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bug999 wrote:重點是...模組化以後...(恕刪) 模組化以後...小弟怕的是.....層層剝削像20多K的MZD 9-18 及 14-150mm,遮光罩還要另外買沒有鏡頭套像G2 kit 14-42mm照樣附遮光罩鏡頭套還是希望E-5如之前傳說規格 3CCD + FHD + 防塵防滴 + 可翻轉LCD 一次到位模組化就E-XX來搞好嗎
ZeppelinSound wrote:Olympus 一直在創新理念,其他家只能避開專利跟著學,看看除塵用抖的就覺得好笑 技術or新理念向來不是 Olympus 的弱項, 只是我比較擔心的是, 他們自認的新功能, 到底是user想要的? user其實不知道自己其實是需要的? 還是user其實可有可無?其中尤其是 "那些user想要的"這個部份,Olympus在對手追上來前,在這塊能保持多久的領先? or 能獲利多少 ?行銷上有個現象叫 "Second Fast",當Olympus 引以為傲的色調,LiveView,除塵(搖的也沒關係,user關心的是有用最重要)在新機器上都逐漸被對手追近距離or打平之際 (而且還是所謂的旗艦),Olympus真的要多加油啊 ...
cpliu60 wrote:他們自認的新功能, 到底是user想要的? user其實不知道自己其實是需要的? 還是user其實可有可無? FANS 是不會說出「這不是我要的」這種大逆不道的話...常聽到的是「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inben2 wrote:FANS 是不會說出...(恕刪) 有道理不過鮮少聽到O家用戶說非O不可,好像S家比較有這種魔力如此看來我不是O家的Fans小弟是被鏡頭包袱住,當然鏡頭是可以賠售出清但小弟是...非G不可GH2~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對攝影只是休閒娛樂的小弟而言",E-5只是配角,可有可無從G2開始,所有4/3的銀環,偽萊都可以AF了雖然都要兩秒
大隻佬 wrote:不過鮮少聽到O家用戶說非O不可,好像S家比較有這種魔力 只能說,4/3的用戶是比較沉默的,4/3其實沒有什麼可以大肆張揚的特點。發色?其他家可以拍RAW檔後製。畫質?反正看起來差不多。除塵?很多人是相機當DC用,鏡頭一輩子不會拿下來的。防手振?縮圖你也看不出糊了。Liveview 與翻轉螢幕?那會讓單眼看起來像DC,感覺不Fu。更不用說淺景深啦吧啦吧啦的…那換作是你,要怎麼熱愛這樣的系統,還非他不可?只是,或許對某些人來說,要直到有一天,換成用其他相機,會感覺到顏色不太習慣,要看到糊糊的照片,才稍微相信4/3鏡的解像力與防手振好像真有那麼一回事,看見好不容易拍到的佳作上有塵點,氣在心頭的時候才會覺得事後去清理感光元件不見得能解決所有問題。景深太深?片幅太小?或許要等到你發現習慣了4/3的短焦特性所營造出超強的空間感與透視感、最大光圈下可以保持安全景深、拍風景時幾乎都可以保持在解像力最高的一樣光圈時,才會知道有很多事不是「用全幅裁切」或「後製」就能辦的到的。只是,這些你很難拿來說嘴,因為就算說了,能聽懂你在說什麼的人,其實,也不是很多,4/3是這樣的,沒有和他在一起將自己的技術逼到極限,你不一定會感受到他的好,我原先也沒覺得4/3有那裡特別好,直到有一天,我一邊開著車一邊拿相機想拍雲層裡的光影(危險動作,不要學啊…),因為用不了觀景窗,只能右眼看著LCD的Liveview,左眼看著真實的景物,雙眼的差異一疊合,我就是在那瞬間理解到4/3那種極其特殊的、儘此一家別無分號的空間感。要說我是粉絲也好,但就像很多前輩說的,要玩135或APS-C,你有太多的機會,太多的選擇,而4/3的片幅就這麼兩家,你不跳進來,別的地方也沒有了。
alphones wrote:因為就算說了,能聽懂你在說什麼的人,其實,也不是很多...(恕刪) 43系統是個滿有趣而且平衡的系統如果只是淺嚐則止甚或只看感光元件大小就先予否定實在是件很可惜的事不過確實43系統的發展感覺上停滯已有一段時間在各家相機的世代交替都持續進行之下43系統的下一步真的需要一些突破性的舉措目前機身的能力相對於鏡頭來說還有很大的精進空間一旦機身各項元件如對焦系統、感光元件能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而得到提昇其未來性還是可以期待靜心等待看看E-5會有些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