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Olympus 7-14/2.8、8/1.8 Fisheye 新鏡正式發表

ddcatt wrote:
我看到coma aberration...(恕刪)

我不就是說那是在比coma aberrration嗎, 這就是彗星像差啊=..=

但是官網偷吃步的地方是沒告訴你FF跟4/3高ISO可用度的差異
14mm F4.0要拍下銀河, 至少要曝光40秒且ISO至少要開到3200 (600/等效焦距 = 曝星空的可用快門時間, 所以14mm約可以開40秒)
但ISO3200這點就是原廠刻意忽略的, 請問FF的ISO3200跟4/3的ISO3200效果都一樣嗎?
如果不對等, 那為什麼兩個系統都要用F4.0來拍呢? 實際使用來說, 用4/3系統肯定會開到F2.8不是嗎?
那麼7-14的coma aberration還會有優勢嗎?
meridian wrote:
那麼7-14的coma aberration還會有優勢嗎?...(恕刪)


我倒不這麼解讀,
不管可用iso怎麼樣,
Olympus是很直接的秀出那支鏡頭光圈全開就是這種品質,
事實上每一支Olympus的高階變焦鏡,解析度與各種像差的最佳點,幾乎都是光圈全開了,
所以我其實用得還蠻放心的,也不覺得原廠有欺騙什麼。

縮光圈對於邊角失光程度的影響比較明顯,但這點可以透過軟體輕易補正,
至於銳利度、像差這些的,如果全開光圈就是工作光圈,那就沒有欺騙問題。
比起來有些鏡頭規格很漂亮,但網站測試時,屢屢說必須縮到F5.6可以改善xxx,
什麼最佳畫質落在F8之類的,那種鏡頭我反倒覺得更有欺騙嫌疑,哈哈。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meridian wrote:
但是官網偷吃步的地方是沒告訴你FF跟4/3高ISO可用度的差異


比較鏡頭 牽連到iso我覺得變數就多了.

同樣拿底片,很明顯7-14 f2.8 會比f4亮一倍.

sensor 一直在進步,曝光技巧也有花招可以玩, 感光能力是個牽扯到解像力的變數.

比如說5DS vs A7S 同樣片幅, 感光能力差異極大. 各有得有失.

又比如E-M5 II high res模式,將會進化到E-M1 II 20mp手持high res. 這樣曝光技巧又突破了片幅感光與解像力的盲點.

看到這新聞, 我就又想到我預訂的阿福10.5mm/f0.95都還沒消息, 會不會人家都已經拿到7-14/f2.8我還在望穿秋水等阿福? 寒假已經過很久了, 春假也過了, 眼看著暑假馬上就要到了.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meridian wrote:
但是官網偷吃步的地方是沒告訴你FF跟4/3高ISO可用度的差異


我也是持相同看法.

4/3(M43)相對於FF的景深优勢讓工作光圈可以開大(取得相同景深),ISO可以比全幅低個大約1又1/3格,也就是當全幅要用ISO3200時,M43大約可用1250應戰--這是我自己同時拿GH4和D800拍攝活動的實作結果(其實1250是勉強的,1600才能得到相同亮度與凍結能力)--因可能有網友糾結在片幅與安全快門的關係上,我直接用"凍結運動物体能力"來表述.

所以當外在條件相同情況下,M43 ISO200/f2.8的弱光sample照絕不能代表全幅在ISO1600/f5.6能拍到的結果(兼顧吃進現場光的比例、主体凝結的程度、閃燈出力/回電時間,最後才是一般人直覺"這樣應該就可以比"的解析度鏡頭光學表現

使用鏡頭與感光元件最終目的是取得影像,評估甲方案能否替代乙方案(例如7-14/2.8+EM1能否取代14-24/2.8+D4<不談D4s>)自然也不能只看局部的优勢(重量/体積/價格/開放光圈畫質等等)

感光元件技術進步不分size,M43進步的同時,更大片幅的表現只會更好,而EM1 mk2即使能手持40MP也必限於靜物,原生畫素的可用ISO/畫質,才是綜效評估的重點.


richard_huangtw wrote:

比較鏡頭 牽連到iso我覺得變數就多了.

同樣拿底片,很明顯7-14 f2.8 會比f4亮一倍.

sensor 一直在進步,曝光技巧也有花招可以玩, 感光能力是個牽扯到解像力的變數.

比如說5DS vs A7S 同樣片幅, 感光能力差異極大. 各有得有失.

又比如E-M5 II high res模式,將會進化到E-M1 II 20mp手持high res. 這樣曝光技巧又突破了片幅感光與解像力的盲點.

jenhoxen wrote:
感光元件技術進步不分size,M43進步的同時,更大片幅的表現只會更好...(恕刪)


同樣的觀點之前就談過一次,
sensor這種元件,請用S/N比來看待它,
當S/N足夠高的時候,比如說iso1600以下,
那麼訊號與雜訊可以區隔得很清楚,出來的影像就可以很乾淨,
不管未來除噪技術如何進步,已經很乾淨的地方不會變得更好,
會有改善的是更高iso的部分。

另外,BSI感光元件也能有效降低雜訊,
但這個元件,在較小片幅,良率是比較高的,這也有利於4/3。

最後,4/3引進的五級防手振,也是得力於較小片幅,所以在懸浮移動上面可以更精確,
除了提高防手振級數,也能做到等效提高畫素數的拼接效果,
這點大片幅未必可行。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ddcatt wrote:
另外,BSI感光元件也能有效降低雜訊,
但這個元件,在較小片幅,良率是比較高的,這也有利於4/3。

最後,4/3引進的五級防手振,也是得力於較小片幅,所以在懸浮移動上面可以更精確,
除了提高防手振級數,也能做到等效提高畫素數的拼接效果,
這點大片幅未必可行。...(恕刪)

BSI CMOS已經有APS尺寸了
不過FF應該還不會那麼快有, 可能三年後看看有沒有機會吧

機身能辦的到的, 鏡頭一樣辦的到

meridian wrote:
BSI CMOS已經有APS尺寸了
不過FF應該還不會那麼快有, 可能三年後看看有沒有機會吧

機身能辦的到的, 鏡頭一樣辦的到

請問指的是什麼?
http://www.dcfever.com/olympus/readnews.php?id=13128&page=1

超快,7-14/2.8已經有評測惹
恩恩,
看來我的GH4 4K錄影廣角鏡解決方案有救了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