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購買及使用 EM1 的心歷路程 (無圖)

最近潛水了一陣子,不知不覺中發現之前在 O 家發言已經是 2013 年的時候了。當時是為了是否要購買 75mm 來詢問各位前輩,後來因為大家的一致推薦,還是決定買了這個銘鏡。

在過去這 1 年多的時間,主要是忙著拍照,好好地利用 EM5 拍剛出生的兒子。但是發現跟著 EM5 一起的 12-50,光圈太小,在我可以接受的 3200 ISO 下,室內真的很不好用。所以我後來都是用 25/1.4,17/1.8或是 45/1.8 (比較少) 來拍。但是就被老婆抱怨兩件事,一個是沒有 Zoom,另一個是拍的照片沒辦法馬上傳給他人。

傳給他人的這件事,我有買了 Toshiba Flash Air Wifi SD卡,但是效果真的很不怎樣,用幾次就放棄了,看起來只能換相機才能解決。

沒有 Zoom 的這件事,可以很簡單的買 12-35/2.8 或是 12-40/2.8 來解決,但卻開啟了我的小惡魔 以及購買 EM1 的心歷路程。

我買東西的習慣是以 “最大價值化” 來決定,所以當我要花 2 萬多近 3 萬來買一個鏡頭時,我開始想是否可能多花一些錢,但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這是 2014 的 9 月左右,在那個時候,Nikon D750 剛出來, Sony Alpha 7II 有在傳聞,但是主要考慮 Alpha 7s,加上我發現我越來越常用錄影,所以 GH4 也是不錯的選擇。當然 EM1 也在考慮的範圍內。所以最後考慮的有 D750、7s、GH4、EM1。這些搭配相對應的 Kit lense都可以解決 Zoom 以及馬上用 Wifi 傳檔的需求。只是要選哪一台呢?

先開始檢查一下手上的配備: EM5、12-50、12/2.0、17/1.8、25/1.4、45/1.8、75/1.8、14-150 (冷凍很久了),發現大部分都是 O 家的鏡頭,唯一 P 家的 25 也是沒有 OIS。所以如果要考慮 GH4,讓它發揮最大的價值,就要換成 P 家有 OIS 的鏡頭,例如 12-35 跟 35-100。那我要換鏡頭,幹脆換成 N 家或是 S 家的 Full Frame,可用的 ISO 還更高。另外 GH4 的錄影,看起來比較適合專業用途,對我這種一般家庭用,好像太高級了,還沒有想要開始錄 4K 的影片來塞爆我的硬碟。加上 GH4 也沒有比 D750 來的小台,所以 GH4 就第一個被我剔除了。

再來就是 Sony Alpha 7s,在 2014 年的4月公布的,超高可用 ISO,12M 像素,看起來還滿符合我的需求,就開始看價格及相對應的鏡頭。研究後發現,Kit 組裡的鏡頭只是還好而已,並不能發揮相機的真正的效能。但是如果要上 Zeiss 鏡頭,價格就貴上許多。機身的大小其實跟 EM5 差不多,但是鏡頭卻大上許多,主要是因為 full frame 的關係,鏡頭就是沒辦法做小,這就變成了小機身、大鏡頭的狀態。看起來是沒有人抱怨不好拿,但是攜帶上可以理解不會很便利。加上鏡頭的選擇並沒有很多或是相對的貴,如果要考慮這台,還不如考慮 D750,所以最後還是決定放棄。

最後就是 Nikon D750,這台一出來馬上就頗受好評,尤其是在我一向很常瀏覽的 DPReview 上給予很高的評價。它的可用 ISO 也是很高,整體的性能也都超乎我的預期,Kit 裡的 24-120 跟高 ISO 搭配起來也是不錯的選擇,甚至可以把 EM5 留下來做雙機流。

我幾乎已經決定就是 D750 了,但是最後還是放棄了它,主要的原因是回想起當時為什麼選擇了 M43。我是從 EP3 開始進入微單的,當時還覺得 EP3 雖然好看又輕巧,但是性能真的普通而已,還在想是否要跳槽換系統。後來 EM5 一出就馬上換了以後,才發現 EM5 才真正的有發揮 M43 的特色,在重量及性能取得一個相對的平衡,也因此開始累積 M43 的鏡頭。對我而言, M43 的重點就是 “重量及性能的平衡”,它沒有超高的 ISO 表現,也沒有神速的對焦,但是整體而言,它是我願意帶出門的重量裡,最好的相機選擇了。ISO 的問題,可以用閃光燈來補助。對焦的問題我之後會說明。

所以我最後最後又回來考慮 EM1。當時 EM1 剛出來的時候,重點都是放在支援 Zuiko 鏡頭,對我是雞肋完全用不到。但是它有內建 Wifi,是符合我的需求。加上 Kit 裡的 12-40,是這幾台有在考慮裡最好的鏡頭,也是我一開始就想要的。鏡頭方面,也可以使用任何我手上有的。而且它已經出來一陣子了,價錢上已經開始有不錯的折扣。所以當我這樣分析完後,就沒有在等了,在網路上找了幾家來比價後就買了。

買完到現在已經用了3個月了,開始有一些心得,也在此分享給大家做參考。EM1 加 12-40 是不輕,但是跟我考慮的其他幾台比,還是我願意每天帶出門的重量,而且 12-40 的畫質還真的很不錯,我在想 17/1.8 或許可以出掉了。所以 Zoom 的問題解決了。雖然有些報導寫說 O 家Wifi 不是最好,但是對我而言,是夠用的,可以在拍照的現場馬上把照片傳出來,有達到老婆的需求就可以交差了。

但是對我而言,最大的驚喜是在於它的對焦,相對於 EM5 是有很大的進步。我在用 EM5 的時候,我都是開連拍,就是為了確保可以有一張對到焦,只是這樣子常常之後需要花時間在刪圖。這問題不是只有在室內,雖然室內比較嚴重,也不是只有在 12-50,一些大光圈的鏡頭也常常沒有對到焦。而在 EM1,雖然還是有這情況,但是機率上少了很多很多,加上它的觸控拍照的反應,也較 EM5 來的靈敏,讓我拍照更是得心應手。其他的優點雖然都是很不錯的進步,但對我而言都不是這麼的重要,我就不多言了。

講了 EM1 的優點,也要來說說它的缺點。對我而言,它唯一的缺點是錄影的效果完全沒有進步。好吧也不能說完全啦,它多了觸控對焦的功能,以及追焦的性能稍微好一些。我沒有要 4K 錄影,但是至少給我個 FHD 60p 50Mbps 或是 100Mbps 的選項,而不是還停留在2012年 EM5 的 24Mbps。另外一個小缺點就是 EM5 可以拍完自動瀏覽的時候,就做刪除、上一張、下一張的動作,而 EM1 卻是一定要按瀏覽照片的按鈕,才可以做這些動作,真是多此一舉。

囉哩囉嗦的講了這麼長一篇,其實重點在於我很滿意我自己的選擇,除了滿足了我自己的小惡魔及最大價值化,更是讓老婆也滿意。也再次看清楚我自己選擇 M43 的初衷,就是 “重量及性能的平衡”。就如同一些前輩所說的,帶得出去的相機才是相機。最後也說明一下,這選擇純粹是以我個人需求為出發點,所以不代表符合所有人的需求,只是希望有在考慮這幾台機器的朋友們,可以參考一下。

謝謝大家的閱讀。
2015-01-12 11:1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EM1 心歷路程

LA2452 wrote:
最近潛水了一陣子,不...(恕刪)

寫得好.喜歡自己的選擇最重要

LA2452 wrote:
最近潛水了一陣子,不...(恕刪)


真是很棒的分享

我也是從E-M5開始加速了鏡頭的數量
個人覺得各家高階變焦鏡頭,是我評斷是否換系統的依據之一

很多APSC微單其實都不錯,但出到大三元鏡就知道有天限,體積重量仍不小
Olympus 40-150 F2.8算是大塊頭,
但等效望遠視角達300mm,比一般APSC等效70200 F2.8更輕更方便
樓主的分析非常中肯,用器材久了究竟是越來越欣賞其優點,或是逐漸忍受不了其缺點,真是令人玩味...
http://www.flickr.com/photos/sammifang/
LA2452 wrote:
我買東西的習慣是以 “最大價值化” 來決定

以最大價值化來看的話,你應該不是把 D750 列入考慮,應該是要考慮 D4s
歡迎來我的 Blog: http://www.masaru-vision.net
LA2452 wrote:
最近潛水了一陣子,不...(恕刪)


雖然還未購入定焦鏡群,但Olympus 14-150真的方便到我愛不釋手!拍小孩、拍景都都還不錯,不怕失去精彩畫面
LA2452 wrote:
最近潛水了一陣子,不...(恕刪)


雖然還未購入定焦鏡群,但Olympus 14-150真的方便到我愛不釋手!拍小孩、拍景都都還不錯,不怕失去精彩畫面

MasaruRi wrote:
以最大價值化來看的話,你應該不是把 D750 列入考慮,應該是要考慮 D4s


呵呵 小弟覺得不是喔, 從字裡行間我猜樓主跟我很像
是那種 [明明我不需要XX功能--但這個機器有, 那我會不會是冤大頭多付錢卻用不到]那種精打細算的人
所以我每次都猶豫很久, 最後都是, 喂!太太那幾雙鞋明明就幾乎一模一樣...買那麼多是怎樣....自暴自棄的心情下給他狠狠地下決心換新機/新鏡
要錄影的話P家GX7不是也很平衡

傳照片的需求也很簡單,android 手機只要USB姆指型讀卡機+OTG線就可以了

傳得可能還比較快又省電

當初想換機的重要理由之一,低光源大光圈鏡頭或高可用ISO機身最後又說重回M43可以用閃燈解決

E-M1是好機,但樓主從E-M5升上去的理由太少了, E-M5本身就拍照來說也還很好用

老實說你只是心中的小惡魔長大了吧= =

ssword wrote:
真是很棒的分享
我也是從E-M5開始加速了鏡頭的數量
個人覺得各家高階變焦鏡頭,是我評斷是否換系統的依據之一
很多APSC微單其實都不錯,但出到大三元鏡就知道有天限,體積重量仍不小
Olympus 40-150 F2.8算是大塊頭,
但等效望遠視角達300mm,比一般APSC等效70200 F2.8更輕更方便


同意您說的,12-40 我還可以接受,但是 40-150 對我而言有點太大了。
有考慮 35-100,但是二線散景看起來還滿頭暈的,所以又不敢下手。
加上目前看起來還沒有這焦段的需求,所以就不急著買,等小孩再大一點的時候看看吧。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