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E-P1 拍出來的照片有很濃厚的DC味

OZSan wrote:
看了這麼多E-P1的...(恕刪)

底片的時代怎麼沒有人在分哪個是SLR哪個是RF哪個是傻瓜拍的
(好吧 或許他們片幅都是135規格)
只有在於照片好不好
撇開超淺景深照不談
M43拍起來像DC或是像DSLR
我想跟人的關係大些
我覺得M43畫質已經夠好了
台灣山林紀錄 http://www.wretch.cc/album/FloatBird
ricky_lin wrote:
理論上應該是24mm跟28mm差距比較小,照片應該比較像...(恕刪)



akihindo wrote:
感覺是很主觀的,,跟認知心理還有拍照習慣都有關係
譬如您說28mm跟35mm比較接近,但我在拍的感覺卻是覺得24跟28比較接近,...(恕刪)


差距不是數字相減
越廣角端,每差1mm畫面差距越大
50mm與60mm的差異本來就小於15mm與25mm
可以找一張比較圖看看(那種同一個畫面從14mm框到200mm的範本)
至於學理上面的說明還請其他前輩補充


我覺得要討論下去
還是應該先定義"DC味"
(前面有人正名DSLR包含於DC,就像人類屬於哺乳類,
不過我想大家應該有共識這邊泛指compact DC/小DC/消費型DC吧)

之前O家好像沒有哪台Model被討論有DC味
所以如果真的有DC味的傾向,是4/3 vs. FF之間的差異造成的嗎?


ps.
個人是不太喜歡4/3系統廣角端的表現
http://www.flickr.com/search/?q=7-14mm&w=all
http://www.flickr.com/search/?w=all&q=9-18mm&m=text
有一種快破錶的感覺
不過我承認這很主觀

mille wrote:
個人是不太喜歡4/3系統廣角端的表現
http://www.flickr.com/search/?q=7-14mm&w=all
http://www.flickr.com/search/?w=all&q=9-18mm&m=text
有一種快破錶的感覺
不過我承認這很主觀


快"破錶"的感覺
好奇特的形容法....看不懂

是因為 Olympus 變形修正做的太好的關係嗎?

那像 14-24 接上 Nikon 機身的照片,感覺又是什麼?
ricky_lin wrote:
透視感的專業定義是什...(恕刪)


http://photoinf.com/General/Klaus_Schroiff/Perspective.htm

景深、焦段與透視 (perspective),看圖就知道透視 (或透視感?) 是什麼了…
http://blog.yam.com/nuanua
之前為了想試看看底片和數位相機的顏色差異
曾不嚴謹地用135底片機跟E-510在同場景下以相同等效焦距拍過幾張
發表在這篇「O記藍與底片藍的差異(第3頁新增RVP50vsE-510)」的這一段
雖然不是那麼精準
還是把照片轉過來讓大家粗略參考一下

1、RVP50 in OM-1N with Olympus ZUIKO 24mm F2.8


1、E-510 with Olympus Digital Zuiko 12-60mm F2.8-4


2、RVP50 in OM-1N with Olympus ZUIKO 24mm F2.8


2、E-510 with Olympus Digital Zuiko 12-60mm F2.8-4


3、RVP50 in OM-1N with Olympus ZUIKO 24mm F2.8


3、E-510 with Olympus Digital Zuiko 12-60mm F2.8-4


4、RVP50 in OM-1N with Olympus ZUIKO 24mm F2.8


4、E-510 with Olympus Digital Zuiko 12-60mm F2.8-4


5、RVP50 in OM-1N with Olympus ZUIKO 24mm F2.8


5、E-510 with Olympus Digital Zuiko 12-60mm F2.8-4


6、RVP50 in OM-1N with Olympus ZUIKO 24mm F2.8


6、E-510 with Olympus Digital Zuiko 12-60mm F2.8-4
我的個人網站 goo.gl/bbs37a & 我的 www.flickr.com/photos/elf0724

也許 某些人 先入為主的觀念 已經根深蒂固了~~

自然沒辦法接受比較小片幅的4/3

或許連APS-C 都沒辦法接受了~~
OZSan wrote:
看了這麼多E-P1的...(恕刪)


我覺得是鏡頭不好,等他出高級一點的鏡頭再觀察看看。
weird wrote:
http://pho...(恕刪)


你的網址有誤導的可能性,因為他改變焦長時,沒有說和拍攝物的距離的變化。
事實上,真正決定透視感的是和拍攝物距離的變化。焦長只是跟著想要把四棵樹都入鏡而已。

http://www.earthboundlight.com/phototips/perspective-subject-distance-focal-length.html

這個網址講的才是正確的喔。

對於自己發明「透視感」一詞的兄弟個人獨到創見的用法的人,如果想要瞭解一般攝影師對該詞的定義,也可以進來看看喔。
Olympus E1, Leica M6, D Summilux 25mm, Summicron 50mm, FL36, Vivitar 285HV*2
elf0724 wrote:
之前為了想試看看底片...(恕刪)


感謝這麼詳細的圖示, 讓我這個老骨頭都要跳出來講一下...

大家都愛推正片FU, 然後多年前 E-1 當紅時, 也是主打有如正片的 FU.

如果大家真的愛正片, 仔細看一下 RVP50 的圖片, 細節幾乎都掉光了,
但換來的是 "濃而不膩" 的彩度與對比...

我想這是在 色彩對比 與 細節 上的一種取捨.
人眼看照片, 是 色彩對比 給人的感覺強烈直接, 或是那些要 1:1 檢視的細節呢?

感覺現在數位相機的評比, 都己經落入人眼之外的數據之爭了...
嗯,我是滿同意ricky_lin大的說法的
確實不少用過O/P家相機的都說自己明白(也接納)4/3系統的缺點
但對追求某些特定效果(例如廣角淺景深)的大大來說,4/3的缺點就限制了他們創作的空間
我想這就是ricky_lin大所說的感覺差異吧
純以創作彈性來說,FF的片幅當然較優,這應該是無容置疑的
但每個人的創作視野不同,對你來說是侷限對我來說可能是優點
這種多元性也是攝影好玩的地方 
K-7, DA21, FA35, Tamron A16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