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po在
千萬像素的相機戰國時代,我選擇了OLYMPUS E3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9&t=440901&p=29
好像沒人知道,所以找了一些資料,但有些還是不清楚,
看了一些圖,在黑的地方總是沒有階調,就是一團黑,
例黑影,黑色的鳥 etc..
所以它廣告詞宣稱更高的動態範圍的可能性總是很懷疑..
比較了一下olympus 以往的相機,
找到一些答案,
1.
E-3 不是FULL FRAME TRANSFER(light) CCD
2.
E-1 CCD 是67 dB,
E-300 CCD 是64.4 dB
E-3 CMOS 確實的動態範圍?(還是不知道)
3.
Olympus E-1 CCD 是6.8µmX6.8µm pixel,
Olympus E-300 CCD是5.4µmX5.4µm pixel,
Olympus E-510 CMOS 是4.54µmX4.54µm pixel,
E-3 CMOS 4.37µm x 4.37µm pixel(最小的,這關係著動態範圍的可能性),
(廣告是說更高的動態範圍,而網頁上使用的人說動態範圍實在讓小弟非常滿意)
但是確實是多少?(這個很多廠商都不寫,總是一筆廣告詞帶過)
4.
E-510 是matsushita cmos sensor,10.0 million effective pixels,
E-3 是matsushita cmos sensor,10.1 million effective pixels,
5.
E-510 與E-3 LCD monitor 好像一樣?
萬一高畫素市場戰爭越來越激烈,olympus是否應考慮放棄4/3的堅持,朝全片幅邁進,要不然,在小小的4/3片幅中塞那麼多傳感器,除非科技大幅躍進,傳感器可以越做越小,保持一定比例的開口率,否則我覺得恐怕很難繼續維持夠好的畫質。
關於畫質的定義,小弟力有未逮,純粹就個人感覺來談論,而且這不只和CCD(cmos)有關,也和鏡頭有關。但既然攝影家手札的某些先進也有類似心得,大家不妨看看。
http://forum.photosharp.com.tw/FORUM/ArticleList.aspx?ForumId=4&TopicId=127483&ParentLink=http%3a%2f%2fforum.photosharp.com.tw%2fFORUM%2fSearchList.aspx%3fEquipment%3dT%26Brand_Select%3d-1%26Type_Select%3d1%26Product_Select%3d-1%26Page%3d2&ParentTitle=%e5%99%a8%e6%9d%90%e7%89%88+-+%e9%a1%9e%e5%88%a5%3a+%e6%95%b8%e4%bd%8d%e5%96%ae%e7%9c%bc&Page=1
因為我自己也有同樣的觀察,所以原本用D70的我,買了D200就大失所望,告別NIKON,很高興與olympus結緣並買了E1。但接下來,我覺得olympus恐怕也要面對同樣的窘境。
pankang wrote:
subsub兄提到的...(恕刪)
我覺得這是 CCD v.s. CMOS 的影像質感差異。
CMOS 怎麼說呢, 感覺就是比較 "平", 很難形容, 質感很沒力, 就是不一樣,
這從最早期 Canon 採用時大家就已經發覺,
至於 E1, 拿同樣其他是 CCD 的, 影像質感其實一樣, 差異只在彩度,
而彩度是機身後製出來的, 真正神的不是 E1, 是 CCD 比 CMOS 影像質感好,
現在大家都用 CMOS 了........
Kodak 預定這季有量產新的千萬化素 CCD,
不知道有沒廠商會採用......
--
jason206 wrote:
我覺得這是 CCD ...(恕刪)
jason206兄,我想不只是CCD和CMOS的結構問題,如今加上片幅的問題,會使畫素越高的機種,影像品質惡化的可能性越來越高,您可參考攝影家手札的討論。
以前我用D70和D200,它們都是APS片幅的CCD,但很明顯,D200抹除得很厲害,使得它的影像顏色很不自然,有種造假的感覺。我想Nikon根本沒有克服在APS片幅塞入太多傳感器所造成的開口率減小,發熱引起噪訊等問題,只好用抹除手法來掩飾。D300和Canon 5D相較,也有同樣問題,5D的解析度和清晰度明顯高出一截。
4/3片幅當年在底片時期,就是標榜光線能直射底片,達到最佳的感光效果。(以上希望沒有認知錯誤)但如今小小的片幅,傳感器越塞越多,開口率減小,到底有多少光線能直射(或有效進入)進入傳感器的感觸範圍?密密麻麻排列的傳感器,引起的高熱,會不會影響到感光效果?或引發更多熱噪而必須強化抹除?這些都是有待進一步思索的。
總之,一般從CANON 5D的影像評價高於40D的情況來看,全片幅的優勢已經很明顯。我真的不知道固守4/3片幅的olympus要如何面對此一挑戰,因為這是先天結構的問題,假如他們仍想把畫素拉高而不犧牲影像效果。
O家的E3真的夠厲害了,因為儘管片幅如此小,居然維持了高水準的立體感和犀利程度,不像nikon家的D300一大堆平板照片(就我自己看到的心得而論)。但有些網友覺得E3和E1相比,似乎少掉了以往的綿密和紮實,除了CCD和CMOS的差異外,我自己推想片幅也不無關係,以前E1是塞入了五百萬畫素的傳感器,現在塞了一千萬畫素,如subsub兄所引的數據,在感光元件製程不變(或進展有限)的情況下,畫素越高,開口率勢必減小,不利於影像訊號的形成。
我引述「數位影像坊」一篇有關傳感器,開口率的基本教學,請大家參考,當中有一段如下:
「此外,五百萬畫素的表現是否一定優於四百萬畫素,其實也不盡然,端看 CCD 的設計佈局。我們參考上圖畫素與 CCD 面積之相對關係,5MP:1/1.8英吋 v.s. 4MP:1/1.8英吋,四百萬畫素的開口率或稱為 Fill Factor (光填充率)就比 5MP 來得大,相對的感光能力上要比 5MP 來得強;不過,解像力上當然還是 5MP 畫素的感光元件較優。」
http://www.digital.idv.tw/DIGITAL/Classroom/MROH-CLASS/oh7/index-oh7.htm
對資深如subsub等前輩來說,這些都是基本知識,但不幸的是,新一代消費者不曾認真研究數位相機成相原理,誤以為畫素越高,品質就越高。唉,這是要取決於傳感器的製程能否符合開口率的要求,萬一開口率減小,雖然畫素增加,解像力增加了,但犧牲的是感光能力,得失很難講。
這就是photosharp版主魯獅等前輩所產生的疑惑。
一般人對於什麼CCD、CMOS、感光元件、片幅大小根本沒什麼概念(相對大眾),會看的是可不可以錄影、拍出來漂不漂亮、畫素高不高等一些基本的東西,如何把DSLR DC化,兼具DSLR的功能及DC的便攜及易於使用,吸引使用DC的族群,E-420的推出有指標性的作用(很多以前的研發技術也運用在E-420身上),正好也可以發揮4/3系統的特性。
我想未來Olympus應該朝輕量化(餅乾鏡多出一些),小型化(精品化),大眾化發展(就像Apple的ipod,功能也沒人家強,也比人家貴一些,不過看起來就是時尚精品,又易於使用),而不需要去跟人家爭高端的那一塊小餅。
一點淺見,有錯請指正。
可是我沒有任何一顆O牌的鏡頭,
我也沒有任何一顆8牌的鏡頭~
我選擇我喜歡的機身,搭配我所喜歡的鏡頭,
所以我比較會關注每家機身廠商的表現,態度,以及它們的內容,廣告實在性etc..
可能有人會問為何不選擇O牌或8牌的鏡頭?
我的感覺是因為以目前的鏡頭設計來說,
鏡頭設計各家都抄來抄去,表現過於雷同,
而且各家的多數鏡片都是多層鍍膜,光線經過一再的過濾,反差再反差,反到最後就是紅綠燈..
鏡頭不能沒有個性, 個性會讓你喜歡或討厭, 如果感覺不出來,那比討厭更糟糕,
還有,我也不想忠心於任何一家廠商,
所以就引不起我購買的慾望
現今鏡頭上我已有我選擇的Goal,
而比較機身上的極致表現我也同樣地專注,
在此之中,動態範圍是比較不容易查得的資訊,
而且當然地,我想得到的是有效的動態範圍,而不是軟體演算或插補的模擬動態,
E-1 kodak KAF-5101CE CCD sensor 是67 dB,
will capture 14bit RGB information
E-3 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