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終於重返O家了(EM5,EP5&EM10),文雜圖多請慎入!

大大您謙虛了,您的技術,您的照片真的會讓人想勸敗下去...真毒呀
x14-42在室內有這樣的表現很不錯了,我也學到了您用的技巧..用s模式
接下來就是考慮要搭0家kit鏡(我也愛拍微距),還是以輕小為主的x14-42了...
20mm我會繼續用下去的...
大大也要不定期更新照片哦...
您跟另一位轉到f家的咩娜媽媽真是我們的學習指標呀....
本來有興趣敗一個MAL-1來為60/2.8 macro 鋪路,不過總覺得
那個類似手術用的小蛇管大概只能拿來拍50元銅板..

但是剛好又看到這一篇
分享DIY微距攝影燈,類似(OLYMPUS MAL-1 微距臂燈)
想想一個只要120元,而且或許光源可以比較發散,所以買來玩玩看好了.

很快就收到了.其實東西並不小耶!跟鏡頭蓋比較看看:
而且那兩條管子不是很好定向,會跑來跑去.果然是一分
錢一分貨.



再次請出澳洲原裝進口大袋鼠來過聖誕節.相機是E-PL5+20mm+單腳架,
使用M模式,白平衡設為{陰天}
(這樣有沒有像黑麵大的人像教學呀??)




兩個蛇管全出力直打....好像太慘白了.還好現在不是農曆七月.



那試試看一個蛇管對臉,另一個對著旁邊的牆壁(也算跳燈嗎???)



反正也是好玩啦~~大家可以玩玩看.如果覺得不好用...嗯~還可以拿來挖耳朵時用.
剛入手的新機+新鏡頭EM5+17MM F1.8,真的很棒!!!
每家單眼廠商都會出兩支Kit鏡,一隻標準變焦,一隻望遠變焦.而且現在
Kit鏡雖然都便宜,不過還是會附上基本的防手震功能.可能也是因為Kit
的光圈都蠻小的.

望遠變焦的kit鏡,像是Nikon 55-200 VR,Canon 55-250 IS還有
m43中隨著G5一起上市的45-150/f4~5.6這支鏡頭.這些都是很便宜
的廉價鏡頭.

當這隻一出現時,我決定把45-200賤賣後換成這隻.主要也是因為重量
立馬少了一半,只剩下200g重.畢竟望遠鏡頭平常用到的機會真的很少,
如果太重,還真是不想帶它出門.當初選擇銀色鏡身,搭配GX1或是E-M5
都還蠻好看的.



除了鏡身比45200輕了許多,這顆鏡頭的機身品質也很不錯,變焦與對焦
環的順暢與緊密,真的都比45200好了不少.依據測試數據,45-75mm焦段
的中心畫質都在Excellent以上,尤其在75mm的中央與邊緣畫質,更是平均.

我自己覺得,其實並不是每次都要帶廣角或是標準變焦出門,畢竟日常生
活裡也沒有那麼多東西可以用到廣角來拍.剛好現在有兩台機身,所以一台
裝20mm的話,另一台則可以考慮裝上45150或是45/1.8.這樣還是一個
小包包就可以出門了.

45150要拿來幹嘛呢?最近對焦距離90cm,光圈最大只有f/4,所以室內是
完全用不著的.讓我想想看....

(1)當然是拍拍遠物,不是每個地方都可以用腳變焦的




(2)壓縮空間,將遠物一起拉近






(3)散景突出主題...不過這顆光圈不大.




(4)去掉奇奇怪怪的背景,只求簡單的構圖




(5)保持距離,不要干擾到被攝物
今日相機的高ISO可用性,除了RGB雜訊的高低,對比與彩度的衰減也是
蠻重要的考量因素.畢竟很多小感光元件相機雖然號稱高ISO可用,但事
實上經過機身的抹寫,很多顏色與細節都變差了.

E-M5感覺在高ISO的JPG直出,都比手上現有的Nikon D5100與P家的
GX1來的好很多,所以高ISO的可用加上不需轉檔的方便性,會讓人不太想
再帶其他相機出門.但事實是真的如此嗎?

參考Dpreview的 Studio Shot Comparison 測試結果(點擊連結)

三組相機的組合是
1.D5100+Nikon 50mm F1.4G
2.E-M5+Olympus 50mm F2 Macro
3.GX1+Olympus 50mm F2 Macro
都是1600萬畫數.

先看看ISO1600下,RAW檔轉出的測試照片

1.Nikon D5100

2.Olympus E-M5


3.Panasonic GX1


其實縮個圖,三台相機都還不錯.自己放大來看的感覺,D5100佔著較大的感光
元件優勢,拍RAW檔還是比較乾淨.不過E-M5的對比與彩度則較討喜.GX1的顆粒
就較粗了,色彩飽和度也低了些.

來看看在各種ISO下用RAW檔紀錄,三台機器的表現.

1.ISO800,左下為E-M5的JPG檔作為比較


2.ISO1600,左下為E-M5的JPG檔作為比較


3.ISO3200,左下為E-M5的JPG檔作為比較


所以以JPG直出的話,其實在ISO800以上就已經有抹掉不少,EM5人臉上的網格
也都變成線條了.不過以JPG的表現,ISO3200並沒比ISO1600差很多.縮圖銳化
放在螢幕上都算是還好.很介意畫質的,還是拍RAW檔吧!不過各家在ISO1600
以上的躁點都蠻嚴重的.

可以點擊參考 {Mr.OH講座},蠻好的技術說明.

來看看在各種ISO下用JPG檔紀錄,三台機器的表現.

1.ISO800,左下為E-M5的RAW檔作為比較


2.ISO1600,左下為E-M5的RAW檔作為比較


3.ISO3200,左下為E-M5的RAW檔作為比較


ISO800時,EM5的JPG還保有相當的細節,NIKON就抹得一塌糊塗了.
從ISO1600開始,三台的畫質都有明顯的衰減,不過高ISO的JPG表現,
還是EM5略強一些了,字體也都還可以讀得清楚.

雖然本身用Nikon就是一直採用RAW檔拍攝,因為Capture NX的確是蠻好用
的軟體.但是如果考慮到EM5或是GX1也要拍RAW檔....那轉檔的不方便還
真是頭痛呀!(Viewer 與 Silkypix),但還好Silkypix可以自動校正GX1
的變形與色散.
不過上網查到的資料常常會被攻擊的是其正確與代表性,所以還是自己來
測試看看好了.

當然,Cybercat 大的比較才是真的專業..
Check Here

相機: Panasonic GX1(不是E-M5呀?因為E-M5的高ISO直出已經不錯啦!)
鏡頭: X1442 kit鏡
相機設定: 標準模式,NR-1,RAW+JPG輸出
軟體:Silkypix Pro 5,只有加入鏡頭校正,未調其他參數

先看看在ISO1600時,JPG檔與RAW轉檔的差異吧!
(上:JPG,下:RAW)



然後看看在ISO3200時,JPG檔與RAW轉檔的差異吧!
(上:JPG,下:RAW)



雜訊通常分為兩種,一種為近似脈衝雜訊的雜點,大約是1個畫數大小.
另一種通常散佈在紅藍頻道,大小可以達數畫數.所以我們也來比較一下
藍紅色區域的截圖.

ISO1600(左邊是JPG,右邊是RAW)


ISO3200(左邊是JPG,右邊是RAW)


新版的Silkypix感覺蠻不錯的,這也是P家相機的內附標準軟體(但是是SE版),
使用上也有很多整合型內建功能,加上可儲存調整參數與批次處理,不難上手.
點擊可參考介紹 Silkypix Pro 5

支援的相機也不少,不論是Nikon D8/600,Fuji X-E1,Pana GH-3,Oly E-M5
甚至是Canon 6D/EOS M. Sony RX-1等 支援表

藉由RAW檔輸出與處理軟體,一台不到萬元的GX1是不是感覺有升級到廉價版
E-Pen相機的Fu呀??
看了您的照片與器材介紹,對EM5這台相機是越來越喜愛了

讓我想把N家系統出清換成O家的EM5 XD

原因無他,實在是因為單眼的重量和體積真是讓人不想帶出門,而且就顏色來說,我也比較偏向於O家的顏色

目前手上有D7000和D3100
鏡頭有T17-50 T70-300 VC N35 1.8 N24 2.8D

在考慮要不要只留D3100和N35 1.8,然後把剩下的器材出掉換成EM5 kit+17 1.8這個組合

如果是您的話,您會如何選擇呢?
staralex07 wrote:
讓我想把N家系統出清換成O家的EM5 XD
原因無他,實在是因為單眼的重量和體積真是讓人不想帶出門,而且就顏色來說,我也比較偏向
於O家的顏色
目前手上有D7000和D3100
鏡頭有T17-50 T70-300 VC N35 1.8 N24 2.8D
在考慮要不要只留D3100和N35 1.8,然後把剩下的器材出掉換成EM5 kit+17 1.8這個組合


S兄,您好:
說真的,您的問題也是我這N家用戶的痛.我一直信賴N家的鏡頭,習慣N家的顏色,喜歡N家軟
體的操作,但這也是我後來包袱的來源.就算已經送走了一堆老鏡,目前我的包袱也不會比您
的輕多少...

全幅:D700+N2485VR+N20/2.8+S50/1.4+SB-800閃燈
APS-C:D5100+N35/1.8+N18200VR
以前年經時可以背這些東西出國,爬山...現在不行了.

D7000賣掉,就代表T1750(二代嗎?),N24也必須說再見,因為沒有鏡頭內建馬達.
D3100如果要清掉,可能賣價會覺得損失很大.畢竟Nikon入門機的規格進步的還
真快.

D7000是台好機子,可以玩離機外閃,還有雙轉輪的方便性,只是它也真是蠻重的.

我自己還留著全幅設備,是因為D600與D800E讓我看到更好的未來,這點我不確定
m43是否有瓶頸.不過Sony RX-1證明了全幅也可以做到很小,但是耐不耐用就不知了.
(才剛剛說完,D700就被老同學給要走了...)
APS-C我留著在家裡拍東西,我喜歡拿來搭配50/1.4.雖然m43的對比式合焦很快,
機身與鏡頭都可以用120Hz取樣,至於是否有精確地對到你要的點,那就不一定了.反之
DSLR的相位差對焦雖然不頂快,但是對焦點一定是要合焦才能照相的.APS-C加大光圈,
頂適合老人家在家裡慢慢地拍拍東西和影小朋友.

原理可點擊參考 {夏崑岡}

如果您常常出門拍照....我的建議是忍痛全清了吧!留著D3100+N35,可能最後還是
多佔著防潮箱的一角.我個人的感覺,玩MILC就該是持雙機,小機身加小定焦才真是把
照相的品質(指生活上)與樂趣好好底發揮.以往一個鏡頭的重量常常就勝過現在的機身
+鏡頭了.如果您真的被騙進來OMD,一定會忍不住弄顆25/1.4,到那時您可能根本就忘了
防潮箱中還有D3100與N35了.誇張一點的說法是,現在出門沒有帶Smart Phone和
20mm/1.7就沒有安全感呀!

再舉幾個例子吧!您看看是否可以激起您的認同:

(1)遇到複雜光源或是背景中,全區測光不見得會是您要的結果.甚麼遇暗減暗,遇亮加
亮的..雖然D7000的雙轉輪也很方便,但是OMD的雙轉輪卻可以在同時調動光圈與快門
的時機,在螢幕上看到照片的即時結果.

(2)如果類似用陷阱式對焦,OMD沒有對焦點的限制,您可以先在觸控螢幕上決定對焦"框"
來預設構圖,而不用像傳統DSLR,要對焦點合焦後才再重新構圖.

(2)拍小人或是小貓小狗,當你舉著相機對著他/牠們時,常常主角就分心或是嚇跑了.
一樣先定好構圖與焦點,翻平螢幕後用自拍模式.可以一邊跟他們互動,然後悄悄地把
他們拍下來.
這是用45mm/1.8來拍我家那隻超怕相機的笨狗


希望有稍稍地幫到你了.

大大的意見與詳細的分析,確實幫了我不少

沒錯如果出掉D7000,T17-50 (A16 2代), A009和24/2.8D勢必要出掉

會打算留著D3100是因為他二手價也剩沒多少,快門數也已經有20K以上了,乾脆留著當備用機

35/1.8留著的話,偶爾也可以用用或借朋友,如果將來有需要,收一顆二手的18-55或是18-105也是不錯的



就您提到的m43對焦方式,以您的使用經驗來說,準焦率和APSC相比又是如何呢?



依我目前的情況來說,我還蠻常出門的,特別是逛街和到餐廳吃飯拍食物

N家的單眼雖然手感和操控性好,但是背在身上或掛脖子上也是種負擔

而且到餐廳吃飯,拿著那麼大台的相機出來拍,拍完就會發現沒地方放或是很擁擠,除非收回包包裡

搞得我很忙 哈哈哈


最後想請問您關於定焦鏡的選擇

先暫時不考慮25/1.4這顆,雖然他的散景和成像都很棒,但50mm的視角對我來說總是有那麼一點不好發揮

所以只剩下兩顆定焦可以選擇 17/1.8和20/1.7

對於這兩顆您有什麼看法呢?

使用場合有日常生活,餐廳用餐,街拍


在這邊先謝謝您了
不客氣呀!有錯的地方也請您不吝指教.

staralex07 wrote:
就您提到的m43對焦方式,以您的使用經驗來說,準焦率和APSC相比又是如何呢?


->APS-C是用光學相位差的方式來判定合焦,成像是一點,所以理論上應該是合焦點就是對焦點.
不過大光圈下的焦平面很淺,所以一點點移動都會造成合焦的困難.而m43對比式是用數位畫面判定
的方式,本身是一個對焦"框",所以可能小地方的對位不會是那麼精確,對焦框的大小應該也會影響
對焦的速度吧?而且在弱光環境中,感光元件會因為感光度提高所產生的噪點,造成對對比式對焦
有些影響...不過從構圖和對焦的關係來看,我自己是比較喜歡m43的方式.也沒有所謂對焦點的限制.


staralex07 wrote:
而且到餐廳吃飯,拿著那麼大台的相機出來拍,拍完就會發現沒地方放或是很擁擠,除非收回包包裡
搞得我很忙 哈哈哈


->是呀!一點都不優雅耶!尤其是去高級一點的餐廳用餐時.

staralex07 wrote:
先暫時不考慮25/1.4這顆,雖然他的散景和成像都很棒,但50mm的視角對我來說總是有那麼一點不好發揮
所以只剩下兩顆定焦可以選擇 17/1.8和20/1.7
對於這兩顆您有什麼看法呢?
使用場合有日常生活,餐廳用餐,街拍


->您是否不常拍人帶景呢?不然25/1.4的焦段應該是和您的N35相近呀?許多前輩
都說大奶和小奶都是必備的逸品呢!!

關於那兩顆鏡頭的建議呀~這有些太主觀了,請容我們私下討論吧!不過街拍該都是很棒.

Have a nice weekend!!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