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O家的E系統感覺有點低迷,
上要面對相機大廠的揶揄,
下要面對自己(M4/3)打自己(4/3)的窘境,
以及逐漸出走的人氣,
最近更有SONY強敵壓境...
看著dolcejp大大回顧了幾張精彩照片,
自己雖然力不從心,也來發一點生活中的小小心得吧...
希望能和仍舊堅持在4/3陣線的朋友一起打打氣...
主角是...可人的[E420]。
以下轉自小弟個人部落格
===================================================
前一陣子手邊的GRD2的前旋鈕出了點問題,
調整數值時數字會一直跳動,這天趁著有點空檔,
帶著GRD2到了RICOH位於銀座的維修中心。
維修中心的伯伯聽了我的問題,拿去給技師看了看狀況,
說因為旋鈕中可能進了灰塵之類的東西而造成接觸不良,
所以調整時數字會亂跳。原來如此。
不過這樣以後我是不是最好在無塵室操作相機比較好啊?
因為已經過了一年的保固期了,估了價要日幣7,000多,
都來了就修吧。至少比我在網頁上查的,
怎麼查跳出來的維修估價都是12,600要便宜...5,000塊了(算賺到了嗎?)
由於維修的項目是當日就可以取件的狀況,
所以多出來的兩個小時等待的時間,就是暌違多時的拍照時刻啦。
首要的目標當然是銀座的地標和光時計塔。
這次還隨身帶了Olympus E420,
是台當初以嬌小的體積震撼我對單眼既定印象的機種。
想當年...大概是2007年在某大手電器行的櫥窗看到她時,
那嬌小緊緻的身形散發著和身旁Canon以及Nikon截然不同的氣質,
以及拿著她的宮崎葵在DM上深情款款的眼神...我就知道,帶她回家是遲早的事了。
只是當時E420的價位還很高,就這樣子不知不覺拖過了一年...
後來卻先跑去買GRD2。為了傳說中的GR藍。
但最後證明GR只是個開始,
雖然買GR的舉動是我對單眼體積與重量以及對於入門知識不足的最後一波抗拒,
但跟大多數的人一樣,無論如何,年少時對相機那個小小的夢想,
還是到了出發的時候了。
但我正式購入的第一台單眼,卻是Olympus的E620。
原因是更佳的機身性能與諸多理由,
之後陸續的O家的幾顆鏡頭也進駐了不知何時準備好的防潮箱裡了。
ZD9-18mm,ZD14-42mm,ZD40-150mm,ZD14-54mm II,ZD25mm
ZD70-300mm(已轉出),ZD50-200mmSWD...最後還更上一層樓買了E30。
E30,ZD9-18mm,ZD14-54mm II,ZD70-300mm還曾經陪我遠征北海道。
只是,凡事總有個原點,於是E420還是被我帶了回家。
現在以E30為首的眾多重裝備已經撤退回台灣,
(背著她們來回坐了好幾趟飛機,肩膀真的酸了...)
如今在日本剩下E420+ZD14-42mm與ZD25mm+GRD2陪我駐守。
為什麼是Olympus? 因為她的發色,她的藍。
藍天白雲與光線,絕對是風景照最重要的因素,當這些因素齊備時,
Olympus的相機,可以輕鬆地呈現出漂亮飽和的顏色,而不需要張張拍RAW檔轉檔。
扛著單眼已經夠累了,回家還要花好幾個小時跑那很吃資源的程式...
我還是輕鬆拍照就好。
這幾張下午等待修相機的照片,都是用E420+14-42mm這顆kit鏡拍的。
一台像素不及主流C&N大廠相機一半的機身,
和一顆便宜的kit(套裝)鏡頭,這樣的銳利度與顏色,
確實頗為令人滿意。
就像我不會進這卡地亞旗艦店一樣,
C&N的名牌(制服)相機,對我還是少了點吸引力。
雖然小型化一直是Olympus的目標,不過近年由O&P合作的無反光鏡M4/3系統開始崛起。
演變成O家產品威脅自家產品的窘境。不過罷了,既來之則安之了。
最近連SONY都開發了無反光鏡小型單眼,加入這場新的競逐。
如果我是這一兩年才打算買相機,恐怕就會選這種用LCD直接取景,類似DC的拍攝方式吧。
不過我很慶幸我早了那麼一些,才有機會一步一步學習相關知識,打下一點基礎,
透過觀景窗思考、構圖,努力地找到景色中那最佳曝光值的位置,
享受快門一按,就勝負已定的感覺。
朋友說的,"一筆入魂",快門聲在耳邊啪擦一聲的瞬間,閃過的一絲期待。
這種快感,有時候不是用LCD在那邊框著框著,框得出來的也說不定。
反正,拍拍照罷了。
認真起來的話,也是一種態度吧。
-----------------------------------------------------------------------------------------------
下午4點半,GRD2修好了。
回到了當初的就手,於是就順手讓他表現一下了。
銀座蘋果旗艦店@黃昏時分
======================================================
謝謝您的賞文。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