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時代曾短暫接觸過傳統的單眼相機,只是一直沒有好好花時間把一些基本的東西摸熟,那時候也沒錢可以像攝影社的人那樣玩,總覺得攝影是距離自己很遙遠的一個領域。直到前年有了 Olympus E-M5,才真正一頭栽入攝影的世界裡,並且在裡面得到一些樂趣。剛開始其實也是笨手笨腳的,對於器材的不熟練與拍照經驗的缺乏,加上沒有人可以切磋請教,總是覺得跌跌撞撞的,拍得並不順手。
一直要到去年開始,才覺得有跨過一些基本的門檻,真正進入了這個迷人的天地裡。去年一整年是快門數急速增加的一段時間,並且在接近年末的時候在這裡貼了一篇回顧選集: 我的2014開麥拉。
比起去年,今年拍的照片要少了許多。去年因為初嘗攝影的樂趣,熱情支撐著自己去多花一些時間練習,而持續的足夠動量也比較能衝過橫亙在眼前的門檻。今年因為可以拍照的時間比較有限,加上尋找拍攝場景的部分碰到一些瓶頸,漸漸不太容易找到生活中可以開發的素材。還好年中出國去了一趟土耳其,才讓拍攝的空間與樣態多了點活水源頭。
一般人都知道光圈、快門與景深是攝影的基礎常識,也很清楚視角、構圖及光影對於拍出一張好照片的重要性。不過我覺得就廣義的攝影技術而言,拍攝場景的尋找應該也算是重要的技能之一。當然,依著別人拍攝的經驗與書上的建議去一些知名的定點拍,並不難拍到讓人驚豔的照片,但就是不容易得到較具原創性、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有時會很羨慕經常可以出國或到遠地旅行的人,旅途中的景象與視覺的多樣化提供了許多攝影的可能。就自己而言,想要持續在日常生活周遭找到特別的拍攝場景,真的很不容易,而這也是這一陣子以來在學習攝影方面碰到的侷限。不過這是個既定的現實,也只能把它看成是一種挑戰了。
當然,以台灣如此豐富多變的山川風貌與四時景觀,可以拍的機會還是很多,特別是風景方面。只是時間不允許經常開車到各地去趕集,尤其是去大家耳熟能詳的風景與人文拍攝地點,所以相對比較少拍這類的照片。這些所謂台灣多少大絕景的照片,在網路上真的很多,自忖拍得再好,也多半跟別人差不了多少。
目前用來拍照的相機是陪了自己近三年的 E-M5,主力鏡頭是 12-40mm f/2.8 及 40-150mm f/2.8,以前入手的 12-50mm、40-150mm f/4-5.6R 及 17mm 已長期躺在防潮箱裡。有一隻簡單的平價腳架,但很少用。沒買閃光燈,也沒買保護鏡之外的濾鏡。從去年開始,會把檔案送進 Lightroom 裁圖與調整顏色對比等,但都是直接拿 jpg 檔來處理。
下面回顧的照片,不按時間的先後順序排列,而是依屬性大略歸納成幾個小子題。使用的相機一律是 Olympus E-M5,鏡頭用最多的是泛用性高的 12-40mm f/2.8,長焦部分前期用 40-150mm f/4-5.6,後期改用 40-150mm f/2.8。如果使用的鏡頭不是 12-40mm,會在照片旁邊加註使用的長焦鏡頭。
走在山之巔、水之湄
僻居在東隅,生活的便利性或許略有不足,往返西部也辛苦了點。換來的好處是空氣品質好很多,而且一出門就是大山大水,提供了許多風景攝影的機會。對於一個喜歡拍照的人來說,不難找到許多值得入鏡的自然景觀與四時風情。這邊幾張是一年來曾經去過的山上或海邊所拍的部分照片,算是一個小小的縮影。
#1《太魯閣峽谷》中橫公路與立霧溪。

#2《定置漁場的漁船》在七星潭。

#3《石梯坪》

#4《歸航》在北濱公園。

#5《不是花季時的六十石山》

#6《奔流》在長春祠。(40-150mm f/4-5.6R)

#7《牛山海灘》日據時代原規劃為潛艇基地,多年前也有蓋火力發電廠的打算,幸好在抗議聲中,這片海灣被保留了下來。美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今年來過這裡,搭景籌拍他的新片"Silence"。(40-150mm f/2.8)

#8《孤單的石頭與旅人》在七星潭。

#9《守護家園》從海岸山脈遙望花蓮港與被雲遮住的清水斷崖,空中的黑點是 F16 戰鬥機。

#10《兩片藍之間的船與港》(40-150mm f/2.8)

#11《晨間海釣客》(40-150mm f/2.8)

生命起落的旋律
生態方面一直是我很有興趣的拍攝題材,不過限於沒有夠長的長焦鏡與真正的微距鏡,能拍的範圍相當有限。必要的時候就用相機上的兩倍數位放大撐著用,雖然畫質差了些,還是可以拍到一些差強人意的畫面。由於以前常去拍微距的場景遭到了破壞,視力上的負荷也較大,今年拍的微距照比去年少很多。
#12《漂如浮萍》

#13《有事嗎,先生?》(40-150mm f/2.8)

#14《油桐花開》

#15《牆上的螢火蟲與油桐花》

#16《春天的容顏》

#17《望月》(40-150mm f/2.8)

#18《海邊的流浪狗》(40-150mm f/2.8)

#19《對上眼了》小飛蟲就停在葉緣上。

#20《優游池面的小鴨》(40-150mm f/2.8)

#21《海景第一排》(40-150mm f/4-5.6R)

#22《晨光裡的夜鷺》一圈圈的水波紋是夜鷺以其尖喙覓食所造成。有開啟數位兩倍放大。(40-150mm f/2.8)

#23《四加一》(40-150mm f/4-5.6)

漫步山谷的足跡
下面的幾張照片是在花蓮市區以及花東縱谷所拍的。幾年之後蘇花改就要完工通車了,屆時必然會有不少環境上的變化。希望有著自然美景,並且破壞得還不算嚴重的台灣東部,在那之後仍能維持她原有的純樸與天然。
#24《會轉彎的水稻田》(40-150mm f/2.8)

#25《斜張橋的光影》在新豐平大橋。

#26《繁華落盡的林田山鐵道》

#27《林田山木屋》

#28《雲山水的小溪》

#29《天空中的F16》剛拿到鏡頭時拍的測試照。(40-150mm f/2.8)

#30《冬陽》花蓮舊酒廠文化園區。

#31《窗與晨光》園區裡的舊庫房。(40-150mm f/2.8)

#32《晨間太極》

#33《曙光橋》

#34《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爬上曙光橋的牽牛花與騎鐵馬而過的遊客。

穿梭人間的臉譜
在自然的場景拍真實的人物樣貌,大概是我目前最想多嘗試的主題。尤其在網路上看了不少街頭攝影與紀實攝影的作品後,對於這樣的題材越來越有興趣。去年在 01 這裡看到部分經典街頭攝影大師與他們作品的介紹,心中頗有感覺。後來也到網路上搜尋了一些街頭攝影與紀實攝影的作品,視野開闊了不少,希望以後能有多一些機會拍這類的題材。
#35《台北街景》一座城市往往比我們所以為的還要來得脆弱,希望我們都能一直生活在這樣一塊相對安全的土地上,也希望世界各地的族群都能早日脫離偏見、猜忌、殺戮與戰爭的威脅。

#36《沉默的模特》黃昏時分的西門町。

#37《一雙鞋、一瓶水、一個人》(40-150mm f/2.8)

#38《爸爸帶你去看海》(40mm-150mm f/2.8)

#39《大浪來了》紅拖鞋即將被沖入太平洋裡。

#40《海邊的閃光彈》(40-150mm f/2.8)

#41《長廊盡頭的遛狗女子》(40-150mm f/2.8)

#42《掩嘴而笑的路人》(40-150mm f/2.8)

#43《準備撒網捕魚的歐吉桑》

#44《突堤上來來去去的釣客》

#45《一時找不到戰場的武士》

#46《沙洲上的晨間釣客》冬天河口來了不少豆仔魚。這張有上 1x.com 的 Photo Gallery。

#47《雲端釣客眾生相》或坐、或立、或涉水而行。(40-150mm f/4-5.6R)

#48《河口的溪釣客》

千年的璀璨與滄桑
年中左右去了一趟土耳其,走了伊斯坦堡、艾菲索斯、棉堡與卡帕多奇亞幾個地方。第一次搭了熱氣球,也寫了生平的第一篇遊記: 走過千年風華的歐亞十字路口。不考慮工作上的技術文件的話,這應該是高中畢業後所寫的唯一一篇長文。
雖然剛到土耳其就碰到大行李在伊斯坦堡機場遺失的意外事件,錯過了幾個重要地點的拍照機會,還好仍帶回來了一些值得回憶的片段與影像紀錄,這裡的照片大都有出現在遊記裡。
#49《振翅高飛》在伊斯坦堡的 Eminonu 碼頭。(40-150mm f/2.8)

#50《飄飄何所似》遠處薄霧中,依稀可見連接歐洲與亞洲的博斯普魯斯大橋。(40-150mm f/2.8)

#51《聖索菲亞大教堂》圓頂與牆面有一種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混搭風。不同的宗教文化原是可以和平共處、相互尊重的。

#52《藍色清真寺裡膜拜的穆斯林》小男孩無聊的躺著玩隨身相機。(40-150mm f/2.8)

#53《街燈的雙翼》街燈兼具支撐路面電車䌫線的功能。

#54《噴泉旁照相的遊客》在 Topkapi 皇宮。(40-150mm f/2.8)

#55《自拍的一家人》在 Topkapi 皇宮,後面是隔開歐洲與亞洲的博斯普魯斯海峽。(40-150mm f/2.8)

#56《地鐵站的出口》

#57《伊斯坦堡歐洲舊城區的街景》

#58《疾行中的路面電車》

#59《等著搭電車的年輕夫婦》

#60《伊斯坦堡歐洲新城區》在藍寶石大樓頂樓露台。

#61《華燈初上的伊斯坦堡》

#62《征服者蘇丹穆罕默德大橋》大橋連接歐洲新城區與亞洲區。(40-150mm f/2.8)

#63《藍寶石大樓的頂樓》

#64《大樓裡的室內噴泉》

#65《獨立大道上的復古電車》(40-150mm f/2.8)

#66《獨立大道上的小攤老闆》(40-150mm f/2.8)

#67《回頭的小男孩》(40-150mm f/2.8)

#68《半睜著眼滑手機的穆斯林女子》在伊斯坦堡的 Sabiha Gokcen 國際機場。(40-150mm f/2.8)

#69《踏在石灰華上的棉堡遊客》(40-150mm f/2.8)

#70《日落時分的棉堡》

#71《玩水的小女孩》石灰華坡道上淌著淺淺的温泉水。

#72《棉堡的夕陽餘暉》

#73《Selime Monastery》建在以赫拉拉峽谷山壁內的修道院遺跡。

#74《格雷梅小鎮》

#75《夜幕降臨》從旅館拍出去的格雷梅夜色。

#76《空中噴著火焰的熱氣球》

#77《蒼穹之下的卡帕多奇亞》

#78《在空中迎接第一道曙光》這顆熱氣球上面只有一個人。(40-150mm f/2.8)

#79《兩個胖胖的驚嘆號》(40-150mm f/2.8)

#80《奇幻大地上的五彩熱氣球》在清晨爬到小鎮周邊的制高點可以拍到這樣的畫面。(40-150mm f/2.8)

停歇、沉澱與再出發
從土耳其回來後,有將近三個多月的時間幾乎沒有再拿出相機去拍照過。一方面是學習摸索了兩年多,不免有一點倦怠。另一方面也覺得技術上沒太多突破,拍不出自己真正感到滿意的照片,常覺得拍的東西不夠特別,大概是碰到了瓶頸。當然,這可能也跟生活空間的制式化,以及能運用的時間有限有關。
這一陣子因此大都在整理舊照,以及觀摩欣賞別人所拍的作品。直到最近才又拿起了相機,試著尋找生活周遭值得入鏡的景像,下面幾張就是最近的一點成果。後面的隧道部分,原本想做成一個迷你的小專題,不過隧道內的空氣品質很差,戴著口罩進入只待了一個小時左右,累積的可用照片還不是很多。
#81《太平洋上的天光雲影》。

#82《牆上的影框》

#83《虛擬影框裡的虛擬人影》

#84《隧道裡的斜射光》陽光從隧道上方的天窗打了進來,形成一道道光束。

#85《黑暗中的光影》灑進來的陽光落在行經的大客車上。

#86《黑暗隧道裡的暗黑騎士》正通過隧道的重機車隊。(40-150mm f/2.8)

#87《日正當中》正午時分打進來的光線正好落在雙黃線上,彷彿是雙向車道之間罩著一道光牆。(40-150mm f/2.8)

#88《隧道裡的光簾》剛過正午,陽光的入射角度已開始西斜。(40-150mm f/2.8)

幕落幕起
2015 的幕正緩緩落下,2016 的幕也即將拉起。
利用周末的一點時間,拉雜整理了這一年來的回顧照片。展望來年,大概還是沒有很多時間可以拿來拍照,應該也不會有多餘的經費買更精良的器材。不過拍照這個業餘的興趣,或許會伴著自己終老吧。
在未來的日子裡,我想我應該還是會一直從不斷流動的四度空間裡(包括時間),試著捕捉與定格自己有感覺的畫面,並且對於投映在小小二維方框裡的擷取影像,感到好奇與著迷不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