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dc watch訪談当面はペンシリーズに注力も、フォーサーズは継続單就4/3方面,新機種應該是會繼續下去同時也說明了之前"不會再開發4/3鏡頭"是錯誤的消息還有提到E-5的開發理念,這部分是蠻令人讚賞的為了表示贊同......我想日後我會捧場一台E-5吧話說最後提到他們正在思考一種和以往交換式相機不同型式的相機......Olympus又在打什麼鬼主意了
Penka wrote:日本dc watch...(恕刪) 我想要像富士X100那種偽旁軸 數位相機 然後鏡頭有光圈環 機身有快門轉盤 完全回味機械式的設計還可以換鏡頭外型再怎麼復古 如果不能轉光圈環跟快門轉盤就沒搞頭了.. .
小小翻譯一下有關E-5的部份...不過完全沒有照字面去翻, 大概的意思翻一下就是了...(國文不太通順請見諒<(_ _)>==分隔用==Q : 有關E-5在剛發表時, 有許多嚴厲的聲音表示"規格上跟以前並沒什麼改變嘛". 但是發表之後卻受到相當大的好評. 您對於帳面上的規格並沒有太大的變化這點有感到不安嗎?A: 的確有感到負面的反應. 不過在範本照片開始出來之後, 我覺得我們想作的事情有慢慢的被理解了.在E-5的開發上最重要的一個主題是在於, 想要包含能夠讓客人們手上的超高性能(照字面翻的喔)鏡頭可以被活用.並不是只是在帳面上的數據作提升, 而是怎麼樣讓鏡頭的性能被更加利用.我們考慮到為了讓使用者感覺到更好, 能作的最好的事是什麼.只是將畫素提升也是可以作到讓解析度上升, 但是同時也會失去些什麼別的事情.(這個說法好玄...)E-5的感光元件並非去提升其畫素, 而是注重在於照出的照片是什麼樣子, 以實際的攝影成果來作勝負.我們相信旗艦機種的使用者會能夠照出好的照片, 而不僅只是拘於數據之上.這部份我們不並太擔心, 因為我們覺得當使用者看到了照出來的照片時, 可以一目瞭然的感覺到不同的地方在哪邊.==分隔用==下面比較技術面的地方主要是在說提升畫質的作法...另外是有提到之後走向的一個部份==分隔用==Q: E-5的登場, 也代表了中階的E-50是可以期待的嗎?A: E-5對於E-3/E-30的使用者來說是非常符合的. E-400/E-500等級的價位帶上有PEN系列.PEN系列還是新出的系列, 目前還在慢慢一步步的進化中.因此首先會為了去追求PEN系列的可能性, 短期請讓我們把開發資源集中在PEN系列.對於4/3機種也會進行許許多多的檢討.==分隔用==下面還有對於4/3鏡頭停止開發的事情作澄清, 主要是說目前m4/3的鏡頭比起4/3的鏡頭還太少了(6:23),因此想要先多開發一些m4/3用的鏡頭.因為有點睏所以就不翻了<(_ _)>
信竹 wrote:小小翻譯一下有關E-...(恕刪) m4/3的鏡頭真的太少了!!何時會有14-54的M43阿~或者14-64,14-100的也可以阿14-140太貴,光圈又小...旅遊鏡的選擇真是少阿...m43不就是要打輕便嗎....旅遊最講究了~~
我覺得可以有變焦鏡12-35mm F212-60mm F2.8鏡後距都這麼短了還 14mm 開頭就太沒誠意了定焦鏡8mm F1.412mm F1.425mm F1.235mm F1.250mm F1.4
信竹 wrote:只是將畫素提升也是可以作到讓解析度上升, 但是同時也會失去些什麼別的事情.(這個說法好玄...) 這一點我記得在另一篇訪談中其實是有比較具體的說法,大概意思就是:提升畫素值的同時,噪訊也會隨之增加,如果「降噪演算法」本身沒有改進,降噪時不能保持住影像的細節,那麼畫素提升除了讓檔案更大以外,對於最後成像品質實質上並沒有帶來太多的改善。anyway,Olympus對E-5思考的邏輯大概是這樣:1. 畫質表現應該以「整個系統」的觀點下去作整體思考,從鏡頭開始到最後的圖形處理引擎每個環節都會對影像品質起著關鍵性的影響,所以不應該只片面地著眼在機身或感光元件之上,而是要將「鏡頭光學」「製造的精密度」「感光元件」到「圖像處理」通通納入考量。2. 鏡頭是影像之母,鏡頭拍不出的,絕對不可能事後用任何方式補正回來,所以畫質優異的鏡頭是基本要件,但光是優異的光學設計不足以製造出完美的鏡頭,精密的生產過程才能保證鏡頭實際的成像品質符合設計,包括鏡片的製造、以及組裝的精密度等等,Olympus認為現今的ZD鏡都符合這樣的要求。3. 但光有完美的鏡頭是不夠的,因為「鏡頭成像」與「最終影像」之間還有個Gap在,從「鏡頭」到最後「JPG出圖」之間,還卡著「圖像處理引擎」這一關,就算你拍的是RAW,在RAW檔產生之前,鏡頭所截取到的影像,還得經過感光元件前的濾鏡組(例如紅外線IR濾鏡及降摩爾紋的低通濾鏡等),感光元件接收到影像後,還得經過電路轉換什麼鬼的…吧啦吧啦…這些都對畫質有著極大的影響,甚至影響程度遠高於像素。4. 總之呢,Olympus認為4/3系統有著非常好的ZD鏡頭,但在轉換為圖像的過程中折損很多,這一點其實也是目前數位相機普遍的現象,所以要提升畫質,應該全面考量「光學成像」到「數位成像」中間每個環節的影響,最後歸納的結論就是:現階段像素值其實足夠使用,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將鏡頭的成像完美轉化為雙眼實際所見的影像,為此Olympus才在E-5上分別為此設計了新的低通濾鏡(LPF),並實作了細節細膩化處理技術,用「最低的光學折損」及「最高級的圖像演算」來還原鏡頭的潛在能力。5. 最後的思考點則是:鏡頭的使用壽命很長,同時你無法預期專業用戶會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使用,可能在野外,可能在工廠,可能在更惡劣的環境下,所以中階以上的ZD鏡全部具有高等級的耐候設計,專業機身也以堅固可靠作為設計準則,最終的目的是希望讓拍照的人,不管在任何環境任何天候,遭遇任何的狀況,隨時都能安心拍攝。我自己的感想:是驢....是馬....牽出來遛遛看就知道了,多拍一些照,少看一些規格,實戰才是真正能幫助你找到心目中理想相機的唯一方法。
Olympus 的確就是這樣子一路在思考, 字裏行間充滿著 "自我感覺良好" 的邏輯與思維, 所以這麼多年來 43 ZD 永遠往上進不到主流, 往下也不會消失 等著看 Mirrorless 最後會不會也弄成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