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2015 Olympus 新機的期待

A7II + FE 55mm 1.8手持錄影 ..我看比Oly的三軸差多了, 更別提五軸
按這裡檢視網頁


Keswick wrote:
似乎是Olympus...(恕刪)
kanako0605 wrote:
兄臺懷疑的很有道理,SONY大肆澄清此技術與O牌無關,不免會被聯想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行為。

SONY最厲害的就是吸收、整合,把對手技術吸收過來,整合改良,變成自己的。
O牌當初被SONY施了小惠(EM5感光元件),之後就沒有後續消息。

EM1改用P牌新感光元件,個人猜測可能有兩個因素:1.SONY認為我為了你作一顆比現有的強不少,你可以像以前一樣一顆用好幾年沒問題。 2.P牌新感光被證實確實畫質性能都超越EM5那顆,所以又被O牌回頭採用,也是可能因為後續SONY並沒有提供比P牌此顆新感光更先進的給O牌用。

現在,搭配上五軸事件,SONY私下取得O牌技術後,不管有沒有取經使用,後續會不管O牌死活了嗎...


說到EM1,EM1用的也是混合對焦,之前站上討論可能是P感光再去加工,把相位對焦點加上去。
SONY之前的NEX,其對比對焦一直是弱項,遠比後期的O牌弱不少,用上相位對焦後才開始進步,到A6K開始大放異彩。但是EM1同樣使用混合對焦,看起來好像輸給A6K不少,感覺O牌好吃虧阿...


E-M1的感光元件(Panasonic) 相對E-M5(SONY)來說,寬容度稍強,但純淨度和暗部躁訊稍弱。從整體評價來看,無論DXO的評分,還是實際使用的用戶的感受,兩者是幾乎差不多等級的。不過,P家晚出兩年。換言之,其感光元件技術也落後約兩年。【註一】


所以,我猜測E-M1改回P的感光元件,是SONY不願提供新款的蕊心。

附註:E-M1的感光元件(Panasonic)基本上跟P家的GX7、GH4似乎是同一塊,但E-M1和GH4有稍微改良。由於,E-M1感光元件內鍵相位對焦,雜訊會些微偏多。但是,機身又拔除低通濾鏡,畫質會稍清晰一點。

另外,A6000號稱對焦速度世界最快-0.06秒。不過,這是以預先對焦為前提(已經先偷跑了)。實測為0.150秒,比E-M1的 0.138秒,稍微慢一點點而已。但已領先大部分現有單眼各級機種了。其一秒十一張連拍,則稍優於E-M1的十張。不過連拍的緩衝續航力,則輸明顯落後E-M1。最大的弱點是暗部對焦的能力,僅達0EV,落後E-M1的-2.0EV。至於,連續追焦部分較不清楚,但確有實力對E-M1叫陣。在那份D4、GH4、E-M1、X-T1的對焦實測,E-M1使用P家鏡頭,無法展現其真正實力。如果,接上自家的40-150mm f2.8 Pro可能就會改觀了。不過,SONY這款廉價的中階機,有本事尬上高檔的O旗艦,實力不容小覷。

至於,O家和S家是否真心繼續合作,還有一項指標可以觀察:明年O家是否拿到新一代的APCS感光元件呢?...天曉得!:)【註二】

****************************************

【註一】:關於小弟提到「其感光元件技術也落後約兩年」的說法並不嚴謹。感謝Aztec1234兄和Kanako0605的指正。以下摘錄兩位先進之說明:

Aztec1234兄云:「不同廠商感光元件的技術落後/領先的程度其實從推出的時間來算是不準的,畢竟裡面包含了兩個層面: 一是電路設計研發的技術,二是製程的技術。Sony在製程技術上的領先是一定的,畢竟他們的半導體事業是少數還有賺錢的事業群,Panasonic的半導體廠則是出脫到剩沒幾間。而電路設計的能力就很難評價了,因為不同的設計方式會各自有其優缺點,會Suffer到的層面就不一樣。」

Kanako0605兄云:「以推出時間判定技術好壞,其實不太準確,若SONY更晚給EM5那顆,豈不是SONY技術落後,這未必吧。再來,GH4/EM1那顆是有支援4K錄影能力,也可以說是SONY的錄影技術落後P牌不少嚕?」

【註二】關於O家是否取得新一代APCS感光元件,似乎不宜過當的期待。Aztec1234兄有專業的說明。摘錄如下:「Sony的APCS sensor從目前透露出的訊息來看應該比較適合用在攝影機上,包括其畫素數目只有481萬,以及Color-filter的移動方式,對錄影來說這些都比較不會造成影響。但如果用在相機上,可能要觀察在長曝以及追蹤動態物體時會不會有問題。」


https://www.flickr.com/photos/naluwanking/
Oly在2014安靜造相機

我相信E-M5 MK2會是一台革命性機種

各位可以加緊存錢了
Keswick wrote:
E-M1的感光元件(...(恕刪)


Sony的APCS sensor從目前透露出的訊息來看應該比較適合用在攝影機上,
包括其畫素數目只有481萬,以及Color-filter的移動方式,
對錄影來說這些都比較不會造成影響

但如果用在相機上,可能要觀察在長曝以及追蹤動態物體時會不會有問題

至於Rumors裡提到的移動Sensor來合併成高畫素的作法其實在哈蘇就有用過了,
當然有一些使用限制在裡面

而不同廠商感光元件的技術落後/領先的程度其實從推出的時間來算是不準的,
畢竟裡面包含了兩個層面: 一是電路設計研發的技術,二是製程的技術

Sony在製程技術上的領先是一定的,畢竟他們的半導體事業是少數還有賺錢的事業群,
Panasonic的半導體廠則是出脫到剩沒幾間

而電路設計的能力就很難評價了,因為不同的設計方式會各自有其優缺點,
會Suffer到的層面就不一樣
aztec1234 wrote:
Sony的APCS ...(恕刪)


感謝Aztec1234兄專業的解說。

看樣子,我不該對APCS的感光元件,有過度的期待。
希望明年O家的機身,可以用上新一代的感光元件。
不管來自Sony或Fujifilm的,都好。
https://www.flickr.com/photos/naluwanking/

Keswick wrote:
看樣子,我不該對APCS的感光元件,有過度的期待。
希望明年O家的機身,可以用上新一代的感光元件。
不管來自Sony或Fujifilm的,都好。


富士是跟Pana合作有機感光,是否會開放給O牌使用還是未知數。
現階段,還是只能期待跟SONY合作下,SONY給出更好的感光元件。

以推出時間判定技術好壞,其實不太準確,若SONY更晚給EM5那顆,豈不是SONY技術落後,這未必吧。
再來,GH4/EM1那顆是有支援4K錄影能力,也可以說是SONY的錄影技術落後P牌不少嚕?
單純從工程學來說。全幅的感光元件若面積大兩倍,質量就不只大兩倍,
需要修正的力量控制更為困難。

用在A900, A99的兩軸,過去我使用經驗上,
反而是因為重量大小來的持握的穩定度與接眼的三角平衡,而且A900反光鏡震動影響很小,
讓我手持上感覺非常實用。但用到70-400 這顆望遠大鏡,手持仍然感到很吃力。

不上腳架在戶外光線良好實現等效600還是只有O記能辦到。
不過真要能完全無顧忌運用,還是得上腳架。

全幅五軸效能不及目前m4/3是完全可以理解,
我沒用過A7,但我相信科技會愈來愈克服。

kanako0605 wrote:
富士是跟Pana合作...(恕刪)


感謝Kanako0605兄和Aztec1234兄指教。
關於小弟對感光件以推出時間判定技術好壞的說法,已作修正。
原文未改,以便樓上樓下文章對照討論。
但在文末注釋,提出更正說明。
https://www.flickr.com/photos/naluwanking/
Keswick wrote:
感謝Kanako0605兄和Aztec1234兄指教。
關於小弟對感光件以推出時間判定技術好壞的說法,已作修正。
原文未改,以便樓上樓下文章對照討論。
但在文末注釋,提出更正說明。


大家都只是討論而已,別太在意,也謝謝你的討論指教,你的觀點也是值得參考的。
有競爭才有進步,不管OPS都有進步,才能逼其他家拿出更好的東西出來,對大家來說才是好事。

只是,現階段O牌受限於SONY,這可能不是好事就是了,SONY已說出最好的要留給自己用。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