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請問有無直射入光畫值較優的實證?

不用想了
透視變形與鏡後距肯定是沒關係的, 4/3跟m4/3的7mm肯定是一樣的
7-14的透視變形不會比nikon 14-24差, 也不會比Canon 14mm差
同樣的視角, 就會有同樣的透視變形

如果你看到A鏡透視變形好像比B鏡好一點, 先去看看是不是A鏡桶狀變形比較嚴重
桶狀變形嚴重會讓你覺得邊緣的拉伸比較沒那麼誇張

Nikon 14-24
變形算很嚴重的

Canon 14L II
變形不怎麼嚴重, 印象中7-14跟這個結果差不多, 不過這個網站沒測, 所以沒圖

照這個網站的圖來看:
17-40L在全幅的桶狀變形6.39%
http://www.cameralabs.com/reviews/Canon1740L/page4e.shtml

被認為在廣角鏡中變形極低的10-22桶狀變形3.59%
http://www.cameralabs.com/reviews/Canon1022EFS/page4e.shtml

7-14桶狀變形2.34% (這個成績應該是目前廣角變焦鏡之最, 另一支有機會並列的是sigma 12-24)
http://www.cameralabs.com/reviews/OlympusE714mm/page4e.shtml

meridian wrote:
不用想了透視變形與鏡...(恕刪)


"桶狀失真" 是否等於 "透視變形" ?
一般 "桶狀失真" 是測試固定距離外的測試圖.
"透視變形" 指的是由近到遠物體間的透視感.

著名例子 : Carl Zeiss 的 Biogon vs. Distagon. 或是 Leica M vs. R.
超廣角的透視變形其實不容易互相比較. 因為有時他不是全畫面均勻的....
一般測試枕狀/桶狀變形. 只是測試直線是否會彎曲而已

像SIGMA 12-24, 10-20
或是voigtlander 12/5.6, 15/4.5
都是邊緣拉扯感很強的例子

但是上到中大片幅以後. 就有很多類似視角的超廣角. 邊緣並沒有那種拉扯感
尤其是大型像機
因為可以修正俯仰角. 畫面感覺會更安定.
與一般135的超廣角感覺完全不同


邊緣拉扯感很強也不見得是壞事. 配合的好. 也可以把畫面拍的很有張力和魄力
我把它當成鏡頭的一種特色
-
rtsi wrote:
"桶狀失真" 是否等...(恕刪)

前輩您一直提到的是結構差異的問題...想必對結構應該很有研究
是否也有辦法提供資料,證明結構差異對於透視的影響?雖然已經漸漸離題....
文包 wrote:
因為可以修正俯仰角. 畫面感覺會更安定....(恕刪)

那跟移軸鏡不是一樣?
rtsi wrote:
"桶狀失真" 是否等...(恕刪)

當然不一樣
但是桶狀變形較嚴重的鏡頭, 中間放大率會比較大, 邊緣放大率會比較小
你會有邊邊拉扯好像比較不嚴重的錯覺

桶狀變形的極端例子就是魚眼鏡
有誰覺得魚眼鏡邊緣拉扯很嚴重的? 應該是覺得邊緣壓縮的很嚴重吧......

補充:
這一連結圖5是fisheye拍的, 滑鼠移上去可以看到de-fisheye後的結果
http://www.luminous-landscape.com/reviews/software/optics-pro.shtml#

魚眼(或桶狀變形嚴重的鏡頭)邊邊拉扯並不明顯, 但去魚眼化(桶狀變形程度降低)後, 邊邊拉扯就出現了
文包 wrote:
超廣角的透視變形其實...(恕刪)

中大片幅相機也有等效接近於135mm相機12~15mm的鏡頭嗎,小弟對中片幅沒有研究所以想請教

另外...或不會是因為中大片幅較少拿來近拍,所以比較不會覺得有誇張的透視?

14mm超廣角硬要拿來拍人拍動物,當然會覺得頭很痛啊XDDD不過有時也很詼諧啊,我超愛拿124拍室內活動的
akihindo wrote:
中大片幅相機也有等效接近於135mm相機12~15mm的鏡頭嗎,小弟對中片幅沒有研究所以想請教

另外...或不會是因為中大片幅較少拿來近拍,所以比較不會覺得有誇張的透視?


中片幅一時找不太到例子....
大片幅就比較多了. 鏡頭也比較多

ALPA
http://www.alpa.ch/index.php?path=products/lenses/adapted_alpa_lenses
放了四張Rodenstock Digaron 23/5.6的圖
不過這個焦段有點特別....Rodenstock Digaron或Schneider Digitar都是給數位用的新鏡頭. 成像圈比較小
(跟全幅鏡/APS專用鏡的意思有點像)

如果是接6x6片盒來拍那就乘0.5x. 機背的話大概乘個0.6-0.7x
但不管怎樣都還是很廣
先引用一段網路上的敘述 Carl Zeiss Biogon 的說明, Biogon 可說是對稱型光學結構廣角鏡的傳奇, Biogon 的後玉非常靠近焦平面, 成就了它優異的形變矯正(即使沒有非球面鏡片!), 缺點則是無法應用於任何SLR 相機, 而 Carl Zeiss Distagon 則是使用於 SLR 的 retro-focus 設計.
-------------------------------------------------------------------------------------
Biogon 鏡頭的外型是由 Dr. Ludwig Bertele 發明,它現今在光學史中仍是設計的水準標記。其設計深受攝影家喜愛,經年不衰。因為RF相機內沒有反射鏡,可以讓鏡頭和底片之間的距離很小,鏡頭的設計工程師就利用此點研發出這支Biogon 頭,它幾乎可以完全矯正變形現象。Biogon 鏡頭的設計幾乎是對稱的,它的變形現象比單反相機所使用的Distagon 廣角鏡頭還低。它深受專業攝影家的重視,一般攝影時,均愛使用它,因為它在任何 攝影情形下,均有出色的表現。

在1932年,Sonnar 型鏡頭更進一步的發展,引導出了Biogon f/2.8鏡頭的設計。這是一隻35mm系統的高速、廣角的鏡頭。第一隻Biogon鏡頭是由6片鏡片分成4群所組成。在1952年,它由7片鏡片所組成的新設計所取代以獲得更優秀的像場亮度以及對變形的進一步改善。

從此之後,Biogon 的標誌在其他同等級的廣角鏡頭中被Carl Zeiss建立了一個標準,因為它非常的快速且像場也特別地平坦。這個特色也同時表現在Biogon f/4.5(120系統)這只由8片5群所組成的超廣角鏡頭上,它能夠提供的角度達到90°。

這個焦長只有像場對角線一半長度的Biogon 鏡頭能賦予全部的影像範圍幾乎完美的解析度和色彩飽和度,即使在全開光圈的情形下。桶狀變形和影像邊緣的失真相對上是不存在的。

Biogon 特別適合在建築、時裝模特兒和全景攝影,也適合拍攝在狹窄空間中的機器或是工業流程。
-------------------------------------------------------------------------------------

詳細資料 : http://iop.tw/viewthread.php?tid=2546&extra=page%3D1&sid=QjUY0v

大型相機(4x5, 5x7, 8x10) 的成像圈太大, 一般超廣角約做到 57mm, 視角相當於 4/3 system 的 10mm 鏡頭, 大型相機沒有反光鏡的限制, 但是會受限於機身與蛇腹.
rtsi wrote:
先引用一段網路上的敘...(恕刪)

那裡面的變形是指桶狀變形or枕狀變形, 並不是指透視(變形)
一般的廣角鏡都要有非球面鏡來校正這些, 不然看起來就會像魚眼鏡一樣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