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00+om 50mm/f3.5 macro iso200
第一組 區域測光
第二組 重點測光 (與第一組差距不大,因為色紙佔滿了畫面,相機就算對中央部分加權也沒用)
第三組 用聖經附的灰卡做測光之後,點測光拍攝 (整體而言暗了很多,但顏色飽和了許多)
要得到正確的曝光,教科書上要我們把灰卡拿到被攝體前面測光。這次的實驗的結果是,用灰卡測光後顏色的確比較飽滿,但卻變暗了許多。事實上,色紙的顏色已經飽和到與現實不大一致的地步。(我用的是影印用的彩紙,不是小朋友用的色紙)
例如下圖
將點測數據調亮一點,書的封面黃色正確了,但卻犧牲了後面的色紙顏色。
這個實驗結果怪怪的,理論上不應該如此。在灰卡點測之前,我已經做了白平衡。但是直接拍攝灰卡,顯現的明顯偏黑。或許我的相機測光有問題,希望更多人能做類似實驗。不過,經過灰卡點測後所呈現的顏色真是好看啊。
灰卡拍攝結果
guguwang wrote:
這個實驗結果怪怪的,理論上不應該如此。在灰卡點測之前,我已經做了白平衡。但是直接拍攝灰卡,顯現的明顯偏黑。或許我的相機測光有問題,希望更多人能做類似實驗。不過,經過灰卡點測後所呈現的顏色真是好看啊。...(恕刪)
這個實驗蠻有趣的

我去年剛買DSLR的時候,有跟電視台的朋友借過color bar map
有灰階與彩色兩個版本,可以拿來測試相機與鏡頭的表現
當初只是好玩而已,所以檔案應該已經刪掉了,(沒圖沒真相)

印象中現場的光線流明影響不小,改天再想辦法借來試試看
我現在都是原廠數位鏡頭0EV,OM 50/1.4 -0.7~-1EV,OM 135/3.5 & 200/4.0 -0.3 ~ 0.7 EV
偶而還是有錯誤的情形發生,測光真的是我目前最需要練習的課題

有時候覺得 M 模式似乎比較方便, 各點測最亮、最黑處, 把測光表範圍儘量放在相機的最佳動態範圍內, 就可以得到不錯的結果...
例如, 光圈快門不變, 點測最黑處是 -2.7EV, 最亮處是 +1.7EV,
這樣拍出來的主要分佈曲線, 就會放在這個範圍內。
A.S.P.模式有個缺點,有時候剛好落在+-0.3EV跳動,雖然做了+-EV,但不小心快門又跳了0.3級, 要稍微動一下測光點讓他跳回來再 AEL。有時候乾脆用M模比較方便...

--
"這位大哥
請問一下您照明的光源是?"
不敢當大哥.......光源是桌上省電檯燈一盞。
by jason206
"一開時覺得鏡頭蓋黑白很難拍, 但練完之後發覺這種狀況反而是最好拍的, 因為剛好是兩個極端, 而不是模糊不清的中間偏高或偏低色調抓不準。"
的確,不只因為是二個極端,而且只有二種顏色。可是現實中隨便一個畫面就有好幾個顏色,讓測光更複雜。按照O大的說法,要照顧好 "每個層面"才是好的測光。
"有時候覺得 M 模式似乎比較方便, 各點測最亮、最黑處, 把測光表範圍儘量放在相機的最佳動態範圍內, 就可以得到不錯的結果...
例如, 光圈快門不變, 點測最黑處是 -2.7EV, 最亮處是 +1.7EV,
這樣拍出來的主要分佈曲線, 就會放在這個範圍內。"
謝謝jason206提供這個數據,有空來試試。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