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家的4/3系統,要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就不能夠只是放放口號,老實講比較期待m4/3的機身快點進入市場. 當所有廠商都在衝畫素,衝片幅的同時,鏡頭必定是越做越大,攜帶越來越辛苦(看到大口徑的幾隻Sigma畫質都明顯提升了可見這是趨勢),O家如果想從消費者口袋裡取得小朋友,是否應該想想每次推出較好又叫好的產品時,沒多久就被別人抄走並且超過的窘境呢?
還有樓上有人提到CPU時脈為什麼做不上去... 這個問題很值得醒思,其實很簡單,因為做不上去了,或者說做上去也沒用,除非有新的愛因斯坦想出物理極限在哪裡,否則以現在x86CPU的老頭架構,一昧增加時脈增加管線階層的架構,帶來的效能卻很少. 但CMOS的發展似乎還不能相比,極限絕對還沒到的,看小DC的像素密度就知道,絕對還會出更高像素的機種,這場像素大戰還有的打.
這種像素密度做成APS都達到18MP了, 做成FF將達到46MP
高光動態範圍不足其實不是問題, 減曝一點點再拉暗部曲線就行了
由機身內建DSP來做的話, 使用者甚至無法感覺出來, 只會覺得動態範圍進步了
但此做法最大的致命傷是4/3實在太小了, 高像素密度使得雜訊跟著變多, 如果再減曝拉暗部曲線會更雪上加霜
另外就是Olympus的LPF實在用的有點糟糕
同樣是4/3 sensor, Panasonic的微細節很棒, Olympus就要大量銳化才能有微細節
(所以dpreview都用L10來測Olympus鏡頭, 如果用Olympus機測, 結果應該會比現在差不少)
Neo Hsu wrote:
640K的記憶體就夠 比爾蓋茲 , 1981...(恕刪)
全世界只需要五台電腦
IBM創辦人 Thomas Watson 1943
二戰之後,很快的電腦數量就超過這個數字
積體電路發明以後,電腦數量更是級數增加
現在一顆CPU或繪圖晶片裡的電晶體數量
或者全球具有獨立運算、終端介面的電子裝置數量
已經超過Watson能想像的多
不過感謝光纖通訊提供的頻寬和衍生的雲端處理技術概念
現在有人也預期真的會朝向少數幾台超強、超大電腦的方向發展
但是那也是經過將近半個世紀的積體電路密度競爭、網路速度提升後
才呈現出來的「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說白一點
是你要「有能力」走過那些「冤枉路」以後
才有資格說以前的發展方向可能不是最好的
而不是還沒做,或者等而下之根本是自己做不到
就開始說那個註定沒前途、不需要......OOXX的
一千兩百萬畫素夠不夠?
我覺得要講也是C家N家至少已經有能力做到兩三千萬畫素的人來講
才比較有說服力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