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E-P1 拍出來的照片有很濃厚的DC味

ricky_lin wrote:
透視感的專業定義是什...(恕刪)

看了您blog的文章還真的看到頭都快暈了XD,一時轉不過來
不過您想說的應該是等效景深?雖然沒有這個詞,不過應該是想說:
廣角的時候因為景深已經比較深,加上4/3片幅又是更小一些,相較於同樣等效焦長的APS-C,景深又更深
因此比起APS-C又更接近DC的視感(至少以景深來說...)
不曉得我這樣猜是否是您要說的
確實我覺得像DC的主因是景深問題,但我那樣寫的原因是,很多討論會把許多影像的感覺簡化成某種簡單的物理條件。

像我之前提過的,全幅 24mm / 28mm / 35mm 這三者之間,理論上應該是24mm跟28mm差距比較小,照片應該比較像,但你長時間拍照後,會發現24mm跟28mm是二種不同的照片感覺,而28mm與35mm反而能控制得接近一些,這樣的差別不是簡化解說物理原理所能傳達的出來的,你要去真實拍過比教才知道那樣的差別!

另外舉個例,如果你用APS-C的35mm跟全幅50mm的二組相機鏡頭,控制在相同的CROP影像跟相同的淺景深時,雖然照片會很類似,但就是會有許多微妙的不同,這不同應該是在於理論上透視跟景深是一種物理計算的出來,但現實上因為越廣角的鏡頭越難製作,廣角鏡的透視變形修正會更多,所以雖然二棵鏡頭在二種片幅上理論上拍攝可以控制得會一樣,但拍出來的東西就是不同...

像Pentax LE鏡頭的變形修正上,並不採用星鏡設計的以接近完美光學原理的想法,而採取在實拍上如何表現自然效果為原則。因為人對一張照片影像的感覺是多方面而複雜交織的,如果簡化成物理原理來談,就容易忽略更重要的東西,變成在討論硬體設計原理而已。
iPhone Xs | AirPods Max | HomePod x2 + mini x2
ricky_lin wrote:
確實我覺得像DC的主...(恕刪)

感覺是很主觀的,跟認知心理還有拍照習慣都有關係
譬如您說28mm跟35mm比較接近,但我在拍的感覺卻是覺得24跟28比較接近,而35比起28已經綁手綁腳
會有不同的認知差異可能是因為拍攝的題材不同,不一定是說我經驗不如您多啊

另外您說等效焦長透視不同的問題,已經有人實驗過了,相同等效焦長的APS-C跟FX
拍出來僅有景深不同,透視是一樣的
我的感覺是
ricky_lin 提到

等效 135FF 35mm 而言
APS 24mm
m4/3 17mm
普通DC大約在 7mm

他的意思應該是在實際焦段在 20mm 以下
已幾乎沒有淺景深可言
所以照片感覺 m4/3 = DC


要驗證這個有個簡單方法
就 135FF 拍個光圈縮到 F5.6 的照片
或是 APS 拍 F4.0
看看跟 m4/3 會不會一樣 (因為17mm 是 F2.8)
再感覺一下像不像 DC

如果還是不像.....

就是景深以外的因素了....
akihindo wrote:
感覺是很主觀的,跟認...(恕刪)

不過,照片不看感覺要看什麼?難道比哪張照片比較銳利?變形比較少?邊緣畫值沒有下降?

相機是拿來拍照,如果談相機鏡頭,最後不以自己對於照片的感覺為判斷,而以科學測試值來比較好壞,那跟買電腦來不拿來娛樂工作,在那裡超頻測數據有何差別?

重點在於知道4/3深景深優點在哪(比如拍商品、拍微聚、拍生態等都是優點),而麻煩不要一提到景深問題就馬上把人打成淺景深派...

PS. 測試透視一樣,但現實是,你不會沒事把照片浪費一半留下中間來用,所以重點是,自行去判斷不同片幅搭配不同鏡頭拍攝同一張照片時,那個組合是你要的?如果你常用35mm視角,而17mm的4/3你覺得像DC,那就不是你要的,或許有人覺得24mm的APS-C拍出來也不是你要的,那可能就是要用全幅... 而我自己有一組作品,40mm等效的135全幅景深也不是我要的,所以我用67搭配90mm鏡頭來拍。
iPhone Xs | AirPods Max | HomePod x2 + mini x2

哈~

O版真的越來越熱鬧了

之前 常有理論派的M大 來O版

現在又多了 感覺派的ricky_lin

好像各個相機版 都沒O版這麼熱鬧~

我是覺得 ricky_lin 的這個分析蠻有意思的
如果這篇的樓主是 ricky_lin
一開始就言之有物
大家也都認真回文
這樣的討論會很好玩
450 wrote:
如果這篇的樓主是 ricky_lin
一開始就言之有物


可是我看不太懂他在說什麼~~感覺這種東西 實在太抽象了~~
不吵就沒有話題性
沒有話題性 商人怎麼賺?

你們好好加油吧
我覺得rock_lin說得很有意思,其實就是說淺景深的可能性,4/3的較小,APS-C較優,FF更優,120最好(以片幅大小為根據)

乍看是炒淺景深的老梗,不過我讀到景深作為作品表現的要素之一時,不禁想到這個女生拍的照片http://www.flickr.com/photos/peco-sunnyday/
http://www.flickr.com/photos/peco-sunnyday/3671277952/ 很喜歡這一張。

25/1.4在她手上運用得很好,景深控制得宜而且把光的質感抓出來了。

在創作上,小片幅確實是綁手綁腳的。不過我覺得撇開景深不談,一般DC因為成本考量限制了光學的性能,在細節補捉與階調層次的表現能力上是不行的,所以出的圖立體感差(除了GRD和DP-1)。但目前從O大分享的EP-1的圖看來,我覺得比DC強很多了。

我喜歡街拍,習慣用的是O記的E-420和Canon G7。同樣都是黑白照粗粒子(因為iso要拉到1600爭取快門),G7的相片看起來很平,420的立體分明地多,不只是因為景深的關係,420對細節與階調勝出是一眼就看得出來的。找了兩張看看吧~

Canon G7


Olympus E-420 + 25/2.8



對街頭攝影而言,景深太淺反而造成困擾。以EP-1的體積和光學表現加上可用的高iso,我覺得恰好滿足了這個需要。像420+25/2.8下圖這樣,跑焦雖然讓人殘念不過還過得去。同樣是等效50的f2.8拍,如果是用FF機,恐怕這個女生就面目全非了~




O家主攻M4/3我覺得很正確,高畫質的隨身機市場目前是很空的。只怕他像panasonic一樣只顧m4/3不顧原本的4/3用家,我們就要哭哭了。害我現在在選新境新機上好猶豫啊,要不要跳P家的K7呢??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