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真心想知道,好鏡頭到底能拍得多好?

凱特林 wrote:
這是我用1442ki...(恕刪)

這是我一直收藏著的一個網址.
鏡頭是某顆的確談不上便宜的鏡頭,但內容怎麼看應該都只是普通的生活照
品質好一些的鏡頭效果如何您就自己感受看看吧.
按此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ASRAAM wrote:
鏡頭是某顆的確談不上便宜的鏡頭,但內容怎麼看應該都只是普通的生活照


ASRAAM兄啊,
很多人就是因為這位老兄才掉入淺景深(錢井深)的泥淖中而無法自拔啊.......



這不是害人嗎?!
http://tw.myblog.yahoo.com/sanjing-sobar
marcowuu wrote:
http://www...(恕刪)


雖然也不贊同高價鏡才能拍出好照片...
但也不贊同kit鏡是用心拍就是好鏡的理論....

flickr上的那些kit好圖....
通常是高手加上精選才貼上去的吧??
先不論構圖取景技巧...誰知道照失敗的有幾張?


光圈小....沒上閃燈在昏暗的場景失敗率頗高
有時候這些場景的照片是高價買不到的......不是嗎??
拍的到好照片比照片拍的好重要多了!!!
這是個不難回的題目。
光學設計有很多要克服的問題。各種像差,色差,失光,內反射抑制,尺寸,光圈大小,光圈形狀,等等。基本上越貴的鏡頭,在處理越極端的狀態光線環境的能力越強。同時,對攝影者在畫面美學的藝術表現能力寬容度也越大。

所以,一般只是在正常環境下照照片的人,一般鏡頭就夠了。

但是,對那些拿鏡頭當畫筆的,對自我藝術層次的提升有期待的人,越好的鏡頭有越寬廣的藝術表現力。

當然啦,像我這種自爽派...單純只是爽而已。

十多年前contax還健在時,她們老愛選一些光線晦暗,色彩極糟的照片當雜誌廣告。原先我搞不懂,別人總是拿美麗的,溫馨的,或極銳利的,或驚人色彩表現力的照片當廣告,為什麼contax反其道而行呢?後來系統換完一輪(幾乎所有主要光學廠商)以後才了解,contax就是故意拿一些天氣糟到極端狀態的,又難以用鏡頭描寫的材質,作為他們蔡斯鏡的優異表現力的展示。

記得當年o牌也是拿一張暮色都市建築照當廣告。基本上也是展示在暮色之下,o牌的鏡頭依然保持優異的描寫力。

曾有某日系極知名相機廠商,拿專業攝影照片材質庫的照片當摺頁廣告,真是擺明了欺騙消費者。正好小弟當時最大的樂趣就是蒐集國外專業賣照片的廠商材質庫。所以就逮到他們搞這種惡劣技倆。

凱特林 wrote:
感謝各位大大的說明,讓我的小朋友可以在口袋中住得更久(其實,大概會敗到別的地方去了。)

可以敗些好的攝影書來看
我覺得好的攝影書比好的鏡頭更有價值
推給新手這句話.....
""我覺得好的攝影書比好的鏡頭更有價值""


對於新手
也推"吉米王"的這本入門書 ""DSLR數位攝影完全講座""
拍的到好照片比照片拍的好重要多了!!!
我一直在告诫自己,别烧器材, 感觉和技术比器材更重要。
但是器材也是有影响的,所以我升级器材只为一个目的:更好的适应性,即能不能把你要的画面拍下来。至于成像细节,这不是我追求的,我的照片不会放到很大去办影展,多是PO到网上和朋友分享。

机身方面主要考虑:
防抖和高ISO:可以提高快门相对较慢时(比如长焦拍摄和弱光下拍摄)的出片概率。
对焦性能:更好的对焦性能可以抓住更多的瞬间,提升拍摄的爽快感。
防水防尘:让我在各种环境下都很安心。
轻便: 让我携带相机时没有负担,大大提高带相机出门的欲望。
没有哪个机身可以兼顾以上所有,所以我选择E-P1 + DSLR
镜头方面主要考虑:
焦段:。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焦段去拍摄。总不能拿28mm去打鸟吧?
光圈:更大的光圈可以提高光线不足时的适应性,同时对景深的控制也很重要。但是,大光圈通常意味这价格高很多。
对焦性能:同机身。
防抖:同机身。不过我都买防抖机身,所以镜头不用考虑防抖。
微距:拍微距,专门的微距镜头是必要的。
轻便:同机身。

没有哪支镜头可以满足以上所有,所以多个镜头的组合是必要的。

obicome wrote:
對於新手
也推"吉米王"的這本入門書 ""DSLR數位攝影完全講座""

這本我也有
個人覺得這本相當淺顯易懂,
尤其在構圖這一章節的說明十分簡潔
很快就能上手,
新手在閱讀上幾乎沒什麼難度
除了這一本
個人還推薦
"數位攝影的光與影"...談光影與測光技巧
以及"攝影師之眼"......談構圖,內容要花點時間才能消化
有時書中談到的內容剛開始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
等到玩一陣子之後,再翻翻書中的內容才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因此最近準備再把這幾本書看一遍
如果只是單純的對鏡頭來比較
排除外在影響的因素
也可以參考原廠提供的MTF表
從那裡也可以取得一些鏡頭本身解析能力的資訊~
感謝各位大大的說明,讓我的小朋友可以在口袋中住得更久(其實,大概會敗到別的地方去了。)
問這問題到不是因為很想要買銘鏡--現在目標鎖定40-150kit而已,而是因為自己三不五時地拍出一些照片,都覺得質感好棒(沒有大頭到以為作品好棒),因此常常思考那個價位十倍以上的鏡頭,到底是能拍出什麼偉大的感覺。
自己因為大部分都拍光圈先決模式,對kit鏡不滿的地方就是光圈不夠大。再加上買了一台沒有防手震的420,在光線不佳的時候,把光圈開到最大、EV調到最高、ISO調到我還能接受的800時,仍然會有怨念。
接下來,恐怕換一台有防手震的機身、買閃燈或是腳架(不想揹)應該才是木眼的我的正道吧。


樓主的器材路線跟我真像~
我也是用420, 最近也剛買40-150~

就40-150而言, 我只能說買了一定會有遺憾, 但是他的好並不會輸給這個遺憾!
為啥說有遺憾呢, 一般陰天下用ISO400,在望遠端安全快門就不太夠了~
純手持拍攝失敗率頗高, 另外望遠端畫質會鬆一點, 開放光圈的週邊細緻度也會降低~
這在放大檢視的時候可以看得出來.

但是,如果不是針對特定主題的拍攝,長鏡的使用率是遠低於正常焦段~
這時40-150就很好隨身攜帶 (在上去的長鏡都是很有份量的傢伙...)
如果取景的方式ok, 長鏡所帶來的立體感與景深也會遠強過細緻度的損失.

另外如果樓主想換機身,或許可以再等等~
我420用下來也常常感覺缺少防手震與高ISO能力~
但是除了這之外我覺得420並不輸目前台面上的機種太多~
由於缺少這些功能,很適合練習基本功~(手持穩定度,對環境所需的ISO,EV調整等)
或許等到下一代的機身出來時,用上新的處理器,甚至是感光元件時再換會是個比較好的時間點.

我變邪惡了喔~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