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E-M1 Mk2 測試搜尋

Mirrorlessons 的Mk I VS Mk II review
http://mirrorlesscomparison.com/olympus-vs-olympus/omd-em1-vs-omd-em1-ii/

DXO 的Mk II sensor review
https://www.dxomark.com/Reviews/Olympus-OM-D-E-M1-Mark-II-sensor-review-New-standard

雖然我感覺的出二代進步了一定程度,但是有沒有這麼誇張
這個我看法比較保留一點。
DXO的ISO圖表比較是用print選項跟一代比的,就他好像會把兩邊的大小都弄差不多,
不會兩邊都用1:1去看20mp vs 16mp的噪點,我理解是這樣子,有錯請指正。
hastati wrote:
Mirrorlessons...(恕刪)

感謝提供網址!
Mirrorlessons 的Mk I VS Mk II review

DXO 的Mk II sensor review

這兩張RAW ISO3200轉圖,應該都是1:1

E-M1 II

E-M1

二代解析度較高,顆粒較細,雜訊&雜色也少一些。
銳利度低一些,這對後製更有利!

加上其他性能提升或增加,尤其是AF追焦連拍。
一代&二代 我都有,覺得一代還是很好用~留著,二代也值得入手!
沒有E-M1的,就看自己的需要作選擇,當然最好是直接入二代。


乘天地之正... 御六氣之变... 以遊無窮.......天地間任君攝影... 鏡頭中自有天地 .......
dxomark
居然到80分
雖然沒有a6300高
但至少跟Canon 80d一樣了耶
總算破7x了
changerer wrote:
感謝提供網址!Mirrorlessons...(恕刪)


看來不是我的錯覺。
一代ISO3200我用 denoise套件跟DXO optics 去調整,還可以看,
但要小心調整,6400就看場景了。
二代目前DXO optics還沒有支援,暫時先用OV3跟LR先行支援版,3200 RAW比一代柔一點,
但是可以接受的銳化量比較多,一代通常要柔化一點,
兩個都弄到類似一代DXO處理過的噪點量跟利度後,二代細節會多一點點。
一代類似的場景不用銳化就有一樣的利度,但是細節沒有比較多。
如果DXO optics有開始支援後應該有更明顯的升級感。
OV3 一些顏色我還蠻喜歡的,但是速度跟介面真的很慢

DXO的ISO分數好像是用print選項下圖表的SNR值達到30的ISO值,
用screen選項去看一代二代就會差不多,這也符合很多人說的感覺沒有差別吧。
可是實際使用上我很少直接1:1看噪點,所以print的選項比較能描述我個人的使用認知。

這次升級算是蠻有感的,搭配最近一些大光圈鏡頭,已經達到我的期望了。
老實說,我本來認為畫質會比penf跟E-M5 二代差,
因為如果是同一塊20mp硬加那一堆PDAF對焦點,
會不會影響表現?但oly好像說過,跟penf那塊不是同一塊。
我買之前預期是對焦很可靠,大概跟X-T2一樣水準,
畫質跟E-M1 Mk I差不多,甚至輸一點,
結果使用一陣子後,真的出乎我意料。



wizardlee wrote:
dxomark居然...(恕刪)


這是E-M5 Mk I後第一台我覺得可以認真考慮實質升級的機種。
期待GH-5的表現。
great leap了

不過實拍其實看不出這個趨勢
君子于役 wrote:
(恕刪)


是指同技術去做更大片幅的面積嗎?
可是現在很多人猜測(未證實)是RAW有某種除噪技術,所以才分數比較高。

M4/3蠻多這種用比較間接的手法去補足先天的不足。
像是同體積但更大光圈的鏡頭去拉低ISO,
機身防手震去彌補低光靜態照片,
高解析度模式去配解析力很高的鏡頭去彌補像素的不足。
pro capture去彌補EVF一定有的延遲。
先天不足,後天能補就補。
我個人覺得結果有達到使用目標就好了,像是數位修正如果有好處就用吧。
副作用如果權衡下,不太嚴重,也是可以接受。
當初跳M4/3也是有得有失的權衡之下的結果。
日本那邊有人戲謔的說,有這種技術力跟幹勁為什麼不做135片幅...
是在自虐嗎XD

DXO分數我的理解是,他們的測試只是特定環境下的測量數值而已,不代表現實的情況會100%線性的對應測試數值。
像是不同種類的砲彈在某個固定距離對某個固定的目標或許可能有一樣的結果,
但是只要距離或目標改變,測試結果就不同了,而且很可能不會是線性的差別。
這不是測試造假,也不是作弊,只是測試環境跟現實運用的差別而已。
也不是說測試就沒有參考價值了,但要看個人使用狀況跟測試環境有多接近,越接近越有參考價值。

DXO我是認為同系統同片幅的比較有參考價值。
我不覺得Mk II在大部分現實的低光表現有追平D500。
在特定條件下,比前代的M4/3有進步,算是很不錯的結果了。
E-M1 Mk I的3200到6400真的很極限,Mk II的這個範圍沒有那麼極限,
這我覺得已經很厲害了,剛好就是我從不能用變成勉強可以用的那個線,
這個差距多大,就看每個人對噪點跟細節比例還有乾淨度的要求是多少。
如果希望3200突然一瞬間變成Mk I 1600的乾淨跟細節,就太誇張了,
我很難相信這麼短的時間可以有這種幅度進步的。

建議如果是沒有用過M4/3的人,看到DXO分數想買Mk II的,
先借一台來用一段時間再說,能不能接受這系統的畫質再考慮。
不然期待太大,失望越大。
如果是已經很失望M4/3畫質的用家,我覺得還是換個片幅或是系統比較省錢,
因為單看畫質進步幅度,是沒有辦法讓很不滿意的人突然滿意的,
倒是可以讓已經大致滿意的人再高興一點。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就是一樣的SNR,也許在studio實拍中可能觀感差別並不小。

比方說,市場上有一大波24MP APS-C,nikon/sony/pentax都有,無論是sony還是toshiba的sensor,無論是哪年出的,它們在DXO上的分數都在1300-1400左右,可是你去dpr的studio對比ISO1600-ISO3200的表現,差別其實挺顯著的。

這裡面究竟是圖像處理器差異,還是lightroom支持方面的差異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我也不大清楚,有待高人指明。

但現在DXO畢竟白紙黑字認定了這樣一個成績,如果確實選擇相信DXO,那也只能接受了。索性從來不信DXO也就一了白了了。

至於你說的raw降噪這個問題,的確是存在的,問題是DXO一定會揭露這個問題,只要標smoothed的就是你說的這種,如sony的幾台1'和pentax早年的幾台APS-C,ISO3200開始都有這樣的處理,有興趣可以翻下,EM1mk2確實沒有這個情況的。

感測器不同幅面相對M43的物理SNR差距是可以計算的,簡單說就是加上3xlog2(Area X/Area M43),面積翻倍得3db,再翻就是6db,你可以計算下APS-C和FF的物理SNR優勢,把EM1mk2的曲線上移,很容易就得出我那個2200/5000分的結論,不難的。

至於為什麼不做FF的問題,因為O根本就不會現在出FF嘛,要出估計也是新卡口了,總不至於出台機身讓Film時代的頭用吧。sensor大小說白了只是玩不同的系統,和技術厲害與否沒啥本質的聯繫啦。。。

君子于役 wrote: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恕刪)


了解,算進面積的SNR後,如果把測試表現直接變成更大面積是很誇張。
DXO我是當參考而已,要全信跟完全不信我覺得都太極端了點。

Olympus 出數位135那個是日本網友在開玩笑XD
短時間內,我不覺得他們會出,我也認為跟技術沒有關係,
畢竟135這個大小本身,應該沒有什麼物理上特別特殊的地方。

也很少聽人說希望O出一個可以讓舊OM頭發揮廣角的相機。
好好照顧好4/3單反用戶的鏡頭才是真的,Mk II接4/3鏡頭看測評似乎蠻不錯的。

剛好看到有人收集網友給的Mk II RAW檔寫的文章。
https://www.dpreview.com/forums/thread/4108345
https://www.dpreview.com/forums/thread/4108353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照他的分析,高ISO似乎用了dual gain conversion,來解釋了高ISO。
RAW有小量的訊息處理跡象(通常是除噪)。

dual gain 懶人包
http://www.sansmirror.com/newsviews/dual-gain-becoming-the-norm.html

---補充---
http://www.photonstophotos.net/Charts/RN_ADU.htm#Olympus%20OM-D%20E-M1_12,Olympus%20OM-D%20E-M1%20Mark%20II_12

他的ISO數據跟DXO的不一樣,是廠商標示值。
把MkI 跟Mk II的 ISO對應位移一下來比較兩個的ISO表現趨勢。
然後就是這個圖表不能拿來比較不同相機的表現,只能跟自己比。
如果單看他的圖表,其實跟不少人的review很接近,ISO1600以下,Mk II沒有優勢,
但是3200以上有優勢。
奇怪的地方是bclaff 的測量數據顯示ISO250的read noise比200跟64還低
來把autoISO設定成250試試看...

PDR表現
http://www.photonstophotos.net/Charts/PDR.htm#Olympus%20OM-D%20E-M1,Olympus%20OM-D%20E-M1%20Mark%20II

Photographic Dynamic Range Shadow Improvement表現
http://www.photonstophotos.net/Charts/PDR_Shadow.htm#Olympus%20OM-D%20E-M1,Olympus%20OM-D%20E-M1%20Mark%20II
這圖表對拍RAW很有幫助。

目前看起來他的結果好似沒有跟DXO的結果有抵觸。
兩個測量來源都指出有進步,使用者體驗則是兩極化。
乘天地之正... 御六氣之变... 以遊無窮.......天地間任君攝影... 鏡頭中自有天地 .......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