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當初整個Four-Thirds本來就是歸化成一個開放的系統,理論上在這個架構底下可以截長補短,當然目前看到大致上也算這樣,但也多少也有些商業考量,必須針對自家產品開發一些最常使用的鏡頭,也就是標準鏡,這也造成Panasonic跟Olympus標準鏡頭數量很多,而且焦段重疊,可是實際上的考量就是考慮到使用者最常使用到這個焦段來開發的。
而且其實就某方面來講,Panasonic走O.I.S的防手振系統,原則上自己的機身都不會有CCD Shift,雖然Olympus仍可以使用,但是最原始的想法當然是建立在要給本身的Lumix使用者升級。
也請注意到4/3開放的想法,這些鏡頭仍然是跟其他機身相容的,你自然也可以選擇到底要機身防手振還是要鏡頭防手振。
基於這樣開放的原則跟想法,其實你也可以看到L1跟L10在4/3的定位十分微妙並且精準的補齊Olympus缺少的部份。
先不談L1,我們直接講最近的L10,記不記得這幾天大家在討論為甚麼Olympus沒有真正的中階機器:輕一點、雙轉輪的操作性、翻轉螢幕。而且我記得還提到可以接受不用防滴防塵。
你可以直接去詳細看Dpreview公佈的選單還有操作,L10的Preview裡面清清楚楚的跟你講:
1.你有雙轉輪可以控制光圈快門,還可以自由設定你要哪個前,哪個後,如果是光圈先決跟快門先決還可以設定另外一個來曝光補償。
2.有各種WB、ISO、等等的熱鍵,控制也不需要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一樣用轉輪控制。
3.翻轉LCD,而且LiveView性能也是很優異(以B模式來講,再說E-3再厲害還是沒有A mode)
你可以拿來跟E510比,是不是就多了點操作,還有E-3許多的特性,但是就拿掉了機身的剛韌性?那這樣聯盟出現的意義就存在了。
1.入門&輕便機身:E410
2.進階業餘機身:E510;同時你要著重操控一點有L10
3.專業機身有E-3
L10不是剛好補那個差一點點的缺憾嗎?即使一些LV比較進步的性能必須要新設計的Leica D來輔助(其實這也是為甚麼松下要自己出鏡頭的原因之一)。
那防手振勒?人家E510有捏!那Leica D當然要出自己的鏡頭不是?有ois還可以配合自己的LV技術,閒閒沒事還可以接去olympus玩玩,這樣不是很好?
原則上我認為這台機器L10大概根40D、D80有接近的定位,但是價位卻便宜的多,日本大概兩萬八吧
其他的4/3聯盟加入者,其實根Olympus都有相當程度的合作,你可以去查ZD 18-180mm跟Sigma 18-200的光學圖,還有ZD 70-300跟Sigma 70-300的光學圖,根本就是一樣的結構,連特殊鏡片的位置都一樣。所以這樣要算Oylmpus的靈魂不純正被玷污還是怎樣?還是這幾根的靈魂就很邪惡?如果都不是,那何來Panasonic的沒有靈魂在?別忘了,接點根SSWF的資訊都是共享的,不然他們加入聯盟幹麼?
Panasonic過去的代理商,是恆隆行,現在是台灣松下,你用的電鍋、冷氣、電視、冰箱統統都是台灣松下代理,實際上他們的維修能力也來自日本,你不知道只是貽笑大方,並不是他真的不存在。
cybercat wrote:
1.入門&輕便機身:E410
2.進階業餘機身:E510;同時你要著重操控一點有L10
3.專業機身有E-3
DSLR的LiveView最終就是要能達到DC的效果,不過目前似乎都還差那麼一些.....最近試用過E-3的人說,因為反光鏡及AF性能的提昇,E-3的LiveView用起來比E-510順暢多了......,希望有用過E-3的大大們發表一下看法

不論L-1,L-10,E-510的功能如何....他們的AF似乎都是一成不變的三點慢速對焦(想必是同一型模組),只能算是DSLR中的高階消費機型,E-3的AF,OVF出來了....下放一些功能改進一下這些機子吧,讓4/3系統與CN能夠有相近的立足點,如此創新研發的功能才會獲得更多人的的認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