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

戲劇性濾鏡~無恥心得分享~來蓋大樓囉

excd wrote:
我覺得後製搞到跟實景...(恕刪)



我覺得也不錯耶!至少讓一般百姓知道「大師」是怎麼來的。
以往底片時代,我這種死老百姓看到大師的作品,心中就是:「果然是大師,我是拍不出來的。」
後來漸漸的知道有所謂「暗房」的存在。但是當時的我不知道暗房是在後製的,認為是在沖洗照片。

數位化時代來臨,未接觸單眼的我,也以為相片就那樣,PS改圖是美術高手的技巧。
前年結婚時,看到婚紗照可以神奇的要改哪就哪時,突然有點覺得怪怪的,但也說不上來。
去年年末買人生第二台數位相機,第一台單眼相機時,赫然發現一些論壇都有談到後製行為。
爬完一些文後,發覺不止拍照很重要,後製也很重要!
而且,明顯的自己認為:「銘鏡,應該是指恆定光圈。其他後製都可以了。」

漸漸體會,原來我人生前三十年認為高超攝影技巧的大師級照片,原來絕大多數都是後製完成。
剛開始,我看到01版上某位大大,把C家的KIT鏡18-55運用如神。原以為是大大技術高超,怎麼拍怎麼漂亮,不談構圖、意境,光鮮豔度就是和我拍的不一樣。原來大多數也是經過後製。
爬文也看到有人說:「沒經過後製的照片,跟傻瓜相機拍出來沒兩樣。」

既然都需要後製!那o家直接可以在相機調,我認為也不賴,免去盯電腦修的麻煩。如果當初我多做些功課或了解一下攝影的話,應該我不買c家,直接買o家。

這種直接在相機修改的功能,我是認為滿讚的拉!只是在一些被叫慣「大師」「高手」「達人」眼裡,可能非常不是滋味吧?就是數位單眼淘汰傳統單眼那樣,令老前輩非常不爽。除了不會用以外,不傳之秘的「暗房」居然輕鬆被軟體解決,數十年後製工夫毀於一旦。豈不痛恨之?但痛恨不能明講,以免變成倚老賣老。改成批評新東西沒技術、無恥、看不起。

套在藝術濾鏡和數位修圖後製,也是同道理。以往還要到圖書館苦讀,或是花錢上課,買書認真研究,才能練出這一身「數位後製」本事。結果被相機的內定功能迎頭趕上,豈不也痛恨哉!

暗房技術「嘲笑」數位編修暗房「無恥、沒本事。」
數位編修暗房「嘲笑」相機自動後製功能「無恥、沒本事。」
一模一樣耶!

我想在單眼普及化,以及功能越強越大,數位後製越簡單明瞭下。想要被稱之「大師」越來越難了。可能真的得花一輩子時間去構圖或去取得意境和創意。半調子的,則批評攝影界越來越沒本事,不承認時代在改變。

像我這種小民百姓,倒可以看穿以前一些大師的出神入化後製手法,和輕鬆辦到類似境界。真的是有福了!至少拿單眼不會被講成拍不出作品,就愧對相機那樣難聽。





MasaruRi wrote:
比喻不恰當.. 0 ...(恕刪)


沒錯


原Po大大所謂「無恥」或者一語雙關,私以為幽默多於調侃、諷刺。
當然y73327這位網友可能是基於尊重技術與品味,愛好原汁原味而掀起論戰,
相信y73327大大對攝影有著相當的堅持。

但是,一個面對各種程度不同的廣大消費族群的產品,能在機身加入原本只能在電腦上靠軟體做到的功能,至少增加了很多對攝影有興趣、對技術名詞或軟體有進階常識的人們更多的樂趣與嘗試的可能。

舉個例子:
音樂廳裡最常使用的九呎(274cm長)的Steinway鋼琴有它自身的個性與功能,
在古典大師與流行樂手指下,效果是不同的。
古典音樂現場演奏絕大多數不加麥克風,音色音量詮釋自有其無限的藝術高標準,
而流行樂則大多以愈大聲愈熱烈為目標,
麥克風一定會改變這個樂器的本質,從樂器的音色角度來說,當然是一種破壞;但對於台下廣大的流行樂迷而言呢?
很多人是想要忘我地浸淫在某種巨大的聲響中,震耳欲聾在所不惜。

以上只是個比喻而已,請不必再延伸討論了。
身為一個接觸單眼/可換鏡頭系統不久、經常上網吸取資訊與知識,對攝影的要求不僅僅是想要記錄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還想要用光影形體去表達一點發想與創意、但不一定有時間時常帶著足夠的器材的"high-end amature",濾鏡效果的確是有吸引力、能增進趣味與成就感的

從原po作者的照片與文字中,我是體會到這樣的熱情,因此提出我的淺見。希望原po作者smallma168大大的實驗精神與分享的熱情一點點微薄的支持。
謝謝
2011.01.15

今日午餐

原圖:(自動白平衡....唉)




戲劇性效果:


我叫我老媽看了這篇,她決定要買有“無恥濾鏡”的相機了,

不知道要不要推薦E-5...............我自己很想要的~~~~~

Obiwan-Kenobi wrote:
我叫我老媽看了這篇,...(恕刪)


這年頭....人心不古

攝風日下,道德淪喪呀~

E-PL2的戲劇化似乎比E-5的還強大
MasaruRi大 生魚片原本美味無比 不需要在把它煮熟了


我對所謂大師的見解 跟yen0320上面說的有些不同 會後製會拍照豈能這麼容易當大師?
什麼時候該用什麼? 會運用的才是大師

至於會數位修編 會測光會拍照 稱工匠還差不多
會不會 跟會不會運用差很多 即使會一點點小技術 運用得當 也是能變成好作品
會很多技術 卻沒腦袋 硬擠也擠不出什麼東西 怎麼能稱大師

這句話在我心中放了一段時間了沒想到今天能大膽的貼上來:
以前剛看到藝術濾鏡 覺得不賴 偶而用一下很好玩 但要注意過度使用 看到真的很膩 很不舒服

我想Y大應該跟我一樣的看法 為什麼什麼都要把它AR10 就像我們後製領域裡面也有的問題
為何每一張都要改成奇怪的色調一樣討人厭 學後製的新手很愛調色 但調成這樣的意味何在卻感受不出來
如同C家愛討別人的風格檔一樣 原創運用的不錯 但別人討去用的亂七八糟的一堆 自以為有感覺

雖然我說這麼多 不要被我影響了 每個人審美觀不同 筆戰難免咩
至於AR10的使用時機 想用就用阿 拍個照高興就好 如果有心想更近一步研究那更好阿
其實也並非什麼都需要ART化

個人多半都還是偏好寫實攝影

只不過全然都寫實化,有時也會小膩,多點額外的功能玩玩,也挺樂趣的

尤其面對某些不好拍、拍不好的場景,戲劇化濾鏡確實提供了另一項可行方案
藝術濾鏡絕對有它加分跟有趣的地方 (前面已經很多示範照了)

但也許有些大大想傳達的東西是 並非套一個風格檔就是ART

ART的真正精神是要經過自己的發想 做出想傳達給別人的影像 而非一個制式的套用

制式的套用 有時候也許是廠商的創意與美意 但有時候會誤導使用者 我非得使用這個模式不可

否則我做不出東西來


就像攝影老師苦口婆心教我們怎麼測光 怎麼拍夜景之前

我只知道要拍夜景一定要調到夜景模式 要拍風景一定要調到風景模式

我學會測光後 那些場景模式對我一點用都沒有了 也沒有價值了


也許有人會說 我不會後製 我用這個藝術濾鏡就好 但久了它就變形式了 它不是真正的創意

我也嚐過風格檔的甜頭 我努力拍了一些煙火的照片 再把RAW檔調整好 其中一張有點失敗

我便隨便套用一個LR的特殊風格 然後PO上FACEBOOK 結果我只有那個失敗並套上風格檔的照片被稱讚有FU

我不會高興 但我也覺得好笑 因為那不是我要的東西 那只是隨便套一個風格檔而已 要是你來做 你也做的到

這種東西講出來了就沒價值了


所以藝術濾鏡 剛開始我還想說 我終於有機會把轉盤轉向場景模式那邊了

結果後來我還是沒有 ... 反正電腦上就可以套好 因為我的習慣是全拍RAW檔 後續再上電腦把照片轉檔

所以用OLYMPUS的並非都是懶人 我這樣做主因是為了搾出相機最好的解像力


不過我覺得美的東西 給十個人看就會出現十種意見

沒有準則啦 我覺得o的色彩演繹有它獨到之處 所以對於art濾鏡 個人是持樂觀態度

畢竟art 10 簡單講 它就是威力強大 而且比你精心製作的HDR影像還好看
這玩意兒真好....


我的松下G2也很想"無恥"一下....


真羨慕阿~~


Ayoomi wrote:
也許有人會說 我不會後製 我用這個藝術濾鏡就好 但久了它就變形式了 它不是真正的創意


謝謝 這就是我想表達的

而我的意思也不是說非要照片原汁原味 我個人照片也是後製的很嚴重而且是每張都後製

也許大家覺得我時間多 但其實我也只挑有後製淺力的照片去修

讓畫面更加入我的想法

但也許我該改變我的想法 用無恥濾鏡的心態就跟秀鏡頭大3元一樣
http://flickriver.com/photos/28422464@N06/
  • 5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