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 wrote:了解您的論點, 不過...(恕刪) 您說的我都能同意,但我一開始就只是討論一般平民老百姓跟著旅遊團出去走馬看花時攜帶的攝影裝備不會冰天雪地,不用上山下海,也不會到四、 五十度高溫40-150如果重量在700克左右,對於FF或是APS-C來說可能都還算輕但在M43裡面就已經是重量級的鏡頭了隨便一台5D III配一顆24-70的重量就可以抵整包M43+三、四顆鏡頭我想討論的只是出遊時的輕便性再說M43的畫質在低ISO時都"幾乎"快追上FF了,加上後續機種都有超強防手振高階機種也一樣都有防水防塵功能,帶出門的實用性不見得會比FF低的我們討論的方向根本不同,這樣也很難有什麼交集我講的是日常出遊輕裝便行您講的是上山下海極地攝影況且如果真的要談到防水防塵,搬出43來可是一點都不輸人的看看E-x系列的眾多輝煌戰績就知道了而且這邊都還沒講到價格問題一台防水防塵可靠的FF配上一顆大光圈防水防塵短焦鏡和另外一顆大光圈防水防塵長焦鏡價格會是多麼驚人,我想大家應該都心裡有數吧?
ntsan wrote:跟退休團再一起有甚麼好極端的你能想像登山背那麼多裝備還要再背個大相機/鏡頭...(恕刪) 那您真的多去走幾趟才知道, 極端氣候時, 相機的可靠度才是最重要的.登山裝備幾十公斤上下, 還會多在意那3-4公斤然後讓小相機掛在美景前?
每個人的心中自有一把尺,不需要無限上綱。我想表達的是,相較以往4/3系統,E-M1(或E-M5)+M.ZD 12-40mm+M.ZD 40-150mm重量變輕了,但是畫質上並沒有妥協,恆定光圈,加上五軸防震錄影,往後旅遊攝影可以更輕鬆。話說E-M1不也是防塵防滴的耐候機型?M.ZD pro鏡也是防塵防滴,應該不會掛在美景前啦。
極端環境下Oly的相機也沒讓我失望過 (尤其山上天氣/氣溫變很快)一般情況當然是希望東西越輕越好, 登山背的裝備那麼重是因為那個是必需品, 而相機只是額外需求, 當然如果你覺得多幾公斤沒差那我也沒話講, 畢竟這個跟坐遊覽車那種是完全不同的MUS wrote:那您真的多去走幾趟才...(恕刪)
FancyJames wrote:一台防水防塵可靠的FF配上一顆大光圈防水防塵短焦鏡和另外一顆大光圈防水防塵長焦鏡價格會是多麼驚人,我想大家應該都心裡有數吧?...(恕刪) 其實不太需要大光圈, 片幅較大的情形下其實全幅鏡的小光圈也能和M43大光圈有等效景深.而以M43 旗艦機種的售價, 和低階的全幅相差不遠, 畢竟要講防水防塵, 也真得要旗艦機才有.
ntsan wrote:極端環境下Oly的相機也沒讓我失望過 (尤其山上天氣/氣溫變很快)... 對相機而言, 極端氣候最挑戰的就屬極地低溫+雪, 畢竟電池壽命, 鏡頭機件防凍, 鏡片對雪的防護等等都非常挑戰, 台灣一般山區是氣候變化快速風雨雲霧說來就來說走就走, 但終歸是在一般環境中上下變化, 還不算太過挑戰.
最近color run盛行國外不少被租借去拍color run的N/C單反相機及鏡頭回到租賃公司後幾乎都是難以清理乾淨甚至不堪再用的狀態,也許olympus該弄個粉塵室測試來證明他們的相機跟鏡頭系統的耐操度.VICCHEN2006 wrote:如果要以極端氣候或極端地域來做極端的討論,會不會太多慮了....?take it easy. E-M1跟PRO系列的鏡頭理當要能在極端環境下工作,否則就沒資格繼承E-SYSTEM的遺志(?)了至於其他機器(E-M5防滴半殘,大家知道就好Orz)?原本就不是設計在嚴酷環境下工作的那它們撐不住也是理所當然,沒啥好電的啊XDrz
VICCHEN2006 wrote:話說E-M1不也是防塵防滴的耐候機型?M.ZD pro鏡也是防塵防滴,應該不會掛在美景前啦。笑 各位可能沒想到一點:就是先天的物理特性;以人來說,胖子比瘦子不怕冷、捱得住多幾記重拳;以車來說,鋼板厚的比薄的耐撞(不討論乘員受傷程度);E-M5過去出現過數起明明以耐候為宣傳重點,但登山一天(潮濕)下來別家沒標榜防滴的中初級机沒掛,它卻掛了的po文;這就說明太薄太小,"皮剝了就到骨頭"的機種,那層皮的設計/用料真的是要特別用心.(也就是說亞洲人要和老外戰力相當,受的訓要更多更辛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