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看到Olympus EM1x, 有個不好預感

地圖上的流浪者 wrote:
有列器材喔?那還不...(恕刪)


回兄台的話
要追求大光圈,不管是為景深,還是為壓ISO, 都不在m43上折騰了,吃大力而不討好

手動對焦,一向有用
當初入O家就是讓手上的Canon FD 鏡番生
之後入了很多Contax Zeiss 和 Leica R

eggwah123 wrote:
看到EM1x , 百...(恕刪)


新機上市還是有蜜月期,
Yodobashi 數位相機2月下期銷售成績排行,E-M1X銷售成績居然是第一名。
https://capa.getnavi.jp/news/289331/

我覺得照相機器不就是工具,不要去想他的大小,覺得E-M1X太大可以考慮E-M1這一線產品,
E-M1X會誕生想必也是有M4/3用戶的心願Olympus才會去開發,
覺得畫質不夠的,自己會再往上跳FF或中片幅,
覺得畫質ok了,畫素也夠用,再來就有多少心力取代你的手機的出勤力,(手機太過強大)
我的E-M1的把手也幾乎是不拆下,因為這在工作上手感比較好,(只有包包太多東西塞不下才會選擇分離)
配合一些PRO鏡的體積,甚至有還一顆ZD14-35,
所以E-M1X的設計,對我來說是心動的。

對我而言,取代手機出勤率比甚麼相機都還重要,
想到自己未來50-60歲之後,能否還能帶著大三元出去或陪著孩子出遊,
這時候就需要輕巧機動性較高的系統。

在工作上畫質這東西,事實上牽扯到的是終端輸出這一個項目,(洗相、網路、大圖輸出)
且大部分客戶不會去問你用甚麼相機拍攝,而是你拍出的照片結果,
真正需要高畫素的拍攝的場合,就交給高畫素的機種,
不過Olympus在小片幅力克高畫素這一塊也下了不少心力,
不過我還是希望未來這個功能能夠更實際一點,(特別是支援閃光燈這一塊)
我本身是o家長期使用者,從e1用到現在。目前主要用Em1和Em5
全幅不是沒想過,不過看到sony的鏡頭體積就算了。
平常em5+手把掛著17/1.8
雖然很多人看不起這顆,不過對我來說,好帶好拍,幫我留下很多小孩照,就夠了。
全幅的要有明顯畫質, 提升的話35/1.8的鏡頭都太大了。
目前兩機七鏡
五小定焦+兩隻2.8pro。等em5掛了會入手pen-f。
如果真的很希望可以出什麼鏡頭的話
1.12/1.8…五小定焦獨缺它不是1.8
2.25/1.8和45/1.8金屬化
3.優化的2.8餅乾戰隊
機身的話,來一台像p家GM5一樣有觀景窗的入門機,配上2.8戰隊應該很不錯。

原則上在全幅鏡頭小不下來的情況下,我應該還是會選擇留在o家的。
不論SCN的全幅ML怎麼發展,它們吃掉的很大部分是原有的DSLR市場
M43 處境着實凶險
Panasonic 也走全幅的路了
Olympus 如何弧單作戰,真的令人好奇

eggwah123 wrote:
M43 處境着實凶...(恕刪)


P走FF不見得沒事啊,這周P的rumor有則消息,
Panasonic to transfer all consumer imaging to be under Leica brand...
內文寫兩年內...若成真,不知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兩家沒FF的廠家O&F中的富士更說
Fuji says 1/3 of the market is FF and 1/3 APS-C and MFT

而O家本身有討論比FF更大的片幅的可能性,但最後否決了這可能性(目前)

看BNC關於日本2018的無反國內銷售調查
MILC第一是C,每100台幾乎有30台
第二第三很接近O&S 幾乎是20台左右
12月O靠EM1X突然擺脫S
第四是P 10台

O該怎麼走?米谷早就說了,市場沒有的,把它做出來就是了~
E-M1X,現在各通路似乎漸漸沒貨了
這種展示技術的旗艦機種不管哪個廠牌都不會大賣
不是說賣的多好,而是賣的比元佑預期的多
從一開始走43,就是個理念,對於相機界的大老們來說,另闢一線所必須負擔的風險過大,當然是固守舊土比較實際
但從實際的銷售成績來看,當年的那個理念,確實是很多使用者所追求的其中一部分,也因此,越來越多的相機廠開始跟著某些需求走
只是,再怎麼努力,還是有難以突破的物理限制,從不同角度來看(43、全幅),仍各有需要克服的地方
43的感光元件、全幅的重量(不是單指機身)...就看誰能先突破或放棄了...

樓主雖說手上有不少43系統的東西,但畢竟主力不在這裡,不管O家是否棄守,應該也還好吧
jeylih wrote:
在工作上畫質這東西,事實上牽扯到的是終端輸出這一個項目,(洗相、網路、大圖輸出)
且大部分客戶不會去問你用甚麼相機拍攝,而是你拍出的照片結果,
...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器材控的部分, 相機, 手表, 電腦, 汽機車, 手機... 可是還是要請大家想一想實際的應用層面, 不然就真正辜負了你手上的器材, 如Jeylih樓友所言, 你拍完後的輸出管道為何? 有多少機會是應用到必需看到那些細微的差別? 往好處想, 現在的相機早已經比十年前好太多了, 希望大家多用手上的相機拍照並且來分享和討論攝影技術, 相信"攝影技術的進步絶對會比買好的相機讓相片更上一層樓"... 等到手上的相機真的不夠用了, 再考慮購買適合的機種...

我十年前在無知的情況下跳入了O家, 從此就沒有離開過, 太懶? 沒錢? 不需要? 非器材控? 也許這些成分都有吧... 不過在這兒分享的相片書不比別家的樓友少哦, 歡迎大家去看看. 還是希望大家多多拍照, 多多分享, 增進攝影技術吧...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