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曾擁有幾年的傳統暗房,在學校,進暗房沖放作業是必修課程。個人淺見(這裡不討論content),暗房技術對一張高品質的照片,不論是黑白或彩色,至少佔7成(甚至以上)的比例。拍攝當下決定的光圈快門(EV值),並不是完整的技術。
怎麼說呢?因為傳統的銀鹽底片曝光後,只會形成肉眼看不見的「潛影」,基本上沒有任何藝術性可言!若要說這樣算是所謂的技術……我不知道一卷尚未顯影的底片有什麼技術。利用化學的力量,將攝影者所紀錄下來的影像,從潛影狀態還原到肉眼可見的類比狀態,這段過程可以稱之為暗房作業,亦即「後製」。
暗房技術過程繁複,從調製底片以及相紙所使用的藥水、控溫、顯影、急制、定影、增厚減薄底片、挑選相紙、放相曝光掌握,這中間的技術,絕對不亞於「決定光圈快門的經驗」。
只是一般業餘攝影玩家根本沒有機會接觸暗房,這部份雖然很重要,但也只有交給快速沖印店處理,想要得到好作品,簡直是緣木求魚。當代許多知名的攝影家,本身的暗房功力都非常強,他們都將暗房技術當作一種手藝(craft)來看待。甚至在暗房作業中思考自己的作品,決定最終成像的藝術性(Adam Smith、Eugene Smith….太多攝影家都是親手處理自己的作品)。
也有成名的攝影家(如Salgado)不進暗房,但一定會和一位手藝高超的手工暗房技師負責沖片及放相,甚至裝裱的工作。攝影家會針對作品密切溝通,讓暗房師傅充分瞭解攝影家想要表達的意念。
重點就是:一位認真的攝影家有機會進入暗房作業階段,像是「以光作畫」那樣,親手調和底片上銀鹽粒子投射在相紙上的成像結果時,他會置之不顧嗎?
到了數位攝影時代,許多基本的價值判斷並沒有改變。
數位感測器(CCD/CMOS)的本體,其實只能感應這個世界的亮度變化(黑白),還必須透過RGB原色濾片的幫助,才能分辨三原色光的強度以及相對位置,並且和其他相關數據,儲存紀錄在一個檔案中,亦即RAW。透過顯像軟體,這些原本也是肉眼看不見的數位信號才逐一對應到螢幕上的像素上,成為肉眼可見的類比影像。數位暗房的革命性就在於把後製的主導權交還給攝影者本人,事實上比傳統攝影時代,數位攝影的在創作的自由度更高了。
同樣的道理,一位認真的攝影家有機會進入數位暗房作業階段,像是「以光作畫」那樣,親手調和成像結果時,他會置之不顧嗎?
ps.
不斷引發新手發言質疑後製的原因,其實並不在於後製技術本身是否帶有藝術性,而在於數位攝影,攝影者能夠直接介入、甚至操弄(manipulate)單一像素的像素與色彩,結果攝影這個藝術原本具備的「複製真實」的性格,和傳統攝影相比,就變得十分模糊了。
這裡也不討論要求高度真實性的攝影領域面臨的問題,只談一般攝影社群討論區中,一般玩家的疑惑:我怎麼知道你貼的照片的美感,來自於光圈快門的絕妙組合,還是後製手段?如果貼圖者造成觀者的誤解,只會讓這些新手們產生懷疑與負面的感受,後製技術的價值反而受到無謂的貶抑。
若是親自進暗房動手沖放作品,充分瞭解後製之後,你應該不至於質疑後製(數位傳統皆然)。對後製抱持懷疑的玩家,在你心中再三交戰的,很可能只是對「人」的誠信問題而已。
katter wrote:
而攝影比賽靠的是技術,不是創意…...(恕刪)
這可不一定,雖然技術很重要,但現在比賽很多都是要靠創意的可以參考近期攝影比賽整理
另外一般比賽限制的後製通常是不能合成,格放,加色等較大的修改動作,一般調整圖片其實已經可以接受了,畢竟數位像機裡本來就有這些功能
還有即使使用一般底片像機拍攝,在洗照片時,沖洗店也會去調整亮度,色彩,對比等動作
銀牙烈虎 wrote:
我想先幫傳統底片時代...(恕刪)
我覺得誤解總是來自不了解
其實不需要質疑後製在色彩對比上動手腳"不真實"
從理論面來看
當按下快門的瞬間
你所拍攝的照片內容. 就已經從當地的空間脈絡切離.
也從當時的時間脈絡切離
從一個時空連續性的事件裡面. 被單獨抽離出來. 成為獨立的影像時
簡單的講就是"沒頭沒尾"

真不真實. 照片內容有無符合/反應該事件真實脈絡
不是決定在相機
而是決定在拍攝者.
CCD/CMOS紀錄的是影像原始資訊. 跟底片感光後的潛影類似
本身無法成為影像
底片一定要經過顯影.急制.定影手續. 才完成沖洗過程
RAW也一定要轉成JPG/TIF. 才算完成顯像過程
而在轉換的時候. 你就必須指定他如何轉換成點陣影像. 包含曝光/色相/對比/白平衡/銳利度....等鄧等各種參數
後製是必定存在的
差別只是機身自動幫你做(即機身直出JPG). 或是拍RAW檔自己來而已
-
YeatsLuo wrote:
有人很得意的說自己的...(恕刪)
其實還是有點不一樣,機身jpg的後製可視為攝影師的能力之一,他知道怎麼調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就像底片時代加色溫矯正片一樣,那是攝影技術之一
拍完哪怕是調個亮度都算後製,那是拍攝前沒設定好的補救措施
在下認為
按下快門之前的動作就是前製,屬於攝影技術
按下快門之後的動作就是後製,屬於暗房技術
以前暗房不是人人能碰,大家就專研攝影技術,搖黑卡、重覆曝光、矯正色溫....
現在軟體方便多了,學習暗房技術來讓作品更趨近於自己的意念並無不可
不過以"攝影"為名的比賽作品不宜後製過頭,甚至合成改圖,那是欺騙的行為
http://www.facebook.com/photo.yansson
我的工作是每天晚上回家,就把當天拍的RAW檔更改檔名,經Canon DPP縮成3000X2000的檔案,同時轉成JPG檔,再FTP給人家.
因此在拍攝每張照片後,都得在相機螢幕檢視過,曝光稍亮或稍暗,立刻把照片刪除,曝光補償後(就是更改快門速度),重拍一張曝光準確的照片.
當然也事先依拍攝題材,把機身先設定好,例如拍人像使用肖像模式,拍風景使用風景模式,拍美食,商品,水果...使用逼真模式.
白平衡一般以自動白平衡設定,但碰到室內白熱燈泡,整個變成黃橙橙色調時,就改用手動調色溫.
有了這樣齊全的前製作業,就幾乎完全不必作後製的動作,因為實在沒有時間讓我去慢慢蘑菇呀!我得利用DPP自動轉檔時,吃個飯,看個電視節目呀!等轉檔完成,就FTP給客戶,我就睡覺去了,半夜起來尿尿,看看檔案傳輸好了沒,若OK,就關掉電腦繼續睡大頭覺去了,明天一早還得出門拍照呀!
照片有CMOS塵點,美編會清除,拍到不該有的畫面,美編會裁切,因室外光線的關係,影響照片的亮度,美編會調整.咱這拍照工只是提供影像素材而已,一天才拿個幾千元工錢而已,還學後製幹啥?跟美編搶飯碗?老闆說: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
像這樣的前製工作,和後製有啥分別?無論底片或數位,完全未經處理(製造過)的,真的能看,能用嗎?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