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O家的小川治男清楚的說出E-5的後繼機種即將登場(補充資料)

我個人是從Nikon轉4/3再到m4/3,全幅底片=>全幅數位 最後轉m4/3

我是強烈的「攝影實用主義者」,強烈反對「規格物理測試主義者」

我個人正職以外,兼職攝影案子。所以除了興趣以外有商業需求。
m4/3在輸出大圖和光線層次的真實,放很大的話,後製的寬度上,遜於全幅。

但,我最後還是在m4/3落腳,因為兼職上很多活動、婚禮側拍(婚紗不會找我)、喜慶、紀實等,
最後大家的媒材是網路,小圖輸出,出版品印刷。這樣,m4/3完全夠用。

整套m4/3高級鏡重量,比以前用全幅的任何一支單鏡頭70-200還輕。
隨身攜帶,兼顧興趣、隨拍、兼職。

4/3被幹掉是因為,鏡箱大小限制,4/3還是不夠小。

m4/3科技上確實可以比APS-C小,最近SONY全幅RX-1很驚人,但大小還是難以跟m4/3比。

經歷過全幅,我反而覺得科技的進步,小片幅優勢也逐漸突顯出來。
目前很多人用iPhone, iPad就拍的很爽。

我不認為短期內EOS-M可以取代O記。

我是強烈的「攝影實用主義者」,強烈反對「規格物理測試主義者」
關於雜訊、什麼「通透」、「立體」,我不是不知道那是什麼,我從底片時代NIKON開始拍照,

但我認為實用上m4/3目前沒有不便之處。
很多規格討論,都不切實際。如果沒有海報輸出需要、高品質印刷、寫真、婚紗等。m4/3絕對夠用。


alphones wrote:
向前相容是一個很好的理想…對軟體而言,但是在硬體上要相容,從相機的歷史來看,跨系統相容一直都是小眾,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但是基本上我不會考慮…

花了這麼多錢,買了好的鏡頭,很少人能忍受裝在一個不適合的機體上,折損他的性能...(恕刪)


的確可能不會是主流
不過對於那些擁有中階以上43鏡頭的玩家還是有一定吸引力
定焦部份M43是蠻全面了 , 但是對於中階變焦像是14-54 或 12-60這類的鏡頭
甚至14-35 f2 , 如果只要加個轉接環 , 就能像一般43機身對焦使用
其實是還是有吸引力的
但是,如果出現一種機器,可以通吃4/3及M4/3所有鏡頭,

那麼4/3的定焦鏡不是價格更超值,畫面更好,而且定焦鏡體積不會大很多?
(不好意思,對4/3的定焦鏡的體積不甚了解,有錯請指正)

買了這台機器的人,對M4/3定焦鏡的需求不是就降低?

spplkk2003 wrote:
買了這台機器的人,對M4/3定焦鏡的需求不是就降低?


4/3的定焦鏡數量跟M4/3比較起來可以說少得可憐
到four-thirds.org瞄一眼就知道了.TAT
同等的鏡頭,4/3過去無法真正做小,
最後問題可能出現在鏡箱造成的鏡後距,也和造鏡工藝有關。

所謂同等,4/3和full frame我們從兩個意義上看,等效焦距光圈看這兩點上4/3有無真的做小。

等效焦距O家X2,以神鏡ZD 7-14 4.0 和 NIKON 14-24 2.8比較,
7-14的確小了點也輕了點,但要知道,O記只強調等效焦長X2,莫忘記其實光圈也要X2的等效,
因此,實際上7-14 4.0光圈徑應該是只有等效FF的8.0,這樣看來NIKON 14-24 2.8的光圈,整個大好幾級。

9-18確實是作小了,但同樣問題就是,光圈等效後,FF沒有這麼小光圈的鏡頭可比。

神鏡 ZD 14-35 2.0,其實要視為等效4.0光圈的話,比EF 24-105 4.0要大要重。

望遠神鏡35-100 2.0在等效中已經是最大最貴最重,比起S、C、N家70-200 2.8都大貴重,
但其實等效光圈4.0的話,SCN家全部都小一號了。

ZD 50-200 2.8-3.5則是我認為唯一可以算是PK的,SCN來說100-400、80-400、70-400都要大貴重,光圈則為3.5、4.0-5.6不等,等效光圈ZD則是5.6-7.0,雖然仍然無法相比,不過也顯著的小了一號。

無法把鏡頭作小4/3一改為M4/3整個世界大變。小片幅透過大幅縮短鏡後距,整個鏡頭小到一個不可思議。

例如ZD 45 1.8,不論等效光圈FF 90 3.5,或是直接45 3.5 基本上,類似焦段的FF定焦沒有等效3.5這樣的焦段,FF定焦鏡至少光圈要做到1.8才有意義,但就算比SONY/MINOLTA 50 2.8來說,和M4/3等效的或者直接比較都有顯著作小很多。














沒有什麽等效光圈。通光量為F2就是F2。

你說的意思應該是等效景深的概念。關於景深:

一則,景深深淺在不同題材、不同案例下要求不一樣。這個系統特性沒有優劣,只有選擇。有些情況需要景深較大時,相同光圈下較小的傳感器就有優勢,例如微距、風光。
二則,影響景深的最大因素,不是光圈、不是焦距,而是對焦距離和主題背景距離。對焦距離改變範圍遠勝於常用光圈變化範圍,且光圈選擇還受光線條件限制。需要淺景深時,控制好這兩個因素即可。
alphones wrote:
鏡頭如果可以共用, 對所有的消費者來說, 一定是第一考量的因素....(恕刪)


這句話只對老客戶適用
沒4/3 鏡頭包袱的人根本不care
jimnan2 wrote:
這句話只對老客戶適用...(恕刪)


即使是沒有43鏡頭的用戶,如果有能100%發揮出43功力的M43機身,43鏡頭也值得考慮吧。特別是HG級別的變焦鏡:600多刀的50200SWD、300多刀的1122、200多刀的1454,性價比無可匹敵。
所以請問這樣解釋對不對:
14-35 F2的視角28-70進光量還是以F2來算所以同比較於C,N的f2.8能夠換取更快的快門
但是只差在景深的不同

在前幾天用爸的小黑三+D7000(偶爾+X2增距)去拍演奏會深深的感覺到防手震跟快門速度的重要
景深到還好...都到那麼長的焦段了等效景深f4 or f2.8應該是沒有差很多,但是能快上一級快門或是配上E-5 or E-M5的防震應該成功率會大增吧
試貼幾張





請高手指點
感謝

lkkspp511327 wrote:
所以請問這樣解釋對不...(恕刪)


是的。1435F2全開,通光量是F2,而景深相當於全幅鏡頭開到F4。

對於長焦鏡,通光量和防抖確實比淺景深重要;而且很多情況不是擔心景深太深而是太淺。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