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

曾經拿全幅的請推坑E-M1

我E-M1剛出時買了..(也用了很久M4/3)
但我沒用過數碼的FF.所以一直等Mirroless FF出.當Sony A7推出.我就把M4/3賣了換成等了很多年的FF Mirroless..
但我用了沒多久, 我就發現我不喜歡用(並不是不喜歡全片幅), 嚴格來說是不喜歡Mirroless加上FF的組合.
不知道大家用無反的原因是甚麼.應該是想輕鬆一點就能拍出質素好的照片,而這個輕鬆除了重量,當然還包含操作方便程度.
先說畫質.雖然說全幅魚片幅上畫質好上許多.如DR.Noise方面.細膩度等等.. 但這只是限於感光元件上.但事實上構成畫質並非單單計算感光元件.更重要或同樣重要是鏡頭與機身設計的配合.
當135全片幅單眼配上頂級鏡頭(當然鏡頭份量很大)可以把Sensor高解像力的優點發揮到極緻.
但是這點根本不能套用於a7與原生鏡頭上.
原因是FE為了減少鏡頭的大小.選擇了細口徑與短後距的設計.這樣產生了很多問題(我2粒 FE鏡都有購入,FE35跟55)
我在使用A7發生的問題
1. 散景有明顯口徑蝕, 因為口徑小49MM, 因此散景沒有我用M4/3那麼順滑(不是淺不淺的問題), 你會發現散景會有種旋轉的感覺(當然有些人很喜歡), 但我個人比較喜歡象場平均的M4/3

2. 機身與鏡頭的配搭需然輕巧.但拍照卻沒有輕鬆的感覺. 原因是因為機身太輕.引致快門震動很明顯.
我在使用A7時因為沒有防手震架構.加上原本快門設計位置不當.按快門的力度很容易產生微震.很多時候回到家中發現很多相都糊掉了.不要以為我沒有安全快門的概念.但我發現A7跟A7R對於快門要求更高.為了減少震動.我保持快門比安全快門還要高半級到一級去解決.而且大部份時間都是EVF貼面拍攝.加強穩定性

3. A7短後距引起邊緣畫質不佳..於廣角上.短後距的設計引起了不少問題.如A7R的紅閘.除了這個問題,最重要是因為短後距加大了感光元件的邊緣入射角度.而因為Sony A7 Low Pass Filter並沒有針對此做優化產生了光線內反射.造成光班問題..我用A7加FE鏡就沒辦法拍出星芒..當然這算是Sony於設計a7時的缺憾

4. 淺景深. 淺景深很多時是優點.但亦有很多時是缺點. 我在晚上街拍時為了可以容納更多東西必須要收光圈解決.這個情況日間問題不大.但晚上卻很大問題. 使用M4/3系統配上17 F1.8時卻可以獲得135 FF F3.6的景深.這樣就可以於低光下保持低ISO及較高快門.增加拍攝成功率.但是我用A7時卻F2.8也不能夠有足夠DOF. 但很多時為了安全快門.及DOF..ISO竟要上升到6400及12800..這樣全片幅高ISO優勢也不是那麼吃香了

5. 對焦性能與快門延遲. A7在這方面是完全處於下峰的.特別快門延遲, 很多時我在街拍時因為快門延遲問題而拍出整張沒有任何合焦位置的照片. (如有人迎面走來.你對焦按下快門,但實際快門開合結束時.人物已經前搭了一小步.引致拍攝失敗

6. 本身A7的問題.就是Jepg 於高iso品質不好,白平衡不準確. 測光偏暗,開機時間長等等影響了整個拍攝流程. 但這些缺點嚴格來說不算是全片幅無反的缺點.只是a7.我亦相信日後推出的新機可以解決問題,

7. 鏡群整體體積的差距. 如果你被a7配上FE 35的小巧感動了就要留意以下這點了. 沒有錯.Sony很聰明地推出了一個很小巧的配搭a7/a7r配 FE35, 但如果你認為全片幅鏡頭都是這麼小巧就錯了. 因為焦距越長M4/3與FF的大小差距越大.如果你是選購一個系統而不是1機2鏡的話就必須考慮整個系統的重量及大小.
雖然Sony 70-200以經只有f4光圈,但仍難以解決龐然巨物的鏡身大小. 所以你想m4/3配搭75-300達600mm等效焦距於FF無反發生是不可能的..因此FF無反大小差異只限中焦有優勢.而且還要在放棄大光圈及鏡身防震的前提下.而廣角方面亦一樣. 有仔細看過FE 28-70就會發現這個鏡頭最後部份是中空的.原因是SONY為了減少入射角太大的問題於鏡頭上增加後距.這樣小巧的光角鏡頭基本上是沒辦法造出來.因為很多短後距的廣角鏡頭都有紅閘及邊緣畫質下降的問題

等了那麼多年的FF無反.終於在A7推出時讓我完夢. 但我在很小時間就明白到.感光元件體積, 鏡頭體積,畫質試勢不兩立的條件.我們只能在中間取得平衡. 而這是物理定律. 這是廠商難以跨越的. 因此我只能在這些之間選擇比較平衡的.因此除了完夢, 我也夢完了. 因此我把A7又再次賣走.而重新購入E-M1及M4/3系統.因為M4/3除了體積上給我輕鬆的感覺外.亦讓我更輕鬆地拍攝出清晰的相片.
peter1027 wrote:
這世界上有一種盲點叫...(恕刪)


這短期內還到不了,因為在技術進步的同時又塞進了更高的像素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doomsterkent wrote:
我E-M1剛出時買了..(也用了很久M4/3)
但我沒用過數碼的FF.所以一直等Mirroless FF出.當Sony A7推出.我就把M4/3賣了換成等了很多年的FF Mirroless..



非常精闢的切身之談,有種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豁然,感謝分享!

doomsterkent wrote:
我E-M1剛出時買了...(恕刪)




感謝分享
doomsterkent wrote:
我E-M1剛出時買了...(恕刪)



感謝blockquote前輩分享的寶貴經驗!!
您提到a7的缺點讓我頻頻點頭...

體積的物理定律一說更是絕。
當初買a7就是衝著全幅與機身體積
實際入手使用後感覺還不成氣候
但Sony的確打開一扇新的窗了
相信下一代會進步更多

doomsterkent wrote:
感光元件體積, 鏡頭體積,畫質試勢不兩立的條件(恕刪)

其實不會 把D800的CMOS切1/4出來
就可以有當代最佳CMOS的m4/3系統
只是9Mp像素好像不好賣.....
然後一堆O家神鏡又顯不出銳利XD

所以 我還是默默的把玩著E-1 .....X3 ....lol
也不是說單純Cmos..像A7..24MP的SENSOR原材料是很好的. 可惜Sony Jepg引擎寫得太差.直接把這個Sensor的優點浪費掉. 因此要發揮原本的威力.不得不長時間都拍raw檔案.
當然對於經常後製的用戶來說也不是缺點.反正還是只會拍RAW.
用過A7後.我發覺也許Nikon跟Canon FF堅持造DSLR也不一定是壞事. 因為過度縮小及輕量化機身對FF來說(特別高像素)不一定是優點,反而是缺點, 而且因為牽就機身大小平衡. 鏡頭口徑及光圈也只能取捨一點去換
但是說FF畫質比M4/3好.是基於相同ISO,光圈組合下達成. 現實是.縮小體積的FE鏡頭群.要不說一級光圈, OIS去除. 於相同的光源下, 自然ISO也要高出1.2級.這樣優勢就沒有了
相機是用來拍照.因此實際環境的設定與輸出結果遠遠比紙上的理論及數據重要

我在大部份暗光環景底下. E-M1比A7更能更容易拍出成功且高畫質的照片.這是基於原生鏡群的光圈大小,DOF的容錯率.防手震機制及低光對焦可靠性所得的實際結論.

很多人以為A7是全片幅.ISO有高2級的優點.但缺忘記了 實際使用上需要維持安全快門,足夠景深,以及低光下的對焦性能等.一張就算沒有任何雜訊的相片,如果手震或對焦不可靠糊掉了,就等同廢片了.
小弟本身算是半攝影工作者
使用工具為 5D3&5D2

這趟去日本跨年七天 只帶EM1和在當地買的45MM F1.8
我個人使用感覺就是,好輕鬆啊......
而且觸碰對焦就算是路人也能輕鬆使用
在反差條件下HDR RAW更是讓我省事不少~

尤其是去滑雪時,在低溫下使用非常安心
同行女生也覺的使用上很方便~

而當我在說這台防滴防塵時...就被說那裡那麼神...
然後就被送到雪裡埋了10分鐘
以下有圖為證~~



之後到現在 還是頭好壯壯啦~~XDDDD
看你們ˊ大家 講來講去

忍不住 剛剛到博愛路 娶了一台回來.... (我同時有 A7R D800E...等, 之前有5d3 1ds3 d3s d4等)



那拍起來到底如何...















用了一會的結論.... 我不習慣.....(沒辦法 技術太肉腳)
如果不熟悉的系統可以「用了一會兒」就馬上摸熟且習慣,那肯定是萬中選一的奇才來著。

越常摸相機的越然…
  • 4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