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4/3 的優勢?由P家新發表K-7引起的一點反思

看了友站寫真迷O版對Pentax K-7的討論
http://photofan.jp/camera/html/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6449&forum=2
也深深的感覺到,O家聲稱的4/3優勢,到現在還剩下多少呢
從E-3 > E-420/520 > E-30 > E-620
幾年以來,實質進步又有多少?
一部K-7...

[圖片借自寫真迷]

就打破了我們以為「APS-C單眼不可能做得像4/3這麼小,即使做得這麼小功能也不見得好」這種觀念

當「小型」、「功能性」、「全天候」都不再是O家的專利,剩下的「高素質鏡頭」,還有「除塵系統」,離被超越的日子,還剩下多少?這些優勢又足以維持產品對用戶的吸引力嗎?

面對目前O家對m4/3系統的投入,我們這些4/3用戶對O家4/3系統的發展,還應該有怎樣的期望呢
K-7, DA21, FA35, Tamron A16
2009-05-22 17:0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優勢 P家 4/3
Alvin T S Leung wrote:
看了友站寫真迷O版對...(恕刪)

老實說我非常期待這台.....該有的都有了除翻轉螢幕外....
一點都不需要擔心。

可以合理推測,下一波Olympus, Canon和Nikon的中階機身都會開始作得這麼小。現在是抄很大的時候,任何革命性的機身突破都只能維持半年,別家立刻就能跟上。

投資好你愛的鏡頭,任何一家品牌的機身性能的進步,你的鏡頭跟的那牌機身都會在半年內跟上。
Olympus E1, Leica M6, D Summilux 25mm, Summicron 50mm, FL36, Vivitar 285HV*2
很同意,要是O5出了台620,可能就清系統去P家了XD
O可能還剩下發色這項吧,雖然很多人只認可柯達CCD的發色

防手震,除塵,防塵防滴(人家連低階kit都防塵防滴),小巧別人都已經有了
對焦P在KM似乎已經追上,K7不知又有多少的進步
而且P對老鏡的支援(測光,合焦指示),副廠鏡的支援和一堆高CP值的水管(FA)鏡實在很可口

加上片幅差距,K7的觀景窗和高ISO表現的都比O來好(我覺得K100d iso800還真不錯XD)

只是P還缺台像620小巧,性能卻並駕齊驅的機器
不過K7只是一個開始~
雖然對620很滿意(高iso還是有一點點不滿意XD),不過兩三年之後可能都還很難說XD

olympus加油~
centerseed wrote:
當「小型」、「功能性」、「全天候」都不再是O家的專利,剩下的「高素質鏡頭」,還有「除塵系統」,離被超越的日子,還剩下多少?...(恕刪)



LV對焦被A350超前...........
翻轉螢幕被D5000創新......

還剩什麼咧???....


發色........就是留在O家最好的理由了...呵呵
拍的到好照片比照片拍的好重要多了!!!
嘖嘖 是pentax 是太久都沒有進步,所以這次K-7出來,頗受好評啊,因為一整個大躍進啊
老實說我也不擔心這件事。

2005年E-500--->435公克(淨重)。

2006年E-400--->375公克(淨重)。

2007年E-410--->375公克(淨重)。

2008年E-420--->380公克(淨重)。

到2009年E-620--->475公克(淨重),搭載翻轉LCD、防手震機構、白平衡感應器、強化玻璃纖維機身。

Olympus沒有辦法把機身做小做輕嗎?我不這麼認為,科技是會隨著時間進步的,目前Olympus為了cost down,沿用了很多舊的零件及技術(E-3面世已經快兩年了,近期才把技術下放到中階及入門機器),要開發新的金屬模具可是很花錢的。

標準鏡頭的輕量化Olympus也做得不錯。

機身太小會影響到鏡頭的配重及手感(手把的深淺),所以機身再小也會有個極限(感光元件、反光鏡及鏡頭接口有尺寸上的限制),這些都是在設計上很大的限制,或許M4/3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

期待E-X和M4/3。

obicome wrote:
LV對焦被A350超前...........
翻轉螢幕被D5000創新.........(恕刪)


E-330的LV對焦有被超前嗎?E-620對比 A350的LV對焦各有勝場呢....

翻轉螢幕被D5000創新?不是很了解....請挖鼻孔兄開釋。
VICCHEN2006 wrote:
Olympus沒有辦法把機身做小做輕嗎?

改一下標題
其實小跟輕並不是討論重點
重點是在這個大小跟重量下,可以容納到一些怎樣的技術,做到怎樣的機身強度
P家的K-7就證明了,小跟輕並不等於必須犧牲性能和機身強度
大大也提到了一個重點,就是O家傾向沿用舊零件、舊技術
這點跟Sony很相像(近來發表的230,330,380),但S家的發展方向跟O家截然不同
我的論點是,以現在O家這種發展路向,能否吸納新用戶實在是很大的疑問
E-3的後繼機,如果仍沒有大突破,那是否將這個市場區間拱手相讓呢?

這是喜歡O家的我們都不希望看到的事
K-7, DA21, FA35, Tamron A16
Pentax大概是目前最用心發展APS的廠商
APS專用的鏡頭群是最齊全的
Leica M240,21/1.4,28/1.4,35/1.4,50/0.95,90AA
以E-3的性能,加上Olympus龜毛的做事風格,如果E-X沒有重大的突破是不會輕易推出的(重量?更換感光元件提升畫質?還是更快更準的對焦.....?)

Olympus的鏡頭群除了ZD 100mm Marco,其他都已經推出了,未來很有可能升級,輕量化,導入SWD(網聚用過ZD 12-60 SWD,超快的對焦速度令人印象深刻),支援對比對焦....等,甚至推出許多定焦鏡....,到時候高素質的鏡頭群也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pentax的鏡頭素質也不差)。

至於Olympus以及Pentax倒像是難兄難弟,就不要比來比去了.....

Alvin T S Leung wrote:
重點是在這個大小跟重量下,可以容納到一些怎樣的技術,做到怎樣的機身強度
P家的K-7就證明了,小跟輕並不等於必須犧牲性能和機身強度...(恕刪)


我很好奇如果E-620可以做成金屬機身,並搭載E-3的對焦模組....是不是可以解答Alvin T S Leung兄的疑惑呢?
  • 2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