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新機] OM-D E-M1 Hands-on Preview

Mooncat wrote:
不好意思, 我也用過...(恕刪)

對啊!真的跟4/3不是很相同
E-M1的造型基因來自OM個位號數機
這是OM-2 SPOT/PROGRAM+ OM MOTOR DRIVE 2的頂視圖

collective wrote:
對啊!真的跟4/3不...(恕刪)


一直很好奇

OM4與OM2SP
曾令人津津樂道的點測光功能
怎麼到了數位時代就沒下文了??

雖然數位有包圍曝光、點測光
但我記得,OM的架構
是可以自選目標,讓機身幫你算平均的
而不是單純的整體平均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一直很好奇,OM4與OM2SP曾令人津津樂道的點測光功能
怎麼到了數位時代就沒下文了??...但我記得,OM的架構
是可以自選目標,讓機身幫你算平均的
而不是單純的整體平均


因為只要取到三點以上的平均值,就和交給相機的矩陣測光(或稱評價測光)結果幾乎相同即使有一點點小差異,也可用+/-EV迅速弭平.

除非只考慮不平均照明畫面中極小區域的亮度,否則只要經過平均,就和交給系統去計算沒什麼差別;也就是說,相机內置單一點測功能足矣,不需要大陣仗搞到佔用整個測光系統的使用介面.

在Olympus OM-3/4差不多同時期,Nikon FA導入了五分區評價測光輔以資料庫比對修正計算值的作法,有效改進了傳統中央重點式測光處理高光和暗影題材的盲點,隨後擴大應用於自動對焦系統,F801和F4都有三種測光方式:評價、中央重點、點測,已能完全cover奧林點測的效果,使用上卻更簡單;Nikon目前[點測]及[矩陣權重]能隨同AF點移動,可說已經把奧林這項優點消化應用於無形了
不是單純的平均測光吧ESP 324區測光應該有加權過,個人感受是大部份場合都很準確

再加上三種不同的點測光模式,還有直方圖的輔助,測光結果即使用來拍正片應該也很足夠了吧

BTW, 讚同樓上J大的觀點
luftbubi wrote:
不是單純的平均測光吧...(恕刪)


哈~~看懂了
12-40/2.8這顆鏡頭不知道表現如何?不過看網站已經不少12-35都在出脫了


danny98762001 wrote:
12-40/2.8這...(恕刪)


P 家也應該要更新 12-35 這支王者了!!

12-40 的問世

剛好給 P 家再進步的鞭策力量:)
12-35很好阿,就那鬼影不好...
現在O家出12-40,焦段長、售價較便宜(RUMOR上看到的),又是O家鏡,接O家機身無違和
日後評測如果頗優,實在沒理由買12-35了
OM當年還有個奇特功能,是對著底片持續測光
目的是當按下快門後,如果遇到突如其來的光線
快門會自動即時修正時間

如此聰明的反面壞處是
拍攝者很難掌握相機真正的快門速度
Nikon FA的測光系統是比不上同時代的OM-4,LX,T90等機身啦!

點測光需要訓練有素的攝影者,根據現場的情形挑選最適合的測光點,多重點測光更是此一精神的擴大體現,讓攝影者能有最大的自由度又方便曝光成功.這和Nikon用分析了許多照片的結果去做的矩陣權衡曝光,攝影者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方式大大的不同.
MINOLTA AF9000以及Canon T-90也都搭載了多重點測光功能.

至於OTF,小弟從前搭火車去拍北迴鐵路舊觀音隧道南口與鼓音隧道北口間的觀音溪出海口,因為觀音隧道很長,北迴天空雲霧變換極快,若以進觀音隧道前的光線來決定曝光,到了出洞口可不一定適用,若是使用自動曝光的功能配合連拍,如果在未出隧道口就按下快門那相機就會直接給你長曝,等關上時已經又進隧道了.這時OTF就可以發揮很大作用,可以放心的在出隧道口前按下快門,然後相機會在出洞口吃到足夠的光之後關閉快門後繼續自動以即時的光線條件自動曝光連續拍攝,只會損失第一張底片,其他的照片都會正常曝光,這樣就能在這些照片中挑到取景角度最佳的曝光正確照片.


  • 2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