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分享] Olympus E-System (4/3 system)

銀牙烈虎 wrote:
這個不是問題。現在的數位沖印店都有對應6 x 4.5的照片選擇,要是自己用
相片印表機,也比較沒有相紙尺寸的問題。


想請問一下
如果沒有 6 x 4.5 的選擇
是不是必須要現自己在電腦上裁切成 6 x 4 的 ?
不先自己裁切直接拿去洗的話會被切的很多嗎?
也蠻想跳入 O家的
但不知道拿去沖洗相片是如何 ..
謝謝囉~!!
abxx wrote:
想請問一下如果沒有 ...(恕刪)


如果沒有自己在電腦上裁圖,沖洗時可以選擇上下裁邊或左右留白,需事先告知像館
如果沒有特別聲明,像館通常都是自動把上下裁掉
我都是先用PhotoCap 3.02編輯,可以修圖,也可以縮放/裁邊
否則像館自動裁邊,通常都是上下各裁一些,常常會削頭/斷腳,還是自己裁好比較放心
哈哈!我也跟你一樣,受不了誘惑原本想在pchome敗入E1,不料上網查資料做功課太久,pchome竟然下架沒賣E1了,只好期待新機型的到來~~~
你的文章很受用呢!給你鼓勵一下!!!
>另外就光線入射的角度來講,對傳統底片相機來說,底片是平面的,光線透過鏡頭進來投射到底片上一定是均勻垂直的
這好像也有點問題,底片只要受光就能感光,所以邊緣不用垂直入光也無所謂喔。
另外是我把玩過一次E-300,觀景窗真是毀滅性得陰暗啊。
群青的高空......朱色的殘照...... 飛舞而降臨的...白青之王者.... 紅色沙塵---- 白色的...火焰,光輝的
lhat1217 wrote:
1. 更高的曝光寬容度
2. 更高的動態範圍
3. 更少的雜訊...(恕刪)


最近小虫也有在找一些4/3的資料,但是不是很明白
為什麼因為折射方式的不同會造成曝光寬容度增加?動態範圍增加?
另外,O系的雜訊不也是明顯地比APS-C為高嗎?怎麼會是「更少的雜訊」??
希望O家大大釋疑 ^^
Mobile01的會員水準真是與日俱下.......
建築虫 wrote:
O系的雜訊不也是明顯地比APS-C為高嗎?怎麼會是「更少的雜訊」


各家廠商對於雜訊這件事的看法都不太相同。個人猜測,可能是OLYMPUS家的工程師不願意用細節換取低雜訊吧!所以在JPEG出圖時沒有全力壓制雜訊。

動態範圍,E-1當年使用的CCD(KAF-5101CE)動態範圍有67dB,不知道現在是不是有被其他CCD/CMOS超越了?


補充一下:
在網路上找到的資料指出廠商已有一些方法來增強原有CCD/CMOS的動態範圍,即DR(Dynamic Range)。一般而言CCD的動態範圍值比CMOS要高),記得SONY a100就有使用。所以除了考慮CCD本身的DR值外,增強DR的技術也應該一起併入討論。
lhat1217 wrote:
錯誤及筆誤已修正,感...(恕刪)


關於換算倍率一事

其實是根據對角線長度的比例計算得到的

135全幅36 x 24 對角線長度 43.266615 mm

APS-C 24 x 16 對角線長度 28.8444102 mm

4/3 18 x 13.5 對角線長度 22.5 mm

所以我們可以計算得到各尺寸的放大倍率

APS-C 規格

43.266615 / 28.8444102 = 1.5 倍

4/3 規格

43.266615 / 22.5= 1.92296068 倍



但是O家的4/3系統普遍做的比較小一些

沒有18x13.5這麼大 E-500只有17.3 x 13 不過放大倍率也是在兩倍左右



另外

CANON的CMOS規格其實是比APS-C稍微小一些些

以DCView的資料來看

350D 400D的尺寸是 22.2 x 14.8

計算其對角線長度跟135全幅的比率大約是1.6倍


以上....


有錯誤請鞭...謝謝!!








我想4/3系統還有另一個特點(缺點?)值得提出來的

那就是觀景窗的大小

於是小弟我就上GOOGLE查到這篇文章

http://beb.anyday.com.tw/forum/viewthread.php?tid=14468&extra=&page=4

不過小弟我對於這篇文章的內容有點疑問

首先我並不清楚視野率跟放大率是面積還是長度的比值

但是我知道裁切率是長度的比值

雖然說比值是沒單位的

但是單位似乎也是不能忽視的

舉例來講 一個1x1的方形 跟2x2的方形 面積的比值是4 但是對角線長度的比值是2

計算出來的結果是不同的!!


也就是說

如果放大率跟視野率是面積的比值 那麼直接跟裁切率做乘績來表示觀景窗大小是有誤的

反之 如果視野率跟放大率都是長度的比值 那麼這篇文章的結論才是可信的


最好的例子就是根據內文的計算公式

得出 D50/D70 300d/350D E1/E300 這六台機子的觀景窗大小是差不多大的



我的問題是

因為其實我也沒用過任何一台DSLR/SLR

我想請問有用過的各位

這幾台的觀景窗是否真的是差不多大呢??

特別是拿4/3系統的機子跟APS-C來做比較!

謝謝~~~~



樓主很用心

給你加分先


但是很多資料其實不要去看官方網站的 因為只講優 不講劣
而凡事總有一體兩面 建議全部拿起來一起看 才能全面了解 (這裡不分輸贏 只講技術原理)



Q1.
4/3的直射光鏡頭到底是不是重新設計 ?

A1.
''似乎''不是 , Olympus提到成像圈必須大於CCD感光元件大小,這真的是廢話.
現在的主流規格APS CCD 上任何一隻鏡,其CCD所受到的光線都是鏡頭的中央成像區域,此區本來就是直線,4/3強調此點並無意義,因為4/3規格比APS更小,沒有道理會接受到非直射光.


Q2.
鏡頭焦段X2,賺死了

A2.
沒賺但卻賠,以300mm的焦段,上4/3得到600mm等效,確實是一大魅力.
但是反過來看,廣角端卻須付出慘痛代價.
全世界作光學的都知道,廣角要作的好,其難度遠超過望遠端,一般普羅大眾拿低於20mm的廣角鏡人數一定遠大於拿200mm以上的望遠鏡,4/3由於X2的關係,廣角端有非常不利的劣勢.
為什賠? 因為7-14mm一隻要你五萬大洋. APS的鏡頭或許沒有到相應14mm起始的鏡頭,但是也沒看過這麼貴的廣角鏡,便宜點的還有2萬有找的原廠超廣角.
但即便是7-14mm頂級鏡王,仍不脫F/4光圈全開的邊角失光以及周圍畫質低下的廣角通病.
但是這裡有個矛盾,既然強調直射入光以及成像圈大於感應器,那為何會有失光以及糊化的情形,這頗令人玩味.

7mm F/4

7mm F/8


Q3.
FULL FRAME TRANSFER CCD

A3.
這技術很好,確實能提高感光元件的運作效率.這是因應4/3小型CCD要提升畫質與解係力的重要關鍵,如果採用Interlin CCD,那麼4/3的解係力可能會下降.
所以4/3採用FULL FRAME TRANSFER CCD確實是一件好事.


Q4.隱憂在哪裡

A4.
科技進步飛快,APS感應器的優點不斷在上升,對於固定大小的4/3系統來說,可能要面對全幅鏡+APS感應器的強大挑戰,這種組合進可攻退可守,需要低雜訊高畫質就上全片幅感應器,旅遊輕便就用APS機器,而4/3感應器已經固定大小,沒辦法未來在升級感應器尺寸,如果4/3利用成像圈大的因素來加大感應器範圍,那麼入射光直射就會破功.
況且目前全片幅的技術也是持續精進,邊角畫質目前仍然軟掉,但是失光部份已有改善,個人看好未來發展

個人以為,數位時代,最重要的就是ISO,徹底擺脫傳統時代的一捲底片,礙手礙腳的感覺,可惜4/32的高ISO連堪用都談不上,著實可惜,但是礙於電子領域的限制,小面積註定就有高雜訊,雖然前途難題重重,我仍希望4/3能持續精進,畢竟4/3的發色調性,仍為眾家頂尖.


後序
我不認為曝光寬容度需要在提高, 基本上最好維持正片的寬容限制,目前全片幅機種大致上等於此,已屬夠用,
倒是入門機最好加高到同等負片的上下七級,這樣入門與家庭使用者的購買意願才會提高.
倒是動態範圍真的該好好加強



一點個人淺見 希望大家理性討論

生活.從心
lsrchen wrote:
Q1.
4/3的直射光鏡頭到底是不是重新設計 ?

A1.
''似乎''不是 , Olympus提到成像圈必須大於CCD感光元件大小,這真的是廢話.
現在的主流規格APS CCD 上任何一隻鏡,其CCD所受到的光線都是鏡頭的中央成像區域,此區本來就是直線,4/3強調此點並無意義,因為4/3規格比APS更小,沒有道理會接受到非直射光.


這個以前就提過了:OLYMPUS的E系列中,有不少新鏡頭是採用「遠心式」(Telecentric)的方式設計的,特點就是從鏡頭後端出瞳孔徑射出的光線接近垂直,特色是光跡和光軸平行,和傳統鏡頭「裁去邊緣的中央成像」原理並不相同。

第一是鏡頭要全面重新設計,新鏡頭的售價居高不下,不少玩家都覺得貴。第二是採用Telecentric設計的鏡頭為了調整光路,使用鏡片數量、體積會比非Telecentric設計的鏡頭要大,而為了抵銷鏡片數量所帶來的光學品質下降,就必須大量採用ED或非球面的設計來補正。這可能是4/3系統某些鏡頭又貴又重的原因之一吧....。不過並非全部的4/3系統鏡頭都Telecentric的設計。

請參考一下以前的討論:
關於遠心式的鏡頭設計(mobile01)

關於遠心式的鏡頭設計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