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una wrote:"我的認知倒是覺得放...(恕刪) 謝謝您的解釋,我想表達的就是鏡頭本身的放大率,應該是以光線經過鏡頭到達感光元件後成像為止,後續因為片幅裁切、像素多寡而影響到的,不應該算在鏡頭本身的能力才對...有些剛接觸攝影的朋友常常被一些宣傳文字搞得糊里糊塗,常常要解釋很久
kanako0605 wrote:怎麼鏡身那黑色和銀色的質感讓我覺得很像P家的X鏡的設計。 難道是P看到風雨飄搖中的O怕自己唯一同伴垮台所以將傳說中眾所期待(卻光圈過小怕出出來被罵)的P12-50鏡施點小惠、掛O牌來拯救同伴
一直在爬文14-150mm/f4-5.6和未知的12-60mm/2.8-4兩顆變焦鏡如果出12-60mm/2.8-4就馬上買,居然變成12-50mm/f3.5-6.3這光圈真是是不是直接買14-150mm用就好了呢
g2208448 wrote:我想表達的就是鏡頭本身的放大率,應該是以光線經過鏡頭到達感光元件後成像為止,後續因為片幅裁切、像素多寡而影響到的,不應該算在鏡頭本身的能力才對... 您說的沒錯, 但:記得曾經跟一位年輕時候有在接觸攝影的長輩介紹m4/3的鏡頭(他要畫質不差, 但輕便的)當時跟他說E-P3的14-42mm是kit, 先用用, 看需求以後再升級...他老人家回我一句: Kit lens居然做到麼廣角? 以前玩Nikon底片相機用過最廣的鏡頭也才20mm, 還是定焦...於是我跟他解釋了感光元件大小的差異, 所幸他老人家是學機械的, 稍微講解就懂在下認為, 目前主流的鏡頭規格都是以135系統當標準, 加上感光元件的差異, 所以才有"等效焦長"其實只要知道原因, 加上標示, 將放大倍率說明為"等效放大倍率"未嘗不可事實上, Four-Thirds.org的鏡頭介紹也是同時標記了"放大倍率"與"等效放大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