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4/3的榮耀,E-M1搭配ZD鏡 實拍樣本

http://robinwong.blogspot.tw/2013/09/olympus-om-d-e-m1-review-shooting-with.html

只能說,老ZD鏡用戶的最佳解,似乎真的就是直上E-M1了

經由轉接還能有這樣的解像力,ZD鏡的光學素質果然堪稱一流

單論畫質來看,跟市面上一線的全幅機種比起來也絲毫不遜色

E-M1搭配手把後,配重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手感不會差到哪裡去

現階段來說,要體驗真正原汁原味的OLYMPUS,還是請愛用ZD鏡群

等E-5操到壞掉後,可以考慮入一台E-M1來延續4/3的生命了



不過.....要把E-5操到掛,好像也不是那麼容易
2013-12-06 7:04 發佈

MarkSeven wrote:
http://rob...(恕刪)


ZD鏡打趴新的M4/3鏡,因為它們是OLYMPUS賭上一切所生產的鏡群,

因為4/3當時是一個新的系統,O家必須把一切看家本領拿出來,

之前的高階ZD鏡可說是不計成本的神鏡(價格也是很神)

就算是新的E-M1也都還沒辦法,壓榨高階ZD鏡全部的畫質性能,

倒是操作上已經可以稱得上堪用了,

如果NIKON D800E可上的話,才可能完全解開ZD鏡的封印吧!

所以我還在等可以釋放我的ZD 14-35 F2.0的機皇...
alan8262 wrote:


ZD鏡打趴新的M4/3鏡,因為它們

傳言 sigma要出X3感光元件的M4/3機,如果有出的話,應該解放4/3鏡的畫質
新出的12-40表現挺不錯的,看DXO分數,感覺也是蠻銳利的鏡頭!
不知道拿來跟ZD 14-54或12-60做比較,會是誰勝誰負?
以感光元件"壓榨鏡頭畫質"這個觀點來說
現有Olympus的1600萬畫素機種(E-M5, E-M1, etc)已經是最高了
D800 或是 X3感光元件現有的機種都不及

原因出在畫素密度(pixel density)
畫素密度越高, 亦即每顆畫素越小顆, 才越考驗鏡頭的解析能力
且關鍵在於總畫素跟感光元件尺寸的比例

以E-M1來說
最大總畫素是 4,608*3,456 = 15,925,248
原件尺寸是 17.3mm*13mm = 224.9 mm2
以上相除可得每平方mm有70,810顆畫素
(一般常見pixel density以平方英吋或平方公分來表示, 我用平方mm算結果數字比較小, 但意思一樣請勿挑剔)

同樣算法
Nikon D800: (7360*4912)/(35.9mm*24mm) = 41,960/mm2
Sigma SD1: (4800*3200)/(23.5mm*15.7mm) = 41,632/mm2
這兩個例子就可看出現有M4/3系統用的原件對鏡頭的要求有多嚴苛...
大片幅其實都是為了降低畫素密度, 提高感光能力

現有其他家的主流中反倒是Nikon的新APSC機種畫素密度比較接近M4/3的
D7100: (6000*4000)/(23.5mm*15.6mm) = 65,466/mm2
至於很多消費機種超小感光元件擠了上千萬畫素
畫素密度超高, 但也衍生超高雜訊問題
那是另一個極端這裡就不列入討論

另外多補幾個O家過去機種的畫素密度:
E-1: (2624*1966)/(17.4mm*13.1mm) = 22,632/mm2
E-3: (3720*2800)/(17.3mm*13mm) = 46,314/mm2
E-5: (4032*3024)/(17.3mm*13mm) = 54,214/mm2
也就是說, ZD鏡有效成相圈多大暫且不管
只要E-3時代感覺畫質不錯的ZD鏡, 用在D800或SD1上都絕對沒問題
(相較之下D800與SD1的用者常在說要上到該家最高階鏡頭畫質才夠操, 可見他們一般等級鏡頭有多混...)

至於Sigma可能出M4/3機身, 個人也非常愛用Foveon所以樂觀其成
不過就算是保持現有畫素(1536萬畫素*3層)縮到M4/3尺寸
畫素密度還是稍低於E-M1
現有的Sigma機身處理4600萬畫素的總數據量真的非常吃力, 寫入慢又耗電
真的縮原件到M4/3我想畫素只會被砍
我比較期待的是ZD鏡的發色與Foveon色彩演繹的加乘效果
出個1000萬*3層的M4/3機身我就很滿意了!
F2.0拍得很唱秋,ZD鏡強在全開就很利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