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後製的定義?

我想先幫傳統底片時代的「暗房技術」說幾句話,釐清一些問題。

個人曾擁有幾年的傳統暗房,在學校,進暗房沖放作業是必修課程。個人淺見(這裡不討論content),暗房技術對一張高品質的照片,不論是黑白或彩色,至少佔7成(甚至以上)的比例。拍攝當下決定的光圈快門(EV值),並不是完整的技術。

怎麼說呢?因為傳統的銀鹽底片曝光後,只會形成肉眼看不見的「潛影」,基本上沒有任何藝術性可言!若要說這樣算是所謂的技術……我不知道一卷尚未顯影的底片有什麼技術。利用化學的力量,將攝影者所紀錄下來的影像,從潛影狀態還原到肉眼可見的類比狀態,這段過程可以稱之為暗房作業,亦即「後製」。

暗房技術過程繁複,從調製底片以及相紙所使用的藥水、控溫、顯影、急制、定影、增厚減薄底片、挑選相紙、放相曝光掌握,這中間的技術,絕對不亞於「決定光圈快門的經驗」。

只是一般業餘攝影玩家根本沒有機會接觸暗房,這部份雖然很重要,但也只有交給快速沖印店處理,想要得到好作品,簡直是緣木求魚。當代許多知名的攝影家,本身的暗房功力都非常強,他們都將暗房技術當作一種手藝(craft)來看待。甚至在暗房作業中思考自己的作品,決定最終成像的藝術性(Adam Smith、Eugene Smith….太多攝影家都是親手處理自己的作品)。

也有成名的攝影家(如Salgado)不進暗房,但一定會和一位手藝高超的手工暗房技師負責沖片及放相,甚至裝裱的工作。攝影家會針對作品密切溝通,讓暗房師傅充分瞭解攝影家想要表達的意念。

重點就是:一位認真的攝影家有機會進入暗房作業階段,像是「以光作畫」那樣,親手調和底片上銀鹽粒子投射在相紙上的成像結果時,他會置之不顧嗎?

到了數位攝影時代,許多基本的價值判斷並沒有改變。

數位感測器(CCD/CMOS)的本體,其實只能感應這個世界的亮度變化(黑白),還必須透過RGB原色濾片的幫助,才能分辨三原色光的強度以及相對位置,並且和其他相關數據,儲存紀錄在一個檔案中,亦即RAW。透過顯像軟體,這些原本也是肉眼看不見的數位信號才逐一對應到螢幕上的像素上,成為肉眼可見的類比影像。數位暗房的革命性就在於把後製的主導權交還給攝影者本人,事實上比傳統攝影時代,數位攝影的在創作的自由度更高了。

同樣的道理,一位認真的攝影家有機會進入數位暗房作業階段,像是「以光作畫」那樣,親手調和成像結果時,他會置之不顧嗎?


ps.

不斷引發新手發言質疑後製的原因,其實並不在於後製技術本身是否帶有藝術性,而在於數位攝影,攝影者能夠直接介入、甚至操弄(manipulate)單一像素的像素與色彩,結果攝影這個藝術原本具備的「複製真實」的性格,和傳統攝影相比,就變得十分模糊了。

這裡也不討論要求高度真實性的攝影領域面臨的問題,只談一般攝影社群討論區中,一般玩家的疑惑:我怎麼知道你貼的照片的美感,來自於光圈快門的絕妙組合,還是後製手段?如果貼圖者造成觀者的誤解,只會讓這些新手們產生懷疑與負面的感受,後製技術的價值反而受到無謂的貶抑。

若是親自進暗房動手沖放作品,充分瞭解後製之後,你應該不至於質疑後製(數位傳統皆然)。對後製抱持懷疑的玩家,在你心中再三交戰的,很可能只是對「人」的誠信問題而已。



銀牙烈虎 wrote:
我想先幫傳統底片時代...(恕刪)


真是好文章,令我獲益良多,拍拍手。
http://blog.yam.com/nuanua
katter wrote:
而攝影比賽靠的是技術,不是創意…...(恕刪)


這可不一定,雖然技術很重要,但現在比賽很多都是要靠創意的可以參考近期攝影比賽整理

另外一般比賽限制的後製通常是不能合成,格放,加色等較大的修改動作,一般調整圖片其實已經可以接受了,畢竟數位像機裡本來就有這些功能

還有即使使用一般底片像機拍攝,在洗照片時,沖洗店也會去調整亮度,色彩,對比等動作
銀牙烈虎 wrote:
我想先幫傳統底片時代...(恕刪)


我覺得誤解總是來自不了解

其實不需要質疑後製在色彩對比上動手腳"不真實"

從理論面來看
當按下快門的瞬間
你所拍攝的照片內容. 就已經從當地的空間脈絡切離.
也從當時的時間脈絡切離

從一個時空連續性的事件裡面. 被單獨抽離出來. 成為獨立的影像時

簡單的講就是"沒頭沒尾" 那影像內容要如何解讀....就各憑人想像了


真不真實. 照片內容有無符合/反應該事件真實脈絡
不是決定在相機
而是決定在拍攝者.


CCD/CMOS紀錄的是影像原始資訊. 跟底片感光後的潛影類似
本身無法成為影像
底片一定要經過顯影.急制.定影手續. 才完成沖洗過程
RAW也一定要轉成JPG/TIF. 才算完成顯像過程
而在轉換的時候. 你就必須指定他如何轉換成點陣影像. 包含曝光/色相/對比/白平衡/銳利度....等鄧等各種參數

後製是必定存在的
差別只是機身自動幫你做(即機身直出JPG). 或是拍RAW檔自己來而已

-
有人很得意的說自己的作品是機身直出JPG,無後製。

其實是相機幫你後製了。
YeatsLuo wrote:
有人很得意的說自己的...(恕刪)

其實還是有點不一樣,機身jpg的後製可視為攝影師的能力之一,他知道怎麼調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就像底片時代加色溫矯正片一樣,那是攝影技術之一
拍完哪怕是調個亮度都算後製,那是拍攝前沒設定好的補救措施
在下認為
按下快門之前的動作就是前製,屬於攝影技術
按下快門之後的動作就是後製,屬於暗房技術
以前暗房不是人人能碰,大家就專研攝影技術,搖黑卡、重覆曝光、矯正色溫....
現在軟體方便多了,學習暗房技術來讓作品更趨近於自己的意念並無不可
不過以"攝影"為名的比賽作品不宜後製過頭,甚至合成改圖,那是欺騙的行為
http://www.facebook.com/photo.yansson

銀牙烈虎 wrote:
我想先幫傳統底片時代...(恕刪)

很棒的解說
我也很希望時代的進步能讓攝影人理解"真"的定義為何
其實要強調前製後製,這所有影像不管是銀鹽或電子數位的過程只是一種對快門按下那刻的模仿
在如何也不可能是歷史性的真實,真實只在當下,是會不斷成為過去的不存在。
只能是接近寫實式的模仿,要把他強調為"真"實在是很牽強

我認為影像的後製實在不能被曲解及污名化
那是一種個人對美感的展現方式

至於參加比賽如果忽視"規章"
那是對其他參賽人的不公正,這是動機不善
是另外一回事

我一直覺得要更有開闊的思維去看待攝影
動機跟初心求美求善甚至能更貼近真最好

銀牙烈虎 wrote:
我想先幫傳統底片時代...(恕刪)


好文章 獲益良多阿!!
http://www.flickriver.com/photos/pottokao/popular-interesting/

yansson wrote:
其實還是有點不一樣,...(恕刪)


樓主說了那麼多結果你還是沒看懂,真枉費樓主打了那麼多字....

攝影從以前到現在要得到結果都必須經過後製,一直拘泥在何者算後製真的很沒有意義

況且如果對影像需求夠高的話,機身的處理後製只有可笑而已

一直把直出JEPG當高手??講出去只會被笑而已

要得到最高品質影像就是要拍RAW再用電腦處理,要求不高就是用JEPG就好

就那麼簡單,拍照不是只有光圈快門焦段ISO構圖而已,後製對畫質有決定性的影響
大家都說,數位照片都得靠後製才能看,那俺這不懂攝影的拍照工,6年多來拍了近20萬張數位照片交件,幾乎是完全不後製的怎麼辦?

我的工作是每天晚上回家,就把當天拍的RAW檔更改檔名,經Canon DPP縮成3000X2000的檔案,同時轉成JPG檔,再FTP給人家.

因此在拍攝每張照片後,都得在相機螢幕檢視過,曝光稍亮或稍暗,立刻把照片刪除,曝光補償後(就是更改快門速度),重拍一張曝光準確的照片.

當然也事先依拍攝題材,把機身先設定好,例如拍人像使用肖像模式,拍風景使用風景模式,拍美食,商品,水果...使用逼真模式.

白平衡一般以自動白平衡設定,但碰到室內白熱燈泡,整個變成黃橙橙色調時,就改用手動調色溫.

有了這樣齊全的前製作業,就幾乎完全不必作後製的動作,因為實在沒有時間讓我去慢慢蘑菇呀!我得利用DPP自動轉檔時,吃個飯,看個電視節目呀!等轉檔完成,就FTP給客戶,我就睡覺去了,半夜起來尿尿,看看檔案傳輸好了沒,若OK,就關掉電腦繼續睡大頭覺去了,明天一早還得出門拍照呀!

照片有CMOS塵點,美編會清除,拍到不該有的畫面,美編會裁切,因室外光線的關係,影響照片的亮度,美編會調整.咱這拍照工只是提供影像素材而已,一天才拿個幾千元工錢而已,還學後製幹啥?跟美編搶飯碗?老闆說: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

像這樣的前製工作,和後製有啥分別?無論底片或數位,完全未經處理(製造過)的,真的能看,能用嗎?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