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d wrote:
我覺得後製搞到跟實景...(恕刪)
我覺得也不錯耶!至少讓一般百姓知道「大師」是怎麼來的。
以往底片時代,我這種死老百姓看到大師的作品,心中就是:「果然是大師,我是拍不出來的。」
後來漸漸的知道有所謂「暗房」的存在。但是當時的我不知道暗房是在後製的,認為是在沖洗照片。
數位化時代來臨,未接觸單眼的我,也以為相片就那樣,PS改圖是美術高手的技巧。
前年結婚時,看到婚紗照可以神奇的要改哪就哪時,突然有點覺得怪怪的,但也說不上來。
去年年末買人生第二台數位相機,第一台單眼相機時,赫然發現一些論壇都有談到後製行為。
爬完一些文後,發覺不止拍照很重要,後製也很重要!
而且,明顯的自己認為:「銘鏡,應該是指恆定光圈。其他後製都可以了。」
漸漸體會,原來我人生前三十年認為高超攝影技巧的大師級照片,原來絕大多數都是後製完成。
剛開始,我看到01版上某位大大,把C家的KIT鏡18-55運用如神。原以為是大大技術高超,怎麼拍怎麼漂亮,不談構圖、意境,光鮮豔度就是和我拍的不一樣。原來大多數也是經過後製。
爬文也看到有人說:「沒經過後製的照片,跟傻瓜相機拍出來沒兩樣。」
既然都需要後製!那o家直接可以在相機調,我認為也不賴,免去盯電腦修的麻煩。如果當初我多做些功課或了解一下攝影的話,應該我不買c家,直接買o家。
這種直接在相機修改的功能,我是認為滿讚的拉!只是在一些被叫慣「大師」「高手」「達人」眼裡,可能非常不是滋味吧?就是數位單眼淘汰傳統單眼那樣,令老前輩非常不爽。除了不會用以外,不傳之秘的「暗房」居然輕鬆被軟體解決,數十年後製工夫毀於一旦。豈不痛恨之?但痛恨不能明講,以免變成倚老賣老。改成批評新東西沒技術、無恥、看不起。
套在藝術濾鏡和數位修圖後製,也是同道理。以往還要到圖書館苦讀,或是花錢上課,買書認真研究,才能練出這一身「數位後製」本事。結果被相機的內定功能迎頭趕上,豈不也痛恨哉!
暗房技術「嘲笑」數位編修暗房「無恥、沒本事。」
數位編修暗房「嘲笑」相機自動後製功能「無恥、沒本事。」
一模一樣耶!
我想在單眼普及化,以及功能越強越大,數位後製越簡單明瞭下。想要被稱之「大師」越來越難了。可能真的得花一輩子時間去構圖或去取得意境和創意。半調子的,則批評攝影界越來越沒本事,不承認時代在改變。
像我這種小民百姓,倒可以看穿以前一些大師的出神入化後製手法,和輕鬆辦到類似境界。真的是有福了!至少拿單眼不會被講成拍不出作品,就愧對相機那樣難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