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請問有無直射入光畫值較優的實證?

對阿. 用長寬看好像差不多~

事實上用體積來算 9~18 比 sigma 10~20 少了將近1/4喔~


(總覺得這種討論實在很容易有火藥味-__-)
我變邪惡了喔~
uczach wrote:
大大, 你好像沒有比...(恕刪)

你怎不說那些全都是APS鏡, 成像圈面積大約是4/3的2倍(註: 除了sensor面積外, 還有sensor 3:2 vs 4:3的差別), 但體積重量只有不到1.5倍?
甚至還有一支是FF鏡勒

話說回來, olympus standard grade鏡頭的邊緣失光跟其他家APS鏡是差不多的
http://www.cameralabs.com/reviews/OlympusE400/page4g.shtml

重量的問題, 麻煩樓上去拿拿sigma與olympus, 看看做工的差異再來說重量差一倍也不遲
只要用料差一點, 塑料多一點, 重量像tamron那隻355g, 甚至要down grade到300g以下也不是不行啊
讓我簡短表達我的看法好了。

使用telecentric技術的鏡片, 以相同片幅來比較。確實鏡頭會作得比較大。
但是因為4/3片幅小的關係,這在4/3系統相對上比較不明顯, 雖然也會有影響。
如果FF要用telecentric技術, 以小川治男的說法鏡面就要做大四倍,相當驚人。

以Oly的標準鏡頭來說, 雖然使用telecentric技術, 可是大小、重量上並不會因此比較大和重, 甚至還平均上比較小和輕一些。也或許因為使用telecentric技術, Oly的標準鏡, 一般認為平均素質, 比其他系統低階鏡頭好一些。

Meridian似乎一直有個想法, 4/3唯一的優勢就是小, 我卻認為就望遠來說, 4/3鏡頭確實有小巧的優勢, 但是4/3的真正優勢是, 鏡頭和4/3片幅的搭配表現. 平均來說, IQ有優勢。

標準鏡頭上面談過了,

Oly的超高階鏡頭和別家銀線鏡的表現比較, 大概差不多。

但是就高階鏡頭來說, Oly11-22, 50mm, 12-60, 50-200的IQ, contrast和銳利度, 還是比相同等級的其他家鏡頭有優勢。

Oly有很多缺點, 高iso是缺點, 沒有足夠的prime群是缺點。這些都必須要承認。

但是如果不在意這些缺點, 其實就鏡頭來說, 如果不想上超級高階或者銀線鏡頭, 我認為Oly的標準鏡和高階鏡搭配4/3片幅, IQ(MTF, 顏色, tone rendering), contrast和銳利度上有優勢。
Olympus E1, Leica M6, D Summilux 25mm, Summicron 50mm, FL36, Vivitar 285HV*2
meridian wrote:
你怎不說那些全都是A...(恕刪)


大大這樣講就失焦囉~

本來在討論的就是體積重量, 現在把成像圈也拉進來就有點不對了...

這樣牽扯下去就變成43 vs APS/FF的老問題...

我變邪惡了喔~
Evilcat! wrote:
大大這樣講就失焦囉~...(恕刪)

如果不扯到成像圈, 那拿DC出來比行不行?

其實這串就是要說, Olympus為了保持直射光的特點, 光圈就做不大
這跟其他更大片幅的鏡頭刻意不用最大光圈是一樣的道理
要大光圈就是體積變的更大

另外一點就是, 直射光在APS也做的不錯, 即使是APS鏡也如此
很少聽人抱怨APS邊緣失光嚴重, 不是嗎?
superjet1982 wrote:
Olympus標榜「...(恕刪)

直接用實例吧,這兩張都是我親手拍的,Jpg直出未修改未縮原檔.
看看有沒有嚴重邊緣劣化的狀況.
Olympus E-330 ZD 7-14mm/f4
http://img122.imageshack.us/img122/3774/p7011067rk9.jpg
http://img384.imageshack.us/img384/5682/p7010900rl4.jpg
uczach wrote:
這是典型別家來的一行引戰文 欠揍
在各大論壇, Oly家總是特別容易吸引這種文~

這是典型對自己使用的品牌缺乏深入瞭解,拿不出理論數據或實際拍攝圖片來辯證的人才會說的話
如果對Olympus有信心,以身為4/3使用者為榮的話,就不要只會用空虛意識型態去捍衛那塊神主牌。
Walt Yu wrote:
這是典型對自己使用的...(恕刪)

我也是這麼覺得
現在我也跳槽4/3了,但是用了很久KM、NIKON,跳槽過來真的還沒感受到4/3家所說的"光學優勢"
或許是還沒用心用愛去體會。體積優勢的話,我還在等M43的輕便機型發表

還有關於"4/3吋就是4/3系統的FF"這個說法,想看看官方是否有正式這樣的聲明
因為我知前看舊資料,有看到4/3系統"使用FULL FRAME TRANSFER技術"的說明
不知道是否是在那個地方開始產生"FF"的誤會的?
而且那個FFT技術好像是KODAK那塊CCD才有的?
希望4/3系統的前輩可以替小的解惑一下
丟出一行沒附理由的批評, 不是引戰文是什麼?

指出對方是引戰文就是對自己品牌缺乏了解, 沒自信? 這個推論...

你可以去看一下dpreview的forum, 引戰文一出現(trolling), 看有多少人會出來點出這是引戰文... 這些人都對自己品牌缺乏了解, 沒自信?

最常指出對方是引戰文的, 你可以去看dpreview 4/3論壇的Bootstrap , 他對4/3品牌缺乏了解, 對自己沒自信?
Olympus E1, Leica M6, D Summilux 25mm, Summicron 50mm, FL36, Vivitar 285HV*2
akihindo wrote:
我也是這麼覺得現在我...(恕刪)

FF與否是看對於Full Frame這說詞的定義.
(1)只是135片幅的代稱
(2)指鏡頭成像圈與片幅間能完美搭配的系統,"Full"這字用來形容片幅(Frame)能完整/完美的利用該鏡頭所能提供的成像圈範圍這個特性.

採用後者看法指的就是當4/3鏡搭4/3片幅,DX鏡搭DX片幅,645鏡搭645片幅這種狀況下都可稱為一套FF系統,而非是個135專用的名詞.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