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O家的小川治男清楚的說出E-5的後繼機種即將登場(補充資料)

4/3當初開發出來,所對應的市場是FF,但是真正的對手卻是APS-C(可能礙於片幅大小比較相近吧!)

不過也藉4/3片幅的關係,才有辦法做出變焦鏡恆定F2的鏡頭,更大的片幅要做出類似此規格的可能得向電影鏡看齊了。

4/3鏡還有一項特色那就是垂直入光的設計,Olympus因為堅持這個原理導致幾乎所有4/3鏡鏡尾都是圓嘟嘟的,該怎解釋就是水桶腰身材,4/3用戶應該很清楚這點。至於垂直入光有什麼好處?四周比較不會產生暗角及畫質衰退的情況。

不過也不曉得是不是這樣的設計,導致4/3鏡的最佳成像光圈落在F5.6-F8,所以才有人覺得光圈全開-F8都是可工作光圈,拿ZD 14-35mm F2這管來說光圈全開甚至都比縮到F16-22成像來的優。

M4/3鏡體積可以做的比較小,相對犧牲了進光量及畫質。垂直入光?在這裡可能已經很難要求了吧!

E-5出來後,似乎還是無法發揮4/3鏡SHG的實力,所以開發E-5後繼機是必要的。截至目前為止Olympus的M4/3鏡仍未開發出中、高階的變焦鏡群,是不是已在M4/3與4/3間完成了相容的技術。如果是,那對大家是一大福音,不管哪個系統鏡頭的選擇更多了(可能僅限未來的機種);如果做的不好或許4/3就真正的因此終結了。XD

景深不是決定照片素質(或是畫質)好壞的全部,直射入光的設計,最終還是要搭配上SIGMA的三層感光元件,

才能顯現出4/3鏡頭的苦心孤詣,E5當年發表前用什麼感光元件也曾謠傳過用三層感光元件,而SIGMA

SD1那個對焦技術從哪來的,我覺得案情不單純
VincentMe wrote:
100%發揮出43功力的M43機身...(恕刪)


你自己都說了, "能發揮100% ..."
這可能嗎 ?

我只求有95% 就好了 手頭還有12-60 /50-200 等著解放...

就算解決對焦速度
還有機身(+轉環?) 搭鏡頭的重量平衡問題要解決
你總不可能拿著E-M5 體積 配35-100
沒幾個人受的了 XD


jimnan2 wrote:
你自己都說了, "能...(恕刪)


我說的100%就是指對焦速度和精度。

體積重量倒沒啥,EM5大小的機器加上手柄,搭配1122、1454也很合適。



至於SHG級別的長焦鏡,機身大小也沒啥關繫了,主要是抓住鏡頭,機身扶住就可以。

VincentMe wrote:
沒有什麽等效光圈。通...(恕刪)


對。VincentMe說的沒錯。我指的是等效景深比較正確。因為光圈就是:鏡頭焦距(mm) / 光圈口徑(mm)所以沒有什麼等效。不過國外一些review 會寫 equiv 4.0 這樣的簡寫。所以我就直譯。

我和VincentMe其實意見一樣。我不認為光圈值對除了景深以外光學性能有什麼影響,而景深更不是好照片的因素。

我那篇主要是要回4/3實際上沒有做小。

有沒有做小必須同樣的比較基準,那意思就是,
因為4/3 鏡頭焦距(mm) / 光圈口徑(mm),受片幅1/2影響,光圈口徑也比較小,
整個光學設計上,FF鏡頭的300 2.8 和4/3 300 2.8,所開的光圈口徑是不一樣的。

所以比較真的有沒有做小,不能說4/3 300mm 2.8 等效 600mm,
於是就拿去跟FF的600 2.8比(其實沒有這種鏡頭),也不是直接跟FF的300 2.8比大小。
意義上要和FF 600 5.6(應該也是沒有)、300 2.8比較大小。

總結就是,比如ZD 14-35 2.0神鏡,不能直接和FF的 28-70 2.8比大小,
然後說比較小(其實也沒有),然後說光圈還小1級。

DavidWalther wrote:
整個光學設計上,FF鏡頭的300 2.8 和4/3 300 2.8,所開的光圈口徑是不一樣的(恕刪)

這裡有問題
300mm f/2.8 理論上 最小口徑 = 300mm/2.8 = 107mm
4/3 Zuiko 300mm f/2.8 實際口徑 = 127mm
FF Sigma 300mm f/2.8 = 119mm
FF Sony 300mm f/2.8 = 122mm
FF Canon 300mm f/2.8 = 127mm
FF Nikon 300mm f.2.8 = 124mm

全部都在同樣的範圍內
只是 4/3鏡的成像圈比較小.....
DavidWalther wrote:
對。VincentM...(恕刪)


DavidWalther兄,我認為43的150/2確實應該和FF的300/2.8比較,因為用戶主要關注視角和通光量即可,這兩者才是影響構圖和曝光的參數。


至於爲什麽43畫幅小,鏡頭縮小不明顯。原因應該是邊緣畫質和光圈大一檔:
1. 43的40mm法蘭距“相當於”FF的80mm,而單反卡口通常的法蘭距也是40mm上下,這更長的法蘭距造成邊緣光線角度更接近直射,但也使體積無法減少很多。
2. 光圈大一檔對體積影響很簡單,如果設計150/2.8,其鏡片直徑相比150/2減為1/1.414,面積縮小一半。那麼43的150/2.8相對於FF的300/2.8體積優勢就更明顯了。

但現在看來,是否要堅持邊緣畫質和光圈,是存在疑問的。
1. M43系統實質上是放棄了邊緣畫質,等效法蘭距是40mm,而且通常都要修正變形和暗角。比如12/2和17/1.8兩支定焦鏡頭變形量遠大於43上變焦鏡頭11-22。不過確實將M43鏡頭體積縮小很多,更明顯的是機身和鏡頭總長度也減少很多。
2. M43鏡頭無論是變焦還是定焦,通常與類似視角的FF鏡頭,光圈並不大一檔,如12-35與24-70/2.8、75/1.8與135/2。這樣也減小了鏡頭體積和重量。松下正在規劃的150/2.8,如果出世,其體積重量肯定小於43的150/2,也遠小於FF的300/2.8。

放棄光學上極致追求,這樣的改變無法判斷是對是錯,只能說是適應市場的結果。

我想如果OMD Pro真能完全兼容43鏡頭,那麼選擇就很簡單:需要便攜性,選擇M43鏡頭;需要高素質大光圈,選擇43鏡頭。
DavidWalther wrote:
有沒有做小必須同樣的比較基準,那意思就是,
因為4/3 鏡頭焦距(mm) / 光圈口徑(mm),受片幅1/2影響,光圈口徑也比較小,
整個光學設計上,FF鏡頭的300 2.8 和4/3 300 2.8,所開的光圈口徑是不一樣


大誤
FF鏡頭的300 2.8 和4/3 300 2.8,所開的光圈口徑是一樣

從定義來說
F=焦距/光圈開孔直徑
跟片幅沒有任何關係
從實證上來說
小弟觀察NIKON AIS 24mm F2.8 的光圈口徑@F2.8
和Olympus小DC XZ-1 在24mm @F2.8的光圈口徑目測是一樣大的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VincentMe wrote:
即使是沒有43鏡頭的用戶,如果有能100%發揮出43功力的M43機身,43鏡頭也值得考慮吧。特別是HG級別的變焦鏡:600多刀的50200SWD、300多刀的1122、200多刀的1454,性價比無可匹敵


對於會投入M43的人來說
超過一公斤的鏡頭應該沒多大吸引力
能接受那麼大的體積重量,為啥不直接買單反就好

芭樂068 wrote:
對於會投入M43的人...(恕刪)


因為單反類似鏡頭更大更重,或者光圈更小,或者價格更貴,或者畫質更差。

例如1260、50200、1122、1454、150/2、50/2。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