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有了OM-D系列, Pen系列的發展定位?

Pen要內鍵EVF時在有難度當初光要再塞進內閃的電容器就費了不少心思
(E-PL1,E-PL2有內鍵把手還比較好辦)外形不變的前提下實在有難度
而且以後的Pen要是內建了EVF VF-2,VF-3要賣誰?
我覺得不會打到啊
就像P家的GH系列跟GX1系列一樣啊
小巧=體積
快速=開機速度
創意=濾鏡多元

從上頭這三項去加強吧@@

pavel wrote:
OM-D系列出現引起...(恕刪)


我想PEN系列還會繼續下去.
在日本的數位相機雜誌2012/1月號裡訪問到O家行銷市場部長小川,裏頭其實預告了OM-D的誕生了.
小川說O家警覺到市面上無反相機一整個往女性相機傾斜,這種發展方向,可能導致無反相機短命.而且他們也聽到了使用者的期望,就是在無反相機裡塞入觀景器的可能性.於是想在PEN系列之外,另闢一條路線.新相機不偏女性相機也不偏男性相機,而是希望入門者與高端用戶者都能接受的相機.
小川也說,PEN不僅摸起來舒服,光擺在那裏看著也愉悅.是OLYMPUS 的身分代表.而新相機也有同樣的特性.
至於E系列方面,小川也堅決的說,E系列會進化,也沒說會停止,一定會持續的,不可能做出讓使用者夢滅的事情來的.

現今看來,OM-D上市了.而PEN應該還會持續下去.也相信E的下一代也會開發出來.

godisemptyjustlikeme wrote:
PS 剛剛拿14150出去外面拍一下
嚇死我 這是我買了一年的14150嗎 150望遠端如此清澈


感謝god兄的資訊…原本想考慮賣掉14-150,看了god兄的留言,應該會買單機身了。
god兄,有空是否能分享一下14-150的照片,謝謝
其實管他什麼定位呢?!
自已用相機的定位才是重點吧!

說說小弟的相機需求與使用經驗
連走大山3、5天時,我希望耐候、可靠、輕量的相机
(曾經脖子上掛了e3+1454、背包又塞了35、7-14,走了聖稜五天
回來後,脖子過了三天才找回來

另外,喜歡拍微距
淺景深反而是令人苦惱的事,4/3的小片幅反而符合我的需要

所以我選了e1、e3
(頭有14-54、35、7-14、50-200、2x,都還在)

pen系列出來後,太小的機身反而容易手震,
而4/3系統幾乎也已被拋棄在時代的洪流
我也放棄了o家的進階e-5及更進一步的購買
(事實上,除了銀環鏡,也沒什麼好買的了)
雖說e系列不錯用,但它的高iso及輕量化,一直是騙人的謊言

在給小孩買相机的考量下,進了gf2
又在一次雪山三天的偷懶下(只帶gf2+底片機)
原來輕量化的攝影器材可以讓爬山如此愜意

現在看來omd似乎不錯,合用的人就買吧!
但要談「定位」,廠商的定位不必一定要套用在我們身上況且以o家的情形,om厎片機曾經放點過o迷
來個e系列,結果又是&*^&$^#%
(要論二手價pen系列的悽慘根本比不上e系列,就像它的股價)
該公司產品的連貫性一直有問題,
選擇合用的相機就像討老婆
箇中精義,盡在不言中。
godisemptyjustlikeme wrote:
E-M5完全小EP3一個尺碼

E-M5 - 122 x 89 x 43 mm 425 g
E-P3 - 122 x 69 x 34 mm 369 g
E-P3 加了EVF後,只有高度大於E-M5....
請問E-M5完全小EP3一個尺碼是正確的嗎?
這台完全沒有辦法吸引我,我覺得E-P3拋售潮太誇張,這台還有精進空間,所以等下一台再來換機~
stevenlake wrote:
E-M5 - 122...(恕刪)


我拿到手之前只看數據也是跟你一樣
認為EP3有體積的優勢
但實際拿到卻不是這樣
光是目測EM5就起碼比EP3短1cm
直接看圖比較 EM5真的比較短

EP3的確比較長
EM5整體較接近正方形 右手握把部分縮短
拿在手上的握感會更小
所以為什麼我說比EP3小一個尺碼
更何況是同條件下的比較 EM5的軍艦不也沒想像中的大


beetlemorgan wrote:
感謝god兄的資訊…...(恕刪)

因為只是去買東西時亂拍 天氣也不怎麼樣 實在沒啥好圖可以分享都是直出jpg


以下都是150mm







以下這兩張是剛好可以比較一下 都是150mm ISO200 EPL2的暗部雜訊明顯
E-M5

EPL2


玩一下特效



缺點就是紫邊頗明顯

godisemptyjustlikeme wrote:
我拿到手之前只看數據...(恕刪)


非常感謝god兄分享資訊…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