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sa wrote:
真的是很讚的開箱/測...(恕刪)
用心分析、解說相機的功能,並且為鄉民解惑,是為專業者。
找個漂亮胸大的MD來譁眾取寵,是為業餘者。
這就是專業與業餘的差別!
在01上像貓大如此專業用心的人已經是鳳毛麟角了。

從用E-1以來,每當有新機器出現的時候,朋友也好,或者網路的詢問也好,總是很常被問到同一個問題。
是什麼問題?猜猜看?

這應該是很多人也想問的:「這台新出來的機器有沒有Olympus色?」
老實講,什麼是Olympus色,這件事情我也天天在探索。

可是沒有答案。
我有印象以來,自E-1開始,以致於後續用過的E-3、E-520/E-420、在歐洲買的E-400,以致於後來的E-P1/2/3。

每一台,預設的色彩表現都不太一樣。
這個問題被問多了,我也在開始研究所謂的Olympus色是怎麼樣,是非常飽和的發色而已嗎?

左看看,右看看。或許是藍天的演繹除了藍色以外還帶點綠色吧,用個名詞來形容,或許就是「青空」吧!
也可能是綠色的生態表現優秀,更或許是畫面色彩飽和,拍起旅行題材很令人印象深刻。

這些。
就是Olympus色了嗎?

大概是,也大概不是。

每一台相機的感光元件不同、搭配的鏡頭不同、當時候拍攝的角度不同、光線的位置不同、空氣的純淨度也不同。
有許多的因素,造就了不同的色彩調性。

或許或少,我們都可以看出各台機種,在調性上的演進,這些改變也造就不同的鄉野傳奇,比方說某某相機用什麼感光元件才有什麼表現、哪台相機拍起來就是通透些。

一些朋友,用過相機拍過,也看過一些我拍的照片。
問我E-M5顏色是不是稍微淡了些?

我想了想,也一張一張研究照片顏色的走向,是覺得有點不同,但又不肯定。
直到我看了techradar cameras的E-M5測試。當然,只是一點點個人的推論與歸納。

E-M5在動態範圍這部份(Dynamic range)表現非常的好。JPEG的部份幾乎跟X-PRO1不相上下,甚至在TIFF檔(無損壓縮檔案)的動態範圍超過X-PRO1跟NEX-7
這除了說明X-PRO1本身的演算法能彌補先天感光元件能力的不足外,也可以說明E-M5本身感光元件的能力夠好,不管是JPEG或者是無損壓縮的部份都能展現出優異的動態範圍能力。

動態範圍高當然是好事情,可以讓我們亮的細節變多,暗部也顯示出細節。
可是這麼一來,也減低了畫面的反差,黑白不像反差大那麼分明,難怪我們覺得「好像顏色變淡了。
調整的部份,我們或許可以增加一些對比度,或者利用E-M5本身的曲線調整功能來微調,或許都可以改善這樣的視覺感受。

相機的特性雖有不同。
我也深信,一樣的是Olympus本身對於自身顏色調整的一致性。

去歐洲一年的時候,我帶的是E-1,那時候對我而言的色彩不只Olympus,包含了GRD,同時也有對巴黎的讚嘆與驚奇,更融合著鄉愁。
那是五顏六色,一席奇幻的流動饗宴。

在我最失落,頓失心靈寄託的時候,我用相機見到的顏色減低了飽和度,也增加了亮度。
那是飄蕩且頓失重心,背光的城市角落。

我在意Olympus能不能對相機能不能維持一貫的調整基礎,可是我並不在意「Olympus藍」或者是「Olympus色」。

只要Olympus調出來那台機器的顏色,我就去用,去適應。我其實很樂於喜歡每一台不同的機器,原因之一就是多變性。
如果Olympus所有的相機顏色都一樣,這麼一來用相機只有電子性能、對焦速度的改變、畫素的增長,那可真的是無聊中的無聊了。

原廠維持一致的調整方向,使用者也順應每台機器自己也做了微調,加上我每次對於相機的體悟也絕對不同。
所有的改變不是為了「變」而已,也讓我們的每次遇到新機器,拍攝方法跟著就不同,卻也帶來更多的彈性。

對我而言,那樣的顏色。
才是真正的Olympus色。

這回E-M5的文章,我很謝謝dolcejp、氣象專家碩哥與新世紀風扇兄幾位的幫忙,沒有他們的協力,照片的素材不會這麼豐富,也無法完整這幾篇的文章連載,實在感謝。
註:2、9、12、13、15、17、20有後製,寫文章的時候除了放置正常直出的照片以外,會有一兩篇文章參雜幾張依照個人習慣把照片的想法完成,會有後製的步驟。。
靜態連結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