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於EM5初代開始,
設計語彙不怎麼苟同,
但每次EM5介紹總會搬出OM1當神主牌
應該這麼說吧,
OM1最大的操作特色,
在數位版完全沒有繼承,
原始版快門在卡口外圈,
光圈在鏡頭前端,
這樣的設計意義在哪兒?
光圈設定、快門設定、對焦,
全部靠左手前後轉動就能快速達成,
熟悉的話,
用摸的就能知道快門、光圈轉到哪了,
眼睛持續專心在「巨大明亮」的觀景窗即可。
這樣的光圈、快門同軸的設計,
一旦測好光之後,
可以起到類似連動的效果,
光圈轉一格、快門也轉一格,
得出的測光結果是一致的。
鏡頭上的景深尺,
在盲拍上也十分清楚,
這點在M4/3鏡上,
即使能推拉出景深尺,
也只是外觀的效果,
辨識度差得遠了。
OM這套設計讓我在街拍、甚至拍小孩,
測光設定與手動對焦一氣呵成沒有壓力,
也數次用景深尺在街頭不靠觀景窗抓拍,
這種人機互動的順暢感與可靠感,
是我迷戀OM1的主要原因。
OM3開始則在左邊增設EV轉輪,
還有獨特的SPOT測光系統。
這一切特色在數位機上都沒有呈現,
只剩下一個軍艦部勉強可以聯想,
整體機身設計平衡感、操作介面,
就是完全往數位操作靠攏的設計,
加上為了輕量,整體是瘦了一圈,
男生手掌拿在手上是比較乾扁的,
上頭則是安排一堆凌亂,
有點鬆動,質感塑料的轉輪與按鍵。
要知道,OM1的金屬工藝是很漂亮的,
摸過OM1,應該能明白我的意思,
一直搬出OM來講EM5的外觀,
坦白說兩者放在同個桌面上,
精緻度完全不是同樣的一回事。
相反的,富士數位機身的設計,
反而比較接近OM1的底片機操作思維,
沒有AV、M、P等模式轉輪,
金屬的質感也比較貼近一點,
真的喜歡這種「老味」的話,
富士可能是更徹底的選擇,
模式轉盤拿掉、甚至快門轉輪拉高調整iso,
這種設計跟OM1時代背景是完全一致的。
O家M4/3一路走來的設計方向,
一直都是數位操作基底,
配上略顯仿古的皮而已,
過去的金屬工藝質感細節,獨特操作,
還有外觀平衡感與洗鍊感,
無論是OM(EM)還是PEN,
都沒有真正的重現在數位機身上過,
但我真的更喜歡OM系列的光圈環位置,
這是當年的設計精髓,
這點O家好像完全放掉了,
還好這次只消費OM1,
沒把米谷美久搬出來......
講白一點,
O家PEN、EM5的設計比較像假文青,
富士的設才是真的老靈魂。
我的防潮箱還躺著許多OM鏡,
M4/3有支持過幾台,
但我很久、很久,沒再繼續追了,
每次新機都只是去店家摸摸看看,
然後就放下了,始終沒有升級慾望,
這幾年來,數位相機市場寒冬,
能撐下來、持續推出新機都很難得,
或許我這些期盼可能太過苛刻了吧,
Olympus加油!
謎之音:到底啥時能解放OM鏡啦!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