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3

千萬畫素DSLR的戰國時代中,我默默選擇了Olympus E-1

所以他是很了不起,值得崇拜的人囉?

那您是他的粉絲嗎?
123456789012345
miyagi wrote:
我們還是依照我們熱愛攝影的初衷吧,
大家都是愛om的顏色,
才來這邊討論、研究的...(恕刪)


OM系統跟Olympus E-System的顏色差很多
OM的發色在底片時代沒有這麼濃艷

純路過 ... 請繼續 ...
cedric8tpe wrote:
所以他是很了不起,值...(恕刪)


Google了一下,幾個知名討論區變成重災區的原因,原來......都其來有自...(怒)
難怪最近Herman兄有感而發.....。

還是希望看到Olddo兄的作品。非常感謝!
挖...幾天沒上這篇,怎麼搞成這樣...
“Cudacke“高明喔...
想必在友站經驗值不低.

Cudacke拍的照片,給我的感覺其實跟“ginoup“說得一樣.
拍照嘛...
記錄下值得感動的那一個剎那,就這麼簡單.

不必為了這種事,酸來酸去.

靠自己實力敗家,才是王道!!!
好不容易找到一塊淨土,又剛好看到有興趣的討論文,努力學習先進的經驗
前面2/3受益蠻多的,漸漸就有離題的文章陸續出現?
本文的標題是"千萬畫素DSLR的戰國時代中,我默默選擇了Olympus E-1"

可以針對主題發言或貼圖嗎?
太深入的討論,我這新手實在難懂,只渴望看好圖多學習
我也想跳E-1,只是已經衝動敗入E-330,只能勤練基本功

有興趣討論"透視"/"空間"/......等進階層次,可否另開主題,讓這個討論回歸主題!!!
毒梟O大的受害者報到
偶的人生初DSLR就這樣獻給E1了

試拍了一下 真不是蓋的
這樣說有些失敬
和之前用的panasonic FZ30真的有差
特別是NOISE
晚上雖然用上ISO800
是不是因為CCD比較大片
E1的NOISE是也有 可是 真的比較"自然"

看了這麼多鴉片
發現O大的顏色 尤其是銳利度
明顯比其他E1用家高很多
如果不是後製
請問是不是要把E1的SHARPNESS和CONTRAST調到超高呢
拜託洩漏一下嚕
哈哈哈,小弟崇拜的攝影家並不在國內

所以不是任何人的粉絲喔

既然大家都在貼圖了,那小弟也來共襄盛舉一下好了

別看我這樣只會打嘴砲,小弟也是OLYMPUS.E-1早期的用家喔



不好意思第一張就讓家貓獻醜了,配合FL36也可以打出這種背光的效果喔



誰說E-1照出來的人像就一定要得肝病,參數調一下,EV調一下一樣可以粉嫩粉嫩啦



稍為給他過曝一下,失焦一下,也是另一種味道的呈現囉



E-1對焦慢...嗯...跟C,N比起來是慢很多啦,不過要凝結躍動中的水滴還不成問題啦



喜歡照LIVE現場但又怕不能打閃燈嗎? 50-200給他敗下去就對了啦



誰說測光都一定要十分精準的,偶爾給它失測一下也不失為一種特殊的風味啦



拍花草那對E-1來說比吃飯還簡單...開CS2.對比+1給它照下去就對了啦....




順便再提一下,大家都說E-1的高iso爛到跟狗一樣

小弟上面的照片有九成都是開iso800在照的

能不能接受就看大家眼睛看到的感覺囉


不好意思獻醜了...先開溜囉,以免等一下被圍剿
看了後續的文章,
告訴自己試著換個角度想~~

或許 Cudacke 的好意,
是提醒所有的人,O家相機的色彩雖然可能是真實的,但也有可能是個神話,
不要認為入手 E-system 就會有那麼豔麗濃郁的照片!
這樣,或許能稍稍體會他的心意吧~~~

對我而言,攝影上的專有名詞,諸如透視感、立體感這些有的沒的,
這些「名詞解釋」的實際定義,我完全不懂。
太多人想拍照,並不是為了合乎攝影上的定義或規章,
為啥一定要這麼堅持哩?!
倒不如來問我醫學名詞,我就比較會掰了......

即使我現在這麼想買這相機,
但我仍未急切地硬要去搞懂所有名詞的定義,
因為這些名詞對我來說就是幾個字,沒有多大意義,
每個人看事物都會有不同的感覺或形容詞,
為啥一定要天下統一才能算數哩?
譬如那些鏡頭換算之後等效......這一堆,我只有一點點模糊的概念,
從雜誌上偶爾看過罷了,
我甚至還沒去弄懂是不是自己要買相機時,還需要買啥鏡頭等等。
因為我知道以目前O家DSLR的重量,一直是我考量的因素之一,
我不希望自己買了之後只因為背著太重,就放它在家裡孤單過日子。
等到我決定要買的時候,我再去多搞清楚一些鏡頭的區別都不遲~~

而且重點是,
在我看來,或許我能用比較阿Q的態度來讓自己面對某些人比較幾近的言詞,
不過說實在的,我心裡可從來沒有認為今天我手上相機換了E-1,
就能拍出像O大那種照片,
或許某天如果我真的這麼想證明他拍出來是不是像貼出來的這麼豔麗且真實,
就自己背著 notebook ,
到他那去找他,然後叫他當場拍,當場拿到我 notebook 讀出來,立刻可見真章,
如果跟我現在所看到的都一樣,難道我要磕頭三鞠躬告訴O大我錯了嗎?
我相信O大不會這樣對待我的~~
但如果不是像現在貼出來所看到的照片,我要取笑他嗎??
或許O大會容忍我這樣做,讓我取笑一個鐘頭吧~~
BUT,在取笑他之後,我能得到什麼?!
一時的暗爽而已,對我自己的技術一點幫助也沒有!

要貼成像差或者構圖差的照片上來告訴人家,或者用批評的言論來教訓別人,
O家的相機不是萬能嗎?
其實我更希望聽到所有使用者真切地說出相機的缺點,
這樣反而能讓我知道問題有哪些,在我買相機時,才提供更多參考的方向。
您選擇了用這樣偏激的言論,
只是讓我反而更得不到正確的資訊(不論缺點或優點)....
讓人更悶~~~

我從一開始就不會認為O家的相機一定會是完美無缺的,
也從沒認為今天我拿了同樣的相機,隨便快門按按就能拍出同樣的照片,
更不會說其他品牌的相機就是爛、就是差之類的,
我只不過從眾多品牌中,挑出我自己欣賞的、喜歡的來使用,
這裡有貼照片的人,沒人把O家的相機吹捧成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
真的不需要執著於某些言詞或觀念,要所有人都認同的!!
Wenny's 溫馨小築 http://blog.xuite.net/wenny.wu/index/
cedric8tpe wrote:
少了透視感(遠景和前景同樣亮麗清晰)


基本上,遠景和前景同樣亮麗清晰並不是少了透視感的主要原因。遠景和前景同樣亮麗清晰也可造成透視感。例如 Cudacke 拍的 http://www.dplab.org/images/xxx/tx39.jpg 這張就已經有透視感覺。

Hades Jin wrote:
我也常在想別人所指的空氣感是不是在指這個....


空氣透視感是指一張照片感覺好像透過一層薄薄的玻璃看過去。這種感覺常用老鏡的人應該都會有感覺。並不是說模糊,也不是說手震,但是就是有一層東西在照片上。而通常越遠的東西顏色會越失去 - 不管是暖調還是冷調。

Cudacke wrote:
這樣阿,那如果要色彩沒有鮮豔到噴油的,也可以阿~


我認為,色彩要鮮豔濃郁,任何機種都不是拍不出來,連色彩平又淡反差普遍又偏低的 Canon 鏡頭,都可以在非常棒的天氣,非常艷的底片,以及光線非常合作下,照出非常鮮豔的照片。端只是看是否使用者會用該項器材。況且現在的數位技術進步到一個程度,讓 "光學" 的鏡頭在色彩上普遍被後製取代。以前徠卡味底片機真的只有徠卡機上才可能出現,但是現在隨便後製都可做到。拍照的人只要修圖技術好,說沒後製大家也看不太出來。

cedric8tpe wrote:
所說的透視是指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發展的...........

我認為透視感在早期西方繪畫較為重視,而相對的中國傳統繪畫多數比較偏重於空氣感。從 Renaissance 到 Post Impressionism 都可以看到一些作品有強烈的透視感。

Cudacke wrote:
那個 "透視" 的定義,
是受拍攝距離影響喔,
跟用什麼像機, 什麼鏡頭, 什麼焦長, 沒什麼直接的關係.

跟相機感光界面以及光有關係。
透視感會讓人有 "主角站在畫面前" 而不是 "主角在畫裡" 的錯覺(畫清楚,主角也清楚,所以遠景也要深,而不是單純前景深)。但是主要還是要看鏡頭設計以及很多東西。例如底片也是其中之一。由於底片是化學藥水透過曝光而造成化學反應,所以有些反應較多和反應較少可以更強烈的展現出透視感。因為不同光的折射斜角,都可以造成一些不同程度的反應。
而數位感光元件因為只能顯示 0/1,也只能接收直線光線,所以要造成透視感唯一的方法只有鏡頭外光的角度及反射不同,造成 "主角站在畫前" 的感覺。
  • 53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3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