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辯論
教會常常會發生一個現象, 許多基督徒傳教時越說越誇張, 尤其是剛信主的熱血青年, 往往因此就被看不下去的非基督徒給摃上, 最後就不歡而散, 也讓眾多弟兄跌倒了. 因此許多教會告誡大家不要過度解讀聖經, 那樣會容易引起紛爭或是”淪落”到臨恩派的境界, 可是到什麼程度才是適合的界限呢? 教會完全沒有教導, 這也應該是很深的課題, 就算我多次向教會提出要求, 往往被看成異議份子而不予以處理.
123

這次的查聖經又遇到了這種問題, 故事是在申命記的18章. 基本上這整個申命記是講述摩西在帶領猶太人於曠野四十年後, 準備要進入應許之地. 可是自己被神告知要死去而不能跟著進去, 所以寫下這本書來警告, 提醒, 訓誡, 和祝福這些猶太人, 你可以說是對下一代的遺囑, 我們以後都會遇到這一關.
其中剛好有一小段是要介紹接班人 - 約書亞, 要大家服從新接任的約書亞, 其中提到 ”耶和華你的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 你們要聽從他.” 結果幾位教會的重要人士就很感性地說, 這是對耶穌做的預言, 因為耶穌受洗時也有聲音從天上下來, 要大家聽從他… 我很呀異怎麼沒有任何人提出問題, 你看出問題了嗎?
第一. 這是用串珠的方式來解經, 在基督教中為很流行的方法, 把聖經中所有提到相同詞句的地方全部放在一起解釋. 是的, 就是拿別處相同的詞來解釋這兒的詞, 你們聽到這兒就有疑問了吧? 很多詞本身就有很多意義, 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用法, 如果全部都合在一起互相解釋, 是不是會有問題? 是的, 大部分時間也許沒有問題, 有時候還是不能放在一起解釋, 可是至於什麼時候有問題, 什麼時候沒有問題就很難下定義了. 這兒很明顯地就是拿來串珠了, 而且也很明顯地不應該把這二個串在一起, 因為意義上搭配不起來.
第二. 如果直接看到前後文的敍述, 很明顯地, 這是要交待約書亞成為摩西自己的接班人, 並且期望大家都聽從這位新領導的話, 這種情況在我們周遭時常可以看到. 摩西會刻意地在說話當中, 額外還要當時的兄弟知道千年以後有一位先知叫做耶穌出來嗎?
第三. 另外, 申命記算是摩西五經之一, 也叫做律法書, 主要注重在律法和故事, 不是要預知未來的先知書, 所以當然不是以預言為主. 尤其在這兒摩西要交待後事和接班人, 會忽然轉到千年後的耶穌嗎? 這書是摩西寫給當時的兄弟看的, 他應該萬萬沒想到這些話會傳到千年後我們這些外邦人的手上吧?
第四. 其中還有提到, 眾弟兄們不要懷疑約書亞, 如果他不是接班人的先知, “他說的話就不成就, 也無效驗, 這就是耶和華所未曾吩咐的…“ 結果從過約旦河開始, 到處都証明約書亞是耶和華的指定接班人, 所以這完全是意指約書亞, 而不是忽然蹦出一個耶穌. 我是完全相信耶穌, 可是不願意這樣子的來過度解讀.
可是故事還沒有結束, 大家不是都公認聖經都是無誤的嗎? 聖經本身無誤, 但是會不會時常被誤解呢? 而且還誤解得很大, 因為大家的解讀不同, 因此就產生不同的派別出來, 比較極端的就被認為是異端或是邪教了. 因此當我們在解釋經文時, 是不是要特別客觀謹慎, 多方查証, 謙卑思考, 不要隨便給人教導錯的概念? 不然到後來, 自己反而會被人認定是異端或邪教了?
不過這個事件讓我有些震驚的是, 新約中彼得也指出這一段文字是預表耶穌, 這就讓我有些為難了, 既然彼得也在聖經中為這段話背書, 那麼我就不得不認為摩西的那段話也是預言了. 那麼我以前的分析都不對了嗎? 這讓我很為難, 因此開始進入深思之中.
彼得當初是個沒讀過書的漁夫, 也許連舊約聖經都沒看過, 和深讀熟背舊約的拉比來比, 應該會相差很大? 他不是還曾經三次不認主耶穌基督嗎? 他當時會不會也是玩串珠遊戲過頭? 還是他講道的時候, 忽然想到那段話, 就順口說出來了? 保羅說的話是不是比較值得相信? 引用舊約的文字來當做預表當然非常主觀, 我可以用現代的電腦找到更多和預表相關的詞句出來, 然後說這些全部都是預表, 這樣子可以嗎?
這樣子說好像我太高傲自大而且瞧不起人又自以為是, 一般人也許就此打住. 我知道我所抱持的是黑白分明研究態度, 在完全地瞭解聖經後, 才有可能真正地委身基督終生堅定跟隨主, 如果只是人云亦云, 反而堅信的程度會大打折扣. 彼得說的每一句話我們都要說是正確無誤的嗎? 耶穌在世的時候, 不是糾正保羅好多次了嗎? 等到耶穌復活回到天上, 難道從此彼得說話都完全無誤了嗎? 你可以說有聖靈感動, 一定正確, 那麼我請問你, 彼得會隨時隨地24-7都聖靈感動嗎? 那十二個使徒全部都成為完全的義人了嗎? 那麼你們所有的基督徒在受洗時聖靈感動, 是不是永遠都成為完全的義人? 永遠都不會說錯話做錯事? 請要三思還要深思!
所以請大家要深思這些事情的邏輯, 千萬不要人云亦云. 我隨便舉一個例子好了, 在使徒行傳中, 彼得和他的猶太門徒刻意避開不和外邦人一起同桌吃飯, 後來被保羅指責, 成為一個著名的事件, 所以彼得還是有不對的時候, 這些都記載在聖經裡, 難道我們也要引用和學習彼得的行為嗎?
那麼我要如何找出一個緩衝點呢? 我也不知道要怎麼判別, 只能夠讓大家自我決定. 每個人都會宣告在看到某一段文字的時候特別有聖靈感動, 可是其他人無法判別是否你的聖靈感動是來自聖靈還是撒旦, 或是個人本身的生活過程中和這段文字有特別的關連, 或是符會你自己個人的利益和想法, 甚或是只有文字相同你就會認為是預表耶穌?
如果某段文字是真的預表耶穌的話, 是不是好歹要有個幾成的人讀到這兒的時候都很聖靈感動, 覺得就是直指後來的耶穌? 說實話, 也許我個人今天看到某段文字沒有什麼感動, 沒有覺得是預表耶穌, 可是改天遇到些事情後再看到那段文字, 就會特別感動, 覺得就是預表耶穌, 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事, 所以我的回應是尊重他們的說法, 不過把邏輯的分析結果也向大家報告.
雅各書曾說過, 不要做人的師傅, 因為誤導人的話要受更重的審判. 請各位教導聖經的朋友多多三思這句話, 為什麼要受更嚴重的審判? 你當老師是為了什麼? 為了覺得爽嗎? 為了覺得有地位嗎? 甚致於覺得有利可圖嗎?
124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