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ub wrote:
是沒錢買新鏡Satu...(恕刪)
不要客氣,真的很棒。其實,我越來越能察覺為何有些先進對新一代Olympus頗有微詞的原因了。我個人的觀察是,從E330開始,Olympus的相機發色,以前被稱讚如底片一般的效果,似乎逐漸轉變了,相反的,所謂的數碼效果越來越明顯。
我今天尤其有感觸。因為我把五年前用Nikon D70所拍的照片翻出來。我簡直不敢相信,我好像看到了今天E3一般的效果,幾乎同樣的犀利,同樣的立體浮凸(拍得好未修圖情況下,只有顏色比網站上看到的E3相片稍微淡一點,我當時都是用大三元的頂級鏡頭,大概有所加分),讓我非常納悶:假如我所看到的E3竟是近似五年前的D70影像,那我何必花大錢買它?
我曾經把D70所拍的數位檔案洗成照片,說實在,原本在電腦螢幕上看起來頗滿意的影像,洗成照片之後,和135底片有段不小差距,尤其是色彩的綿密度和階調的細緻程度,更是難以相提並論。我也曾把E1的檔案洗成照片,看起來就比D70好不少。我不知道E3洗成照片結果如何?但如果它的數位影像,讓我感覺像D70,那我對它真的要有所保留。
隨著個人經驗累積,我越來越了解你為何固守E1,為何要在意E3的CMOS動態範圍究竟有多少。看到你用E1加老鏡拍出來的成果,我覺得比較接近我對底片所存留的印象。看來,我還需要好好鑽研E1,不要東想西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