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CHEN2006 wrote:M4/3系統比4/3系統多了2個電子接點,4/3應該沒有辦法達到M4/3那樣快速的I-AF(或許也沒有必要?)。 有道理....我忽略了這個差異....這樣看起來的確 4/3 會略輸 M4/3除非....4/3 第三章開始,變成九個電子接點......
pafecube wrote:就最現實面的價格來講...(恕刪) M4/3當然會瓜分4/3的市場,同樣也會對DC、類單眼、APS、FF甚至DV市場造成影響(有DC的方便,又有DSLR的畫質及性能,可交換鏡頭,又可以錄影),要說完全取代也不無可能,但是還需要一段時間,至於未來是怎樣的情形很難預測(M4/3若成功,會有更多廠商投入這方面的競爭,加速這場相機革命?),就讓時間和市場來決定。由G1在日本的熱賣來看,我很看好Olympus和Panasonic的M4/3。
那個是17mm f2.8 ??別騙我了如果給C/N/S/P來做, 那種尺寸肯定會做到17mm F1.8不是我在看不起O的光學實力, 而是m4/3這種打輕薄市場的機器沒必要限制光圈來維持光圈全開的畫質(講白一點就是搞什麼直射光)如果真的只做到2.8, 那應該比較多人會想買Panasonic 20/1.7吧
其實我自己目前的私心是比較傾向M43會提出質疑也是想觀察M43後續發展的可能性畢竟P家的態勢應該是捨43全力發展M43而O家似乎是想43/M43分頭並進但是就如我先前所言O+P兩者相加目前也只算是小眾市場現在又要分兩種系統再次切割在鏡頭又不完全互通的情況下兩邊後續鏡頭群的發展(數量)實在令人擔心而切割後更小眾的市場勢必也更難吸引副廠的加入支援這也是我猶豫進入M43系統的原因如果鏡頭群只有量少價昂的P家和零星的O家奧援(43至少還有一定的基礎)後續發展可能不是很樂觀可能要考慮轉向43或其他系統或是買GH1旅遊鏡KIT組後就直接把鏡頭黏在機身上XD
目前M4/3鏡頭的確較少而且剛推出時價錢偏高(廠商研發費用也要算在內,剛開始不可能量產),但要知道這是一個全新的規格(就像Olympus砍掉OM重練,推出4/3系統,也是經過好幾年才有目前的鏡頭群),初期的支援當然少很多(所以Olympus才推出轉接環來彌補初期鏡頭群不足的問題),我想很多廠商也在觀望到底要不要投入,一但賣得好,量產後價格有可能會便宜一些(才短短幾個月,DMC G1 kit不是跌破兩萬台幣了嗎?GH-1我覺得也會是這樣的情況)。你可以等M4/3或其他競爭規格的機器成熟了再決定要不要投入啊?目前還有很多選擇不是嗎?如果Olympus推出17mm f2.8我並不意外,一部份應該是成本的考量(售價)。做到17mm F1.8以Olympus的定價來看應該會蠻高的....同樣Panasonic的20mm 1.7也便宜不到哪裡去,到時候不買O要買P的也是你的自由。
其實如果要用m4/3取代4/3那就在目前的對比式對焦中加入相位差對焦不就好了??追焦速度、連拍能力都不會因為對比式對焦而產生差異只是這樣就等於是在4/3的用戶臉上打上一巴掌......然後又要砍掉重鍊鏡頭支援
ariete wrote:其實如果要用m4/3取代4/3那就在目前的對比式對焦中加入相位差對焦不就好了?? 怎麼做?再把反光鏡裝回去嗎??何必m4/3一定要取代4/3,雖然specs看起來都一樣,但4/3必定在畫質與操作性上有勝出m4/3的點...只不過對消費者,這0.0001的差距到底有多重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