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p wrote:
說實話, 看到這個消...(恕刪)
個人有兩種推測
1. 單純的高低配置: 就像新聞稿所說的那樣, 高端以原系統維持, M4/3作為低端產品進軍DC市場.
2. 全面去反光鏡: 這大概是所有O家用戶最不樂見的狀況, 但對O家未來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先決條件有兩個
首先是EVF或LCD取景的性能足以滿足人眼的要求. 以現今電子科技的發展速度看來, 要滿足人眼應該不難. 至少比要克服因為反光鏡而衍生的各種問題(鏡後距離, 鏡頭設計, 機身大小等..)要來的容易.
其次是去掉反光鏡後的機身性能不能太弱, 至少在對焦速度上未來M4/3頂級機必須要能保持今天E-3的水準.
不過對這點能否實現個人持保留態度.....
單反相機問世至今已有不短的時間了, O 與 P這次的嘗試也許能帶給我們驚喜.....

LCD對焦究竟能否完全取代目前的光學觀景窗的功能?
在節省成本與輕量化的考量下,一部相機沒必要裝下兩個功
能一樣的不同機件,然而以我目前所使用的E520來看,雖然
LCD對焦提供某種程度的方便,比如透過LCD放大的功能進
行精準的手動對焦等等,但是LCD的成像品質與畫面遲滯的
問題是現今LCD對焦很大的致命傷,因此除非未來的M4/3
能夠推出功能強悍的全新LCD對焦機構,否則在可見的這幾
年裏光學對焦的功能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m4/3充其
量只不過是可換鏡頭的dc,應該也成不了氣候
再者,抽掉光學對焦機構與縮減鏡頭口卡雖然可以減少部份
機身與鏡頭的重量與體積,但如果單從這方面作改變將無法
帶來革命性的輕量化產品,要達到這個目的還需要全新的機
身電路結構與不同的鏡頭材料和光學設計技術的配合才能
夠達成.舉例來說,假如光學對焦機構重量為100g,對於
E420來說,重量可以從375g降到275g,減少的幅度似乎很
可觀,但是對E3來說九百多克的重量只能減少到八百多克,
就算E3的五稜鏡比較大,對相機的重量貢獻也沒有多多少,
真正造成E3沉重機身的來源應該是內部的電子元件與線路
配置.現在4/3系統相機沒有人會抱怨E420太重,但對E3的
重量就頗有怨言了,如果我們擴大比較的範圍,更可以發現
E3與D700兩者重量其實相差無幾,另外,O家的銀線鏡與
HG等級的鏡頭和C家或N家中高階鏡頭的重量也不分軒致,
因此4/3系統所謂的輕量特性,在中高階機身與鏡頭上完全
看不到優勢,所以只更改相機光學機構只能在初期看到輕量
的優勢,之後的發展很快就會碰到瓶頸,比如目前的4/3系統
,因此,真正要輕量還是要從機身電子線路與鏡頭光學設計
提出革命性的概念,使用更少的鏡片,設計出擁有銀線鏡光
學品質及標準鏡重量的新鏡頭以及擁有E3性能及E520重
量的新機身才是未來發展的關鍵,事實上,在其它的產品上
已經可以清楚的這樣的發展軌跡,舉例來說,第一代的行動
電話(黑金鋼)可以縮小到現在掌上型手機,其中一個很重要
的因素在於新電子材料的應用(如MLCC,晶片型電容器以
及電池的小型化)以及相對應的電子線路設計.而現在你我
眼前所戴的眼鏡也從早期厚重的玻璃變成現在的超薄鏡片
,甚至是隱型眼境.因此回到前面所說的,不論是4/3或m4/3
系統,如果要能存續下來應該在其系統的先天優勢下一併提
出全新的機身電子線路以及革命性的鏡頭光學設計才是真
正的發展重點
不過假如 Olympus 想且戰且走, 想4/3, M4/3兩個發展, 順便搭 Panasonic 大財團的便車, 看那個系統大賣, 再下決定發展的話, 這樣用戶更不可能去投資, 想想10年內, Olympus 居然放棄了兩個系統(OM, 4/3) 有誰還會去相信 Olympus ????!!!!
Olympus 剛從 OM 改 4/3 真的也沒幾年, 因為銀鹽系統轉數位系統必須優化設計, 大家還可以體諒 Olympus發明 4/3, 奉勸 Olympus 真的要想清楚, 當年 Canon 改卡口規格, 就跑掉一堆人, 傷透了用戶的心, Nikon 到現在一直不敢改卡口規格, 但也造就出賣出最多鏡頭的世界紀錄, 難道 N, C 和自己的經驗還不夠嗎 ?
的確
對E3等級 - 100g 是沒差別太多
但對E420減個100g 的m4/3
再加上25那隻餅乾鏡 的確就是超殺的組合
所以我認為
M4/3 走向是取代高階DC的方向
藉由機身變焦﹝11個接點﹞ 超輕巧
取消五稜鏡 改用LCD的簡單操作模式
然後配合著開發低階版 便宜 輕巧的鏡頭
這樣的確是很藍海的做法
至於原先4/3系統
應該仍是走向高畫質 低ISO 更好表現的方向
畢竟M4/3就是走輕巧路線
裝個14-35 2.0等級的 就很不速配
而4/3走高畫質表現的 也是要搭配好一點等級的鏡頭
當然
如果M4/3 出個高階版
可以搭上徠卡的M系列 也是在眾家DSLR中 殺出一條血路
不過
我還是很相信O家的眼光
當初的防手震 LV等 也是在許多人嗤之以鼻的噓聲中登場
但是 現在可是用掌聲喝采唷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