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壓垮我敗入E-P1的最後一根稻草


die666a wrote:
重點就是在E-P1的身上我感覺不出什麼感性.


E-P1哪叫復古?
它一點也不古吧?!反而還用了O的最新處理引擎不是嗎?!

要真的復古,就要學我啦!!
拿PEN EE2拍黑白底片,那才是真復古咧



那......我是不是還要考慮自己沖底片,自己放相?!
http://tw.myblog.yahoo.com/sanjing-sobar
die666a wrote:
重點就是在E-P1的身上我感覺不出什麼感性....(恕刪)

那不錯啊,感覺不出來的話,也可省點錢不用被騙。
E-P1 很成功這也是不可不認同的不是嗎?
而且到時候多出幾顆跟餅乾鏡一樣小的大光圈單焦鏡,那我想E-P1真的會更成功...

我個人認為E-P1就是要配餅乾鏡這種!
樓上的 wrote:
是不是有點搞錯啊
這些套件好像都不是E-P1出的,甚至也都不是O家的…



Olympus 會不會很納悶
明明引起諸多討論的是 E-P1
怎麼熱賣的是福輪達或其他小廠的產品?
450 wrote:
怎麼熱賣的是福輪達或其他小廠的產品?...(恕刪)



周邊熱賣代表EP1熱賣....除非分母一部分是來自G1/GH1
佑仔 wrote:
E-P1 很成功這也...(恕刪)


很成功?您有銷量報表嗎?該不會01最近o家的人猛PO文就叫很成功吧?
450 wrote:
Olympus 會不...(恕刪)

說不定EP1上市前O記就悄悄的加碼投資COSINA股份了
chan15 wrote:
很成功?您有銷量報表...(恕刪)

曾幾何時連報表這種東西都要拿出來了
市場上熱賣是事實
我等一台白色的等了兩個多禮拜還沒到
在我後面老闆的單子寫了至少十張也在等
日本的相機排行榜也是事實
連日本某些地方都缺貨呢!
die666a wrote:
看完樓主的文讓我對E-P1的不舒服感又多了幾分.

姑且不論e-p1的性能,光是他的外型刻意去強調復古懷舊風就令人想嘆氣....(恕刪)


我覺得 die666a 兄真的是誤會大了。

(1) 騙人的是雜誌,不是 Olympus - 誠如達叔所言,雜誌上拍的照片嚴重誤導閱讀者(如果沒有先研究過 E-P1 和相關配件),因為照片裡的配件 絕對 純粹 是裝飾用。我賣 D90 買 E-P1,就是因為接手動鏡頭可以支援測光,還要測光表幹嘛?對焦就看 LCD 還可以放大 7~10 倍,要額外的觀景窗幹嘛?

(2) 理性判斷和緣份是兩回事 - 如果開版的朋友最後真的被雜誌誤導,而買入 E-P1,我也不覺得一定是壞事。很多東西都是講求緣份;因為錯誤的理由而結合,不代表不會有好的結果。但萬一買了失望,那就真的可惜了,每天會想著早知到拿這筆錢去買別的相機或鏡頭多好。我想這才是達叔最初回覆的原因吧!

(3) E-P1 的復古也在於手感 - die666a 應該和很多其他朋友一樣,沒有好好的帶著 E-P1 拍過幾天照片。外型只是 E-P1 復古的顯性元素(因為要銜接底片 PEN 系列的歷史,我認為無可厚非);喜歡用 E-P1 拍照的朋友,很多都是因為拿著使用就愛不釋手:

它適中的體積、沈穩的份量和握感,真的和我的 PEN EED 半格底片機相仿;

選單設計不是最優,但習慣之後也不是問題。而重點是,當我看到一個場景,我會去想要怎麼選擇我的拍法:4:3, 3:2, 16:9 or 6:6?Vivid or Natural? 灰階要不要偏暗或偏亮?這個成像要用低 ISO 讓它立體一點、還是刻意選高 ISO 讓它鬆軟柔美一點?內建的藝術濾鏡不要濫用,但什麼時候可以剛好派上用場?甚至此刻是否適合拍影片 大過 拍照片?(當然有的功能其他相機也有,但多了那幾樣,感覺就又不一樣了。)

可以使用的鏡頭會影響手感。為什麼?因為現代的鏡頭作工和用料都比較,嗯,節省成本(I hate the word "costdown")。當我替金屬外殻的 E-P1 換上沉銅的愛展能 35-140 或是小巧但份量質感都一流 Leica Summilux 35/1.4 preASPH,那跟我替其他塑膠外殻相機換上塑膠鏡頭是很不一樣的。(此為個人喜好,尚祈勿戰,感謝。我知道這個跟成像無關。)

(4) 復古有影響 - 先介紹一些我手上復古的機絲:



Minolta CLE 相機。鏡頭是 Leitz Super-Angulon 21/3.4,因為後鏡組太大,在任何相機上都無法支援測光(E-P1 連插都插不進去,殘念),所以我裝了一個雙熱靴,加裝 21mm 觀景窗(CLE 沒有 21mm 框線)和開版的朋友在雜誌上看到的 VC Meter II(是的這是現代產品,只是造型復古)。



這台相機拍起來超麻煩:先看 21mmVF 構圖、再看 CLE 觀景窗手動對焦、然後按一下 VC Meter II 測光、手動把光圈和快門調整好,拍照。

這麼麻煩值不值得?我覺得值得。是心理作用,還是會影響成像?我覺得會影響成像。









另一台復古相機 1931 年的 Leica I(c)。鏡頭是 1938 年的 Leitz Elmar 50/3.5。



這台沒有對焦機制(要用目測估焦),也沒有測光機制。拍一張照片一樣要很久。

但復古會不會影響成像?我覺得會。



(當然不一定是復古成像。有時是優雅的心情。)





有人提到 mini austin 嗎?我們家的一號戰鬥小熊貓:





技術層面很重要,但只偏重技術層面,也會喪失很多。當然這些已經跟本篇無關了,但看了太多沒好好用過實機的朋友發的技術戰文,有感。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