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真心想知道,好鏡頭到底能拍得多好?

感謝各位的推薦,原本想說潛水看看文章怎麼發展就好,沒想到各位提到吉米的書名,就得要浮出水面來感謝了...

鏡頭其實是決定作品優劣的最後一關,但絕對不是關鍵的那一關,技術好的人拿一台250元的拋棄式相機都會有佳作,剛入門的拿到好的相機也可能會有時機快門的好作品出現,

提供一個小小的想法:攝影的重點其實不在於運氣佳作,而在於給予同樣的場景與同樣的機會,還可以重現同樣的優秀作品時,攝影才是真的有一定的深度。

好的鏡頭會有其鏡頭師傅所賦予的心血結晶,當然會有其特色與優勢,但是所謂不好的鏡頭也並非鏡頭不好,而是在有限的預算下給予最佳的詮釋,當然就會受限於材料的使用限制而有所侷限...

但真正厲害的攝影師是善用其缺陷,將其逆轉成人見人愛的優勢,很多老鏡目前的優勢不就是當初科技限制的缺陷,變成目前大家都在搶的個性特色...^_^

重點就是瞭解你手邊的器材,善用他的優點,當你可以瞭解他時,愛他,他就會回報你最好的作品...

以下照片,小張的應該都可以點選變大張
===========================
電影鏡頭 + 5D


電影鏡頭 + E-P1


蔡司 + 5D


Fuji小DC用的無名鏡頭


NT.1500 N家鏡 + 5D


應該是一台NT.500的激尼的玩具相機(年代久遠不可考)






PS.其實每一顆鏡頭或相機都會有其優勢,以及師傅的心血結晶,體會師傅的用心,並找出他獨有的特色,有時候會是一種很有趣的攝影遊戲...
偶是吉米王:橘子貓視覺創意實驗室(WWW.PCKING.NET)
凱特林 wrote:
這是我用1442ki...(恕刪)


如果會認為這張照片顏色質感很棒
那我認為你看的作品真的太少…
http://www.wretch.cc/album/alien161
對焦速度:差0.5秒就死了,精彩的瞬間就沒了。
大光圈:快門慢個1級就糊了。
速度、光圈、手震、微距,我想很容易理解他的實用性就不必解釋
而具備以上條件的鏡頭也相對較貴,一分錢一分貨

你的問題應該是"畫質"
解像力2000跟2200差在哪?
色散有沒有ED鏡片或L鏡片差在哪?
我想要經過專業訓練才看得出來 (因為我不放到100%也看不出來)

當然最重要的是,對於影像的美感、相機的熟練度才能拍出好作品
我只有18-55kit,但我會Photoshop = =.....,不好意思修你這張照片,但你覺得是否更好?

也許曝光該加1~2級,色彩模式調鮮艷銳利,或者進行一些人無法接受的後製... = =


結論: 畫質其實還好,第一段那些才是實用,但真的一分錢一分貨,貴的鏡頭是比較好 :)
凱特林 wrote:
感謝各位大大的說明,...(恕刪)


不好意思
我這裡沒有惡意
但為何你光線不足時要去動EV值而且還把他調到最高?
尤其常你用AV mode時快門本來就會依據測光去調整到最佳暴光的快門
你在這時再去調遫EV會導致照片過曝而且快門會變更慢
光線不足時你會去調整EV表示你對攝影的觀念還有待加強
建議你先多買幾本攝影書充實一下自己攝影的知識會更好

hungyuwang wrote:
光線不足時你會去調整EV表示你對攝影的觀念還有待加強


不好意思,突然有個疑問...

AV mode 提高EV ,

機身到底先調Auto iso (假設有設定的話) , 還是快門降慢 ???

因為我是auto iso 的愛用者 ...

假設是我韌體工程師,我自己會設定成機身優先調整auto iso ...

hungyuwang wrote:
但為何你光線不足時要去動EV值而且還把他調到最高?
尤其常你用AV mode時快門本來就會依據測光去調整到最佳暴光的快門
你在這時再去調遫EV會導致照片過曝而且快門會變更慢

調EV值和光線充不充足沒有關係
在a,p,s模式下,相機是以18%反射率為基準來調整快門與光圈組合
但不是所有的被攝物都是18%的反射率
因此高於18%反射率的物體(如白色或黃色物體)就要增加EV
反之則要降低EV(如黑色或深藍色物體)才能夠獲得正確的曝光
30樓的那個小朋友真是超級可愛的啦,以後一定個大帥哥。
ASRAAM wrote:
這是我一直收藏著的一個網址....(恕刪)


感謝分享好網頁,不過這些照片一看就知道是出自很好的攝影師之手,跟樓主所要討論的問題好像不大符合,當然這些照片也不是一般所謂的"生活照"
Blog: http://www.drzyx.com 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zhiyixie

ttlinker wrote:

這個kit鏡就...(恕刪)


喔? 在室內, 相距三公分, KIT 鏡拍不出這麼淺的景深吧
-- Jose Tseng
對於這個標題我有一些個人的想法,大家參考看看…

關於「好鏡頭」我是這樣定義的:在你拍照那個當下,具備足夠的能力讓你拍出所需畫面的鏡頭就是好鏡頭,一個鏡頭是否稱職,不是從價錢,以及架在腳架上拍MTF測試圖而決定的。

所以在評選鏡頭時除了光學性能以外,往往也會多一個指標,也就是「實拍性能」。

實拍性能其實可以這樣看:如果以光學性能而言,1260及1435都算是好鏡頭,但是在你需要12mm拍照時,1435不能算是好鏡頭,雖然他的技術指標很出色,光圈也很大,價格很昂貴,但不夠廣就是不夠廣,在你退無可退的情況下,它無法提供給你所需要的構圖。

所以它不能算是一顆好鏡頭,至少在那個當下不是。

沒有任何一顆鏡頭的好壞是絕對的,昂貴的鏡頭允許你擁有最大的工作範圍,但有時候你是必需要付出代價的。

重量是一個,價錢也是,手持時,因為重量導致手振的提高也要考量進來,甚至一顆鏡頭的抗耀光作到太出色未必全然是優點,因為有時你就是需要耀光作為整體畫面效果的一部份。

如果你完全就為了散景,35100未必贏得過一些東蔡老鏡,甚至也未必贏得過Sigma 30mm或Leica D 25mm。

就像ZD 150mm F2一樣,一切都很優異,但我們其實很清楚,這不是一顆居家常備的鏡頭,在大多數的日常生活照場景裡,ZD 150mm都不如一管Sigma 30mm好用。

思考鏡頭的好壞應該用更廣泛的觀點去想「我現在的情況用那個鏡頭最能滿足我的要求」而不是「我的背包裡那一根鏡頭畫質最好價錢最貴」,想通這一點,靠的是…你知道的,相機後面的那顆頭。

在你覺得人頭比不上鏡頭重要前,要知道,決定在低光昏暗的餐廳裡用F1.4定焦拍而非銀環1435拍的,是人頭,出國玩拍為了拍下建築的仰視深度時,選擇使用1260而非1435的,是人頭,到木柵動物園去時,決定用50200拍老虎而非35100的,是人頭,在夜行動物館或是海生館裡頭拍移動物體時,一根Sigma 30mm所拍到的畫面,超越任何一根的銀環鏡,當然,這也是人頭才知道的事。

當然,在不能架腳架的地方,長時間手持拍攝,為了避免手振造成解像力低落,用KIT鏡好過動輒一公斤以上的銀環鏡,這也是攝影經驗累積在人腦後得到的知識。

人頭決定的不只是構圖曝光這類的問題,還決定了如何在適當的場合選出最適合的器材。

好鏡頭能拍的多好?很好,但是那得先能從背包裡判斷出那一顆是「好鏡頭」才算數,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好鏡頭」都不一樣,標準鏡用對場合就是有幹掉銀環的實力,別忘了,在O家儘有的兩管微距鏡裡,便宜等級低的35mm放大倍率可足足比高一個檔次的50mm F2還多一倍,純以近拍能力而言,35mm F3.5要撂倒號稱「小銀環」、各家鏡頭評鑑指數幾乎是破錶的50mm F2是輕而易舉…光圈大畫質好又如何?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所有關於鏡頭選擇的寶貴經驗,都是在用盡KIT鏡並錯失無數珍貴畫面而來的,然後,在你換上了頂級鏡頭之後,你才會發現,比起KIT鏡,你只是多拍了幾張畫質銳利反差高人影不模糊的相片。

爛照片跟好照片的比例則是差不多的…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