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全幅後呢,花了大筆錢拿到山上去拍,拍不出感覺,但拍到第五次後,成果很滿意,第六次改做帶M43上去拍,發現拍出來也不賴,忽然間發覺原來是自己技術進步了,後來的後來為了輕便就開始帶M43跟腳架上山,因技術進步拍出來感覺不差全幅.....然後呢.......感覺樓主需要的不是建議,而是勸敗,在不同相機與系統間發覺不同的優缺點,並試著去克服,我用過olympus、panasonic、sony、pentax、nikon、fujifilm「個人感覺」低光源、低ISO修圖修亮後,能呈現低噪點,最佳是PENTAX(不好銳化)<fujifilm<nikon<SONY跟Olympus(講白了幾乎兩家變同一家了)<panasonic但,講了有人會相信嗎?為啥?因為大片幅有噪點縮圖後噪點的確會消失,也能同時銳化....後來發覺,每間相機廠都有可取之點,也都有缺點,「只有自己能克服那些缺點揚長避短拍出好片」但人生就是這樣,要走過一回才會知道哪種系統是最適合自已的~
其實沒需要這樣2選1泛用的話, 不是還有很多便宜又好畫質的選擇嗎?例如CANON EOS M50, PANASONIC GX95, 或是FUJI也可以的單純拍星空很快會悶的, 不過堅持的話建議用135格式比較有利, 高ISO是必須用到的(拍星軌還可以用低ISO長曝, 拍銀河就難了)而且畫面純粹度也差很遠個人建議用A7 III會比A7II好, 或許考慮CANON EOS RP, NIKON Z6也可以如果不介意重一點點用回單反, 那麼現在很多便宜的C/N高階機種也很便宜, CP值很高
jjx874 wrote:不同画幅镜头之间来比星星数量不准确吧 從 opticallimits.com 的測試報告,可以很簡單看出一個鏡頭的平均素質,他們的測試結果也很符合我個人用 FE 28-70mm 的經驗,就是廣角端 28mm 光圈不論如何縮,邊緣畫質都救不起來!鏡頭測試光看中間解析力衝多高是沒用的,那只能騙騙新手!任何鏡頭配上高解析力的機身,中央都會衝高,鏡頭好壞的指標,要看邊緣解析力,如 FE 28-70mm 那樣中央和邊緣落差極大,用這種鏡頭拍風景,畫面只能縮圖看,因為 100% 檢視時,除中間外都是糊的,畫素愈大只會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