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自訂白平衡
紫色依然是不容易表達的色彩
會吃掉許多原有的細節
不只是紫色,那天我在拍蔬菜時
發現到綠色的漸層,相機也沒有很忠實的表現出來
有在拍花朵的人,應該也明白這道理
如果說自然界的明到暗有1、2、3...共10階
我用E-P1拍出來的感覺就是中間跳過了許多階

所以我也在物色光影變化更綿密的機種
也就是動態範圍吧!?
但光是從動態範圍的數據
好像也不一定能表示演色性與階掉的綿密性就是好的
好比SONY的相機常常在測試網站的數據上獲得高分
但是實際上拍出來的照片不見得就是優異的
好比01有一篇RX1與其他相機的PK
RX1數據驚人,包含動態範圍等等都有高分評價
但式在拍物體反光的時候,光影的細節卻沒有很好
電鍍物體上的細小刮痕表現也不太出來
所以這部分光是看相機的數據根本無從得知
就算從測試開箱文中也不一定就能了解到什麼
因此我也不清楚到底該如何去理解這類比較深入的部分
只能用最笨的方法,在Flickr上多看看照片了吧
我與朋友借過PENTAX的CCD機種
光影的綿密性與演色性就不錯
最明顯就是檔案進到電腦去拉明暗or對比也不容易爆掉
不像有些機種,稍為一拉細節就會損失很多
這差別在哪裡呢?簡單來說
太陽光下,光線過強很容易讓許多相機投降
細節爆的爆、色彩飽和也變差
為了不讓畫面爆掉,拍攝時只好把現場拍暗(縮光圈or提高快門)
這就是所謂的「青天白日黑漆漆」
也就是說天氣明明超好
但卻只能拍成刻意壓光的照片,讓照片顯的有點灰暗
或者是說,不去壓光的話,就表現不出該有的飽和色彩
這就是硬體限制的部分了
我觀察過這問題,縱使是主流C/N等等廠牌都存在
又好比是拍人
網路上流傳的分享,膚色常常拍出沒有階掉、很平的畫質
我明白刻意過曝去獲得美膚的道理
但我想這不能完全說明,畫質平到缺乏光影變化的狀況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