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E-P1 拍出來的照片有很濃厚的DC味


echoesvet wrote:

Ricky 兄提到的較細膩影像效果或感覺,不是指這麼單純效果。
單純論物體大小遠近感的話,就是平常我們說的"透視"
但Ricky 兄講到是更廣範圍空間表達力,會與焦距,片幅,光圈的特性有關聯。
比方說在O版惡名昭彰的 5D II +35mm/F1.4 的立體影像效果,那是目前4/3 系統沒有的特性。(立體感的表達可以有很多種)
...
重申一下,DC 味沒什麼不好,倒是排隊等EP-1 很


單純請教一下echo兄,能不能再說得清楚一點呢,像是透視與焦距、片幅、光圈的關聯;4/3系統表現不出的立體影像效果所指為何?我以為Ricky講的只是景深運用的彈性,特別是在廣角到標準間的焦段。

我知道透視感可以透過線條、色塊、背景模糊程度來表現,藉此建立立體的感覺。撇開表現手法只談物理性能,立體感強的作品一定要層次分明,對細節的描繪不能含糊,所以相機的解像力是很重要的。就此而言,我覺得EP-1比我用了兩年的G7和看上一陣子可是最後沒買的LX3好很多啊。

開版的網兄丟了一句DC味就跑了,也沒說那是什麼。可是像我這種為了街拍方便只好將就隨身機畫質才使用DC的用家,看到EP-1實在很期待。對我來講,現在市場上解像力過得去的GRD和DP-1都不能克服快門延遲和對焦過慢的問題,而前者組裝2266後者的暗部表現不佳等,現在都在EP-1上解決了,而且EP-1還可換鏡頭,對街頭速寫很重要。

相機使用看人的需要,Ricky兄重創作表現的使用習慣我們也只能尊重,我自己也是Ricky部落格的長期讀者,但不常看到他有街拍作品,也許因為這樣他才不能理解EP-1可能的價值吧我猜?

借街拍達人joewig的圖說明G9解像力和GRD的差異
G9街拍
GRD街拍

後者出色的立體感,市面上的DC很少有能勝出的,EP-1明顯達到了GRD的水準,而且在性能上追加了許多。這實在和景深淺否無關啦~
個人沒受過正規的攝影專業課程訓練
所以對一些攝影討論時常提及的名詞沒有辦法很清楚地表達及界定出來
即便如此
小弟還是相信攝影的討論應該要能聚焦
美學的原理雖不像物理法則那麼清晰
但也有它一定的邏輯系統在
否則大學院校裏的攝影系便無法取得其學術性
對美的感覺也許不像物理研究那樣可以用量化表示
但質的研究並不少
單純對人類視覺感知的研究在認知、完形、神經心理學等領域也有很多著墨
有關攝影名詞的討論應該還是立基於前人累積下來的知識基礎才有可靠性
否則很容易流於自說自話


Ricky兄在攝影方面的成就小弟感到敬佩

但對攝影理論的討論小弟斗膽認為或許還可以再具體一些
攝影成品的好壞當然是感覺性的統合結果
但絕不是個人主觀感覺認為好就是好
當中還是有些可以抽取出來的美感基本原素
也就是說
一張照片的好壞判準還是有一些客觀的美感原則是可以依循的
有關4/3系統在攝影上的表現
小弟使用4/3系統和135底片機的經驗
除了廣角淺景深4/3系統確實難以表達出來以外
其它有關美學法則的表達並沒有太多的不同
也許小弟才疏學淺
經驗太有限
但要指摘4/3系統在美學表達上有所不足之處
小弟認為還須要更具有合理性的說法才是
我的個人網站 goo.gl/bbs37a & 我的 www.flickr.com/photos/elf0724
Noelas wrote:
leica M8 + leica M lens都能有DC味了....


你真敢講
我很怕我講出這句話
會有人拿機關槍對我掃射

我都馬說
M8是一台需要高度智慧與實力的人
才能搞得定的好機器
crane wrote:
也許 某些人 先入為主的觀念 已經根深蒂固了~~

自然沒辦法接受比較小片幅的4/3

或許連APS-C 都沒辦法接受了~~

對啊
我身邊有位朋友
攝影以比賽為前提

APS & 4/3 在她眼裡都是垃圾

ricky_lin wrote:
不過,照片不看感覺要看什麼?難道比哪張照片比較銳利?變形比較少?邊緣畫值沒有下降?

相機是拿來拍照,如果談相機鏡頭,最後不以自己對於照片的感覺為判斷,而以科學測試值來比較好壞,那跟買電腦來不拿來娛樂工作,在那裡超頻測數據有何差別?

沒錯
所以達嫂說 他不需用到EP-1 用DC拍就好了
而且很多人說 她拍的實在比我好 (嗚嗚 好難過~)

達嫂紅到香港啦


http://www.hklfc.com/forum/index.php?o=topic&act=show&id=29541&page=1
chang17 wrote:
單純請教一下echo兄,能不能再說得清楚一點呢,像是透視與焦距、片幅、光圈的關聯;4/3系統表現不出的立體影像效果所指為何?我以為Ricky講的只是景深運用的彈性,特別是在廣角到標準間的焦段。

我知道透視感可以透過線條、色塊、背景模糊程度來表現,藉此建立立體的感覺。撇開表現手法只談物理性能,立體感強的作品一定要層次分明,對細節的描繪不能含糊,所以相機的解像力是很重要的。就此而言,我覺得EP-1比我用了兩年的G7和看上一陣子可是最後沒買的LX3好很多啊。


同意啊,題外話,網路上的教科書我只相信冼鏡光先生,人家是真的在推論推理。

說不出個道理來又硬要說的XX實在太多(個人想法,勿戰)

arthuraya wrote:
網路上的教科書我只相信冼鏡光先生,人家是真的在推論推理。

冼老師的文章
真的事太精闢了

一定要推~~~~~
ricky_lin wrote:
不過,照片不看感覺要看什麼?難道比哪張照片比較銳利?變形比較少?邊緣畫值沒有下降?

相機是拿來拍照,如果談相機鏡頭,最後不以自己對於照片的感覺為判斷,而以科學測試值來比較好壞,那跟買電腦來不拿來娛樂工作,在那裡超頻測數據有何差別?


超頻分數高=爽
照片好感覺=爽

超頻當機=心情不好
照片醜掉=心情不好

結論, 沒差別... 逃........
--

因為題材構圖光線都乏善可陳,
所以只好比銳利度,清晰度,通透度(這到底是啥啊)...
感覺好像是工程師在高談闊論講攝影~
ricky_lin wrote:
我個人感覺是光學設計上的特性所影響,不過一方面覺得這棵餅乾鏡並沒有達到O牌鏡頭的水準~

自己寫過一篇文字,節錄一下之後猜測的原因
http://rickylin.com/blog/individual/000385.html

>>>

雖然說x2的焦段在長鏡頭上佔有優勢(所以Olumpus很適合拍攝動物與鳥類),但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廣角、小廣角與標準端,才是大部分時間使用的鏡頭。當在這個焦段的使用上,x2就會顯出某種尷尬的狀況,就是在最常用的小廣角上(視角同135全幅的28/35mm),4/3 CCD所拍出的照片,非常接近小CCD數位傻瓜相機的那種全景深感覺,而在APS-C上x1.5的使用,則還保留些許淺景深的影像質感,雖然還是跟 135mm全幅有點差別!

我一直覺得所謂片幅的差別,除了影像的細膩度之外,最讓我在意的還是在於小廣角到標準鏡的景深差別。在廣角鏡頭(視角同135全幅的 20/24mm),APS-C與4/3的差別並太大,都是同樣全景深的感覺,而在小望遠(視角同135全幅的85mm)或望遠鏡頭,淺景深幾乎就沒差別了。

>

比如135全福裡,24mm跟28mm焦段看起來很近,但拍出的照片感覺差別卻很大,在於光學的透視與景深感在某一個焦段會出現觀看時的感受差別...

以我自己的經驗感覺上,以全幅的20mm跟24mm就很像,感覺只是變廣而已,而28mm跟35mm有點差別,但沒有跟24mm與28mm那樣差別很大,40mm跟50mm也是除了較廣外幾乎沒什麼差別。

到底這個是因為拍照的人觀看照片長年的經驗累積?還是對於沒有那麼專注拍照的一般人也有感受到?這得透過多方的訪談研究才能夠了解!

不過以我自己,APS-C vs. 4/3 雖然跟 全幅 vs. APS-C 都是差一半的尺寸,但對我來說,4/3的影像質感我還是接受不了,尤其在17mm/25mm這樣的小廣角與標準視角時,並沒有顯示出比數位傻瓜的CCD大五六倍以上的那樣優勢,我想應該是鏡頭在24mm以下的光學特性的影響吧?
...(恕刪)


我同意您這個說法,O大達叔幾位O家的神已經把E-P1或4/3拍贏很多APS或FF,
但照片的感覺還是和APS/FF有點不一樣,
我不是在說解析,畫質,粒子,景深,透視等,
而是照片相較之下CCD越大越"栩栩如生"(真的),所以我也覺得是光學特性,
且FF比鏡把135鏡頭的可用視角全用上的,而不是APS那樣只用到中間。
我用APS但很羨慕FF的5D/5D2,因為看起來真的比較立體。
我大膽猜測是因為鄰近物體成像在相鄰的cell時,CCD對物體邊緣的處理有所不同。
所以造就成我說的"栩栩如生"的感覺,尤其是近物和遠物的差異(同是遠景我就看不出來)。

舉這張4/3 vs. m4/3為例
m4/3鏡頭的作用有幫助在更短的距離內成像,MMF-1就是把兩者差的20mm補回去。
個人覺得"flange back distance"就是造成這視覺差異的主因(有誤請更正)



最近瞄到這位NEO大大的無名,他幾乎都用5D/5D2,很多夜店的照片,看了真讓人蠢蠢欲動
NEO無名
除了立體外,還有鏡頭通透性也是令我羨慕的,但這應該是C家L鏡的特性。
Renault Grand Espace IV 2.0T MB W204 C200K Estate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