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笨蛋,Olympus你的問題在4/3影像感應器!那我的問題?

450 wrote:
就我的認知裡相容性還...(恕刪)


我手邊有一些 Canon FD 的銘鏡, 原本是不該幫 Canon 說話的,
如果你使用過 Canon FD 那麼大概就能體會 Canon 為啥要放棄這個接環, 一來這個接環的口徑太小, 再者 FD 接環接合的方式與其它廠家相反, 比較像是機身插進鏡頭接環內, 拆卸鏡頭的按鈕是在鏡頭接環上, 因此擴充性差, 無法額外增加電子接點.

大破大立的結果, Canon EF 系統已經是 AF 相機的典範, 從 鏡身馬達, 電磁控制式光圈, 超音波對焦馬達, ... 現在都被各家普遍採用.
不知哪年后生物電子發展到一定水準,是否會出現生物電子照相機呢?
鏡頭與感光元件都有生物結構~電能則根據自然光補充,原先的電池盒換成小水瓶即可~

那樣的話,纔是真正的輕便、小巧、高效的相機~
色影人生路
雖然說高 ISO 不是一定要的,過去幾年那些專業攝影師也是拿個 ISO400 堪用就跑去吃飯了,
但是如果能調高的話,一定沒有人不希望 ISO 越高越好。不是說一定要張張 ISO 16000,但是
如果機子能提供 ISO 50~16000 全部一樣乾淨的畫質,我想沒有人會不想要的。

就像 X3 能提供壓倒性的解像力一樣,沒有人不希望他的相機能把十幾公尺外的髮絲都照的一清
二楚。當然,並不是說一定要張張照妖鏡一樣,但我確定如果你的相機能照到百尺外每根細細的
髮絲,大家一定也覺得「酷~我想要~」。並不是說一定要,但是如果能提供這個功能,幹麻不
要?

結果就變成了兩派, ISO 和解相力。至少現在而言多數人是站在高 ISO 這邊的。但是如果哪天
CCD/CMOS 變成模組化,讓使用者自己選擇感光元件, X3 這種多層感光元件的逆襲是可以預見
的。不見得會壓倒高 ISO 純淨的這邊,但至少使用者會大幅增加。(曾幾何時 sigma 反而變成
了 Foveon 的包伏?XD)
-= 散仙 =-
450 wrote:
這分析完全沒道理
3CCD 或 x3 技術
假設總共十二個漢堡(藍號4個、綠號4個 跟 紅號4個)
藍種人吃到四個、綠種人吃到四個,紅種人吃到也是四個...(恕刪)


這是錯的。

3CCD分光後,每一份已經比1/3小了(分光的損失),然後又是藍色的sensor只能接受藍色的光,而把紅綠的部份丟掉。對紅色和綠色的sensor也是一樣。所以呢,到底是只吃到幾份呢?
歪桑 wrote:
這是錯的。

3CCD分光後,每一份已經比1/3小了(分光的損失),然後又是藍色的sensor只能接受藍色的光,而把紅綠的部份丟掉。對紅色和綠色的sensor也是一樣。所以呢,到底是只吃到幾份呢?


每一份是會比較小,我不知道小多少,可能就一份變成 0.9 份
12個漢堡最後 藍的拿了3.6 個,綠的 3.6 個,紅的 3.6 個
還是比 1CCD 藍紅各拿 1 個、綠的拿2個 還大呀~

參考 Panasonic 網頁3CCD原理
http://panasonic.jp/dvc/sd100/3mos.html

上面寫著效率達到 3 倍
就算真的沒那麼高,2倍總有吧!
rtsi wrote:
我手邊有一些 Can...(恕刪)


我手邊也還有10來隻FD,NFD 鏡.

對於Canon 棄FD 發展 EOS,
只能說當初Canon的規劃不盡詳細.對於原先的FD USER也沒有妥善照顧.
我是苦主之一.

FD 就變成只能用在 FD 機身上.

MF 鏡轉到 AF 機身本就會有限制

個人對系統切換的RANGE設的比較大.
只要同門老鏡能接到新機身使用就算OK.
接受轉接環的存在但不接受校正鏡片.

Nikon 第一台的 AF機 F501跟 Nikon AFS 17-35/F2.8 LENS,除了不能支援AF對焦外.
其他的支援,包括合焦指示, Nikon 在自家產品的規劃上至少比 Canon 人性.

從此,也不在奢望FD能用在5D之流的機身.


阿....這邊是在討論 4/3....離題了.....















450 wrote:
每一份是會比較小,我不知道小多少,可能就一份變成 0.9 份.(恕刪)

怎麼會?
一份分成四份, 假設等分的話, 那每份只有原先的0.25而已, 怎麼會是0.9呢?
0.25分給三個感光元件, 雖然因為感光元件分為三份使得靈敏度也提高三倍
(在此假設綠色拿的是其他兩者的兩倍, 這樣感度才會跟馬賽克ccd一樣)
結果就是0.25 + 0.25 + 0.25x2 = 1
如果說分成三個ccd(cmos)會有改進
那頂多是因為用了同等先進製程去做大三倍的東西
電路佔的面積不變, 感光區佔的比例就提高了
meridian wrote:
一份分成四份, 假設等分的話, 那每份只有原先的0.25而已, 怎麼會是0.9呢?


一份指的是一個顏色

透過分光鏡將紅、綠、藍分出來
能量是會損失沒錯
但是大部分紅光的能量會跑到 紅CCD/MOS 去
藍、綠也是相同


跟單 CCD 不同
一個顏色,藍、紅就真的只能擷取到 0.25 份,綠的擷取到 0.5 份
450 wrote:
一份指的是一個顏色透...(恕刪)

請問用什麼方法把白光完全分離成RGB三色而各色的強度相對於白光而言只衰減10%?
不同顏色的光 (波長不同) 在介質傳遞時的速率是不同的

因此常見的光色散現象
指的是從一個介質 (比如空氣) 跳到另一個介質 (玻璃)
速差導致光散開來了
蠻常見的就是分光稜鏡 (一個三角形的玻璃,白光進去之後,彩虹就散開來的那個)

一般的設計之下,會利用不同介質的搭配
把光色散導正回來
這樣才會收到正確的訊號

我是不知道 3CCD 內部會怎麼設計
但是在光纖通訊領域
是可以做到把單一波長的光反射,其餘光則會通過 (Fiber Bragg Grating)
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將不同波長訊號解析出來
當然,不會僅有這種方式,要看適用場合而決定
像這種一次把不同顏色的光全部分開的方式
我們會用 Array Waveguided Grating
能量是會損失一些,但要是低於 0.7,就沒辦法傳太遠

0.9 算是我隨便舉例的,不過我不相信會低於 0.5


meridian wrote:
請問用什麼方法把白光完全分離成RGB三色而各色的強度相對於白光而言只衰減10%?


抱歉,我重看了你的問題
並非相對於白光而言,衰減 10%
而是紅光相對於白光內原有的紅色能量,衰減 10%
綠色、藍色同理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