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forit wrote:
或許是吧令人匪夷所思...(恕刪)
Olympus工程師腦袋比較死吧.....

硬把暗部灰階拉高, 在不影響亮部的情況提高暗部亮度...
暗的地方亮了, 導致雜訊變多, 但亮的地方依然看不見, 所以DR並不會增加
看看Nikon的DR有兩種模式, 一種是passive D lighting, 就是像O一樣用後製的
早在D40時代就有了, 但是因為雜訊增加很明顯, 高光過曝區也不會變回來, 所以效果不好
另一種active D lighting效果就很明顯
因為這種方式會降低曝光量, 然後再把暗部增亮到跟沒開D lighting一樣的程度
這樣暗部雜訊增加比較不明顯, 但是亮部原本該過曝的地方就會顯現出來了
C家的HTP也是一樣的概念, 但是C的HTP比N的Active DL還笨, 因為HTP不會調整測光
現在C又加入新的Active ALO, 這個功能就跟N的Active DL一樣了
開自動灰階, 然後-EV, 效果也許會跟Canon的HTP差不多吧
等我哪天買m4/3後就知道了

至於亮鍵跟暗鍵我一開始有點不太明白說明書上寫的意義,因為他翻的內容有點會讓人不太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但是你用相機拍後看照片你就知道意思了,他是說讓你對比較白的物體跟比較黑的物體拍照時,不會被偏白跟偏暗東西影響測光會幫你自動補正。
如果還不懂的話講白一點就是你用灰階亮鍵拍出來的照片會偏亮,灰階暗建拍出來的照片會偏暗!!幫你+EV值或-EV值啦...@@"
我都習慣用灰階標準模式去拍,然後自己去看拍出來的照片,要拍亮一點就+EV0.3或以上要暗一點就減-EV0.3或以上...我個人建議用這種方式,因為這種方式是基本法則其他品牌相機也可以用。
以上有錯請指正,至於他的點測光也有分1.一般點測光2.亮部點測光3.暗部點測光 共三種...至於這亮部跟暗部的點測光應用方法我比較少用到也很少用.......請其他網友回答你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