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強烈的「攝影實用主義者」,強烈反對「規格物理測試主義者」
我個人正職以外,兼職攝影案子。所以除了興趣以外有商業需求。
m4/3在輸出大圖和光線層次的真實,放很大的話,後製的寬度上,遜於全幅。
但,我最後還是在m4/3落腳,因為兼職上很多活動、婚禮側拍(婚紗不會找我)、喜慶、紀實等,
最後大家的媒材是網路,小圖輸出,出版品印刷。這樣,m4/3完全夠用。
整套m4/3高級鏡重量,比以前用全幅的任何一支單鏡頭70-200還輕。
隨身攜帶,兼顧興趣、隨拍、兼職。
4/3被幹掉是因為,鏡箱大小限制,4/3還是不夠小。
m4/3科技上確實可以比APS-C小,最近SONY全幅RX-1很驚人,但大小還是難以跟m4/3比。
經歷過全幅,我反而覺得科技的進步,小片幅優勢也逐漸突顯出來。
目前很多人用iPhone, iPad就拍的很爽。
我不認為短期內EOS-M可以取代O記。
我是強烈的「攝影實用主義者」,強烈反對「規格物理測試主義者」
關於雜訊、什麼「通透」、「立體」,我不是不知道那是什麼,我從底片時代NIKON開始拍照,
但我認為實用上m4/3目前沒有不便之處。
很多規格討論,都不切實際。如果沒有海報輸出需要、高品質印刷、寫真、婚紗等。m4/3絕對夠用。
最後問題可能出現在鏡箱造成的鏡後距,也和造鏡工藝有關。
所謂同等,4/3和full frame我們從兩個意義上看,等效焦距光圈看這兩點上4/3有無真的做小。
等效焦距O家X2,以神鏡ZD 7-14 4.0 和 NIKON 14-24 2.8比較,
7-14的確小了點也輕了點,但要知道,O記只強調等效焦長X2,莫忘記其實光圈也要X2的等效,
因此,實際上7-14 4.0光圈徑應該是只有等效FF的8.0,這樣看來NIKON 14-24 2.8的光圈,整個大好幾級。
9-18確實是作小了,但同樣問題就是,光圈等效後,FF沒有這麼小光圈的鏡頭可比。
神鏡 ZD 14-35 2.0,其實要視為等效4.0光圈的話,比EF 24-105 4.0要大要重。
望遠神鏡35-100 2.0在等效中已經是最大最貴最重,比起S、C、N家70-200 2.8都大貴重,
但其實等效光圈4.0的話,SCN家全部都小一號了。
ZD 50-200 2.8-3.5則是我認為唯一可以算是PK的,SCN來說100-400、80-400、70-400都要大貴重,光圈則為3.5、4.0-5.6不等,等效光圈ZD則是5.6-7.0,雖然仍然無法相比,不過也顯著的小了一號。
無法把鏡頭作小4/3一改為M4/3整個世界大變。小片幅透過大幅縮短鏡後距,整個鏡頭小到一個不可思議。
例如ZD 45 1.8,不論等效光圈FF 90 3.5,或是直接45 3.5 基本上,類似焦段的FF定焦沒有等效3.5這樣的焦段,FF定焦鏡至少光圈要做到1.8才有意義,但就算比SONY/MINOLTA 50 2.8來說,和M4/3等效的或者直接比較都有顯著作小很多。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