當然,如果單純以4/3用鏡片的4倍尺寸做成交換鏡頭,
135格式也能製作出同樣性能的鏡頭。
或是,有一部分能以電子化來補正鏡頭的性能不足的意見。
可是,Olympus,不想用那樣的小聰明對策來做SLR數位化」
全文: http://photofan.jp/camera/html/modules/newbb/viewtopic.php?viewmode=flat&topic_id=5327&forum=2
******
!!!!! Olympus,不想用以電子化來補正鏡頭的性能不足的小聰明對策來做SLR數位化 !!!!!
而以光學方式解決,這也是要求垂直入光的重要原因之一!

歡迎來我的 Blog: http://www.masaru-vision.net
問:接環直徑變小,有關垂直入射光沒有問題嗎?
「因為本來,4/3的mount口徑就非常大,
此次縮小6mm也沒有問題。
對感光元件平行降光的理念,M4/3也繼承著」
...
「確實將來,說不定垂直入射光理念變得沒有現在那樣的被要求。
可是在現時點,技術研發還沒有進步到那個程度,
垂直入射光理念仍舊重要。
在4/3的垂直入射光理念,
並不是對鏡頭設計時的數據規定,
而是參加4/3聯盟的製造廠的共通意識。
不知道將來會怎麼樣,
不過,不能因為只為了特定的感光元件的相機使用去製作鏡頭的,
目前(M4/3)仍是重視垂直入射光理念的鏡頭設計吧」
看來M43在直射入光上還是有所堅持的...
我變邪惡了喔~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