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關於e5的消息

大隻佬 wrote:
如果以前輩分析下:那...因為三顆加上E-5搞不好破25萬左右,
(恕刪)


多嘴一下 ...

我先前是 E-3 + 銀環大三元 + 150/F2, 會想花這麼多錢無非是希望能有個能拍攝多元題材的強力器材當後盾,
但是 E-3 的高 ISO & CAF 其實真的還是會有不少限制, 在不想等 E-5 的情況下回頭 N 家.

E-5 的性能如果能和 D3 平頭 (別的不求, 就是高 ISO & CAF), 個人覺得就 ok 了, Olympus 算對的起廣大粉絲;

如果沒有 ...... 還是別拿錢開玩笑, 轉選別家的系統吧

Olympus會以mirrorless + CDAF為開發的主軸這點大家應該都會同意

但是說4/3會消失,Super High Class鏡頭會改成m4/3版本,我想這點我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m4/3要走專業機種路線,體積會多大,跟e-620一樣大,還是跟Pentax K-7差不多?
如果跟e-620一樣大,搭配上焦段50-200mm F2.8的鏡頭,使用上配重有問題,握感也不好,反而是自廢武功
而且m4/3很明顯的邊角畫質不夠好,望遠焦段也不好設計(相較4/3)

比較小弟覺得可能的作法還是跟Canon APS-C + 135FF一樣,做高低配

小弟覺得m4/3專用鏡最多出12-60mm F2.8這類標準鏡頭,或者是一些廣角鏡頭
,體積再大再高階的鏡頭,可能會將目前4/3改為支援CDAF再利用轉接環轉接,不會再出m4/3專用鏡



35-100mm F2.0搭配E-620大小的機身.. 想起來就覺得憋扭
http://kivava.blogspot.com

大隻佬 wrote:
那E-5跟那三顆魔王鏡,還值不值得敗,
因為三顆加上E-5搞不好破25萬左右,
花大把錢卻買一個末代產品,雖然新產品到完熟可能要數年時間
但買這些銀環無非是希望用個十來年...


其實這個問題不用我回答,現在除非真的心臟夠大顆、或是對銀環的價格沒什麼感覺的人,不然應該都在觀望,之所以觀望無非是因為相同的問題:你現在有4/3和M4/3兩個卡口、兩種規格,你不可能長久維護兩個系統,新系統沒問題,舊系統要怎麼處理?

其實也就只有兩種方式可以處理:

1. 全面中止,包括機身和鏡頭,然後提供保修服務到20xx年這樣

但是這不太可能,因為Olympus和Panasonic並沒有退出相機產業,不需要這樣搞。

2. 將舊鏡頭全面延續到新系統

這是大家最常採用的策略,但是對Olympus來說事情是比較複雜一點:M4/3片幅沒換,接環設計基本上差不多,但大小和鏡後距都改了,這兩個改了也沒什麼,但反光鏡拿掉了,等於觀景對焦系統要重練,好笑的地方就在於,ZD鏡接上M4/3,能用,但是不好用。

如果你拿的是KIT鏡將就一下也就算了,但是對家裡有ZD大三元或1260與50200的,就算可以忍受EVF,但是比M4/3鏡還慢的對焦速度是絕對不能忍的。

所以打從Olympus在一篇訪談中不小心說出「兩年內Mirrorless化」之後,一堆關於「模組化相機」「轉接環相位對焦」「混合式對焦系統」之類的謠言就開始出現,但就算不少人都認為Olympus或Panasonic終究會把光學觀景器與相位對焦這兩個部份模組化、好讓4/3跟M4/3合流,但官方沒吭聲,連第一張牌都還沒掀,不會有人在這時候下注的。

銀環能不能買看的還是Olympus對4/3未來的想法:要中止、還是合流?就算要合流,那還得看你提出的方案合不合理,以及可不可行。

另外一個就是,萬一Olympus真的在M.ZD上推輕量化、完全支援高速CDAF、鏡片偷點料但價錢便宜很多的小銀環,比方像Pana的714 F4那樣,對一般人而言,入手4/3銀環鏡的意願多少也會受到影響。

但是用M4/3的可能會很爽就是了…如果真有三四萬左右的縮水版M.ZD 35100 F2或M.ZD 1435 F2這種貨色的話…
kivava wrote:
Olympus會以m...(恕刪)


同意你的看法。

Olympus推出M4/3的用意是有類似DC的體積,但是有接近DSLR的畫質,是4/3系統的補充及延伸,不是來取代4/3。

目前Olympus推出的M4/3鏡頭都有考慮過體積及配重,兼具一定的畫質表現,這也是我覺得Olympus做得不錯的地方(缺點是賣得太貴....)。

然而4/3一定要mirrorless?體積重量一定要向M4/3靠攏?會很在意畫質的人或許願意犧牲一些便攜性來換取更好的畫質以及機身性能。

在目前對比對焦的效能還沒有成熟之前,高階旗艦機種取消反光鏡是很冒險的做法,E-5或許真如Olympus所說還是維持有反光鏡的設計,等對比對焦技術成熟後再取消反光板比較合適。

銀環鏡的用戶要的應該是更強悍的機身性能來發揮它們的實力吧?

我覺得下一代的E-5如果可以回復到E-1的外型及防塵防滴設計就很棒了,跟ZD中高階鏡頭的配重非常好。

Olympus M4/3是針對家庭及非專業用途設計的,我不認為Olympus會將目前的中高階ZD鏡頭復刻到M4/3上,那樣做並沒有效益。




kivava wrote:
如果跟e-620一樣大,搭配上焦段50-200mm F2.8的鏡頭,使用上配重有問題,握感也不好,反而是自廢武功


其實大小我覺得不是問題,設計才是問題。

肥滋滋的相機也是有很難握的…

kivava wrote:
而且m4/3很明顯的邊角畫質不夠好,望遠焦段也不好設計(相較4/3)


那是鏡頭設計的取捨使然,片幅相同,4/3鏡能作到的M4/3鏡通通都能作到,甚至在廣角端有機會作的更好,但是那個體積也不會像現在的M4/3鏡了…

另外,M4/3的短鏡後距其實對望遠端的光學設計沒什麼太大的影響。

kivava wrote:
比較小弟覺得可能的作法還是跟Canon APS-C + 135FF一樣,做高低配


問題是135FF有著六七十年的視角-焦距換算慣性跟各家養了至少二十年以上的龐大鏡群與客戶為基礎,4/3並沒有這樣的條件,高低配的結果,4/3用戶要不高升(跳全幅),不然就是轉向更輕更小畫質又差不多的M4/3。

最重要的是,4/3跟M4/3的片幅是一樣的,同一個片幅養兩種不同的接環,說真的,沒意義,到最後重心終究是放在M4/3上,4/3名存實亡,與其這樣,不如爽快承認,然後全力讓兩個系統的鏡頭能在一個機身上互換使用比較實在。

kivava wrote:
體積再大再高階的鏡頭,可能會將目前4/3改為支援CDAF再利用轉接環轉接,不會再出m4/3專用鏡


短期來說或許是,長期來看,除非4/3發展壓倒M4/3,否則我保證M4/3很快就會有聲音要求更高階的鏡群,不管OP想將M4/3如何定位,最終真正的定位還是得由市場來決定。

恒定光圈專業級鏡頭,Olympus不作,也阻擋不了Panasonic作,不作的結果就跟20 F1.7的前例一樣,你沒有,那就是逼客戶買GF-1的KIT組拆機再買E-P2或E-PL1,你的17 F2.8也沒有比較好賣,而Panasonic在推m4/3鏡的用力之深就算瞎子都看得出來,Olympus不作的結果最後就是只能賣機身,讓大家去接Pana的鏡頭。

btw,看看Panasonic 714多小一顆,M4/3專用的1435或35100如果都比照處理,其實搭配G2這種機身並不會有體積重量手感不搭的問題,而且考量到整個系統的重量,對體力不佳的高端用戶來說是非常誘人的組合…

kivava wrote:
35-100mm F2.0搭配E-620大小的機身.. 想起來就覺得憋扭


還好啦, e-620加電池把手我試過接50200,只是那個握把深度跟形狀如果能再修整一下更好…

還是一句話,人體工學跟體積沒什麼絕對關係,配重與手感,我承認E-3配銀環才是無敵,不過大多數人講究的重點應該不是這個,不然E-3應該可以賣的比現在好很多。

我一個朋友也是認為E-3加上HG和SHG鏡的配重平衡與手感極好,但是這並沒有改變他上E-620的心意…:)
alphones wrote:
kivava wrote:
而且m4/3很明顯的邊角畫質不夠好,望遠焦段也不好設計(相較4/3)

其實大小我覺得不是問題,設計才是問題。...(恕刪)

alphones wrote:
kivava wrote:
35-100mm F2.0搭配E-620大小的機身.. 想起來就覺得憋扭

還是一句話,人體工學跟體積沒什麼絕對關係,...(恕刪)

設計是沒有限制的
好的設計應該可以讓相機在輕小和握持感間取得一種平衡
曾幫K-7、E-510和5DII拍過比較圖



K-7大小和E-510差不多
但握感一點也不輸E-510和5DII
我拿E-510接50-200mm F2.8-3.5 SWD十分順手
(不是因為手小,小弟的手可以抓起籃球)
K-7在試用的那一個下午也覺得拿著沒什麼負擔
所以人體工學的設計真的很重要!
我的個人網站 goo.gl/bbs37a & 我的 www.flickr.com/photos/elf0724
因為鏡頭設計以及體積,使得M4/3不能走專業?我想餅乾型定焦鏡(Prime Lens)是M4/3走向專業的答案,另外如果M4/3的對焦速度能夠媲美4/3,那我想不到任何理由4/3會繼續留下來維持雙系統,根本不合乎成本。另外我也想不透模組化,MMF-1就可以輕易的讓M4/3相機接上4/3鏡頭接了,何必再製造一個模組化的高成本產品?
weione wrote:
MMF-1就可以輕易的讓M4/3相機接上4/3鏡頭接了,何必再製造一個模組化的高成本產品?...(恕刪)


大哥如果您有用過 EP1 or EP2 or EPL1 接 MMF-1 or MMF-2 轉 4/3, 您應該知道大部份的4/3鏡頭照這樣子用, 那個 AF 根本就是個跛腳貨, 更別說接 SWD 鏡頭時那種 "斗斗斗" 的對焦 ...

講個有人說轉接 M43最快的 14-54II 接 EP2 好了, 對用過 E-3 or E-30 的人來說, 根本只是堪用而已
weione wrote:
因為鏡頭設計以及體積,使得M4/3不能走專業?我想餅乾型定焦鏡(Prime Lens)是M4/3走向專業的答案...(恕刪)


至少目前Olympus M4/3是這麼走的,Panasonic我就不知道了.....

如果M4/3鏡頭可以縮小體積,同時解決邊角畫質因為數位修正造成的損失,或許有機會取代4/3鏡頭吧?
alphones wrote:
看看Panasonic 714多小一顆,M4/3專用的1435或35100如果都比照處理,其實搭配G2這種機身並不會有體積重量手感不搭的問題


用這顆可能不太準阿, Panny的7-14是F4, 但O記的7-14實際光圈是比F4大上不少的...
1435, 35100如果維持F2.0 然後M43 化, 我想體積上縮小不了多少~
我覺得OP在m43系統上都有強烈考量到鏡頭大小的平衡性,
O甚至會犧牲43上頗受好評的光學素質和製作工藝來換取小型化.
就這點來看, 我想短期內是不會出現光圈大於F3.5的m43變焦鏡.
反正不在意體積重量只要畫質的話還是可以轉接43鏡.

另外一個大光圈的問題就是, 光圈一大, 對焦鏡組就會變大,變重...
CDAF就會更慢更吵.換來的只有快門快一點, 景深淺一點...
最近有用E420+1454II 和 EPL1+mzd1442交互拍...
說實在EPL1+kit靠IS跟高ISO的表現我覺得已經比E420加中階鏡好用了...
至於淺景深, 還是用20F1.7或轉接吧~

其實我覺得O記不管用什麼方法, 維持住43線其實對m43是有正面意義的.
dslr的設計是高性能考量, 消費者習慣這個邏輯後,
對於m43的專業度其實會有 "再怎麼好都比單眼遜一點" 這種想法.
事實上用過G1的人應該都知道他的對焦速度跟操控性都是和當時其他低階DSLR平起平坐的...
但是整個m43系統的起飛卻是在性能落後許多的EP1帶動起來的~
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Pen的定位是跳離了準專業領域(這交給43)
所以他的鏡頭設計可以安心的做便攜導向,機身也可以做的更有設計感(然後賣更貴...otz)
相對來說Panny全壓在m43上, 那就得面對直接與專業領域接觸的這一塊...
當然這也造就了一系列優質的Lumix G鏡...

我想現在O對43的發展方向應該是用很少的成本維持住, 給大家一個交代~
然後想辦法讓43鏡頭可以延續到m43系統上... 畢竟這是O記非常重要的資產~
至於m43就繼續出又小又貴的專用鏡賺飽飽~

我變邪惡了喔~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